總是想得很好,結果卻不如人意?那可能你掉這個坑裡了

總是想得很好,結果卻不如人意?那可能你掉這個坑裡了

所有事物總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和解釋。

彼之良藥,我之砒霜。

好事、壞事、不好不壞,總是不那此黑白分明。

美或醜,有用或者無用。做出解釋的終究還是自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可是,無論你是怎麼看待或者解釋的,從你形成結論那一刻開始,你就把自己投放在這個結論的影響範圍中。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強這個結論,最終在你思維中形成為“成見”、“認知”、“觀念”,甚至是“信仰”。

很遺憾,因為你所處環境一般來說是相對穩定的,所以這個逐步加強的過程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

就在這種無意識中,那些解釋、結論、認知就像強力膠一樣粘附、固化在你的頭腦中。

“上火”、“腎虛”、“以人為本”、“民主”、“忠誠”、“自私”、“團隊精神”......

類似這些觀念可以一直列下去。


大腦的工作機制是,固化後的結論和觀念會進入潛意識,在使用的時候不假思索地直接拿來就用。

這時,你就已經被解釋、結論、認知,以及由它們所產生的價值觀牢牢束縛,“得心應手”地從說得通的角度來考量、判斷事物。

這時,所謂的“思考”,其實不過是一堆固化處理模塊拼裝組合後的產物。

“定理1”+“定理2”+....“定理N”= “思考”。

問題是,“定理n”們,它們不是“定理”啊。


誠如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

解釋,就會被鎖住;可沒有解釋,就無法處理事物。

這就是人所要面臨的“所知障”的兩難境地。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決策及行動總是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時,試試去置疑一下那些“定理”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