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觀課有感

《找規律》是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結果是不同的,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開關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本節課翟老師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目標達成,效果良好。

具體優點:

一、情境導入,引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翟老師讓學生觀察自己與班主任的不同,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後又讓學生觀察小豬,使學生在交流、操作、判斷、找位置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進一步知道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讓學生體會觀察物體一定要仔細認真。

二、小組合作,開展有序。

利用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充分體會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教學設計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翟老師先是引導他們從注意觀察的整形象轉向局部變化,逐步領悟兩者的差別。然後讓學生實際觀察並在小組內交流觀察到的結果,體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所看到的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有所不同。二年級的學生儘管合作可能不那麼盡善盡美,但是他們也都能積極參與,展示也非常有序。

三、立足教材,高於教材。教師既可以用教材上的內容,又不完全是教材上的內容,只要抓住本節課的重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增減一些例子,是對教材最正確地瞭解。翟老師在活動的具體設計和組織安排上,就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地加工,讓教材活起來。

不足:

一、教師的激勵語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不豐富,老師的親和力就下降。低年級的學生積極性都很高,但是這節課並沒有與之相對等的課堂氣氛,這可能與老師的激勵語有關。

二、一些細節處理不恰當。比如,在座位上,讓側面對講臺的學生先面朝講臺,活動時再轉過去,否則學生很不舒服。

總之,翟老師的這節課,找準了教學的切入點,抓住了教學的重點,符合小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是一節成功的數學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