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水,是物種起源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一年365天,人們日日飲水、用水;一年48周,事事人人關乎水。對於水的文化,先賢們做出了無盡的闡釋,孔子曰:“智者樂水”,水中,有儒風;老子曰:“上善若水”,水中,有道意;禪語曰:“善心如水”,水中,有禪味。有“精衛填海”“ 大禹治水”的故事,又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更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思辨。“水文化”在華夏文化中佔居特殊地位,並進而構成人類文明史中光輝璀璨的一頁。

當水流進先秦的中華歷史時,老子在他那本影響後世甚廣的《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諸子百家,道家學派對水有一種特殊的偏好。在道家學說裡,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而不與其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此乃“上善若水”。老子將水看作是人間“上善”的標誌,謂之“上善若水”。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造福萬物,滋養萬物,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大愛的美德。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與宋國一帶大面積的水域密不可分,這裡有諸多大澤、河流,讓其面對浩瀚的水面靜心悟道,對水對人生都有了更深的體悟,進而將道家思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華夏“水文化”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守柔曰強水近道 思想搖籃源澤陂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老君廟

上古乃至先秦時期的商丘地貌生態,並非如現在一馬平川,而是大澤遍佈,河流縱橫,水草豐盛,林木鬱蔥,雲煙縹緲,大象、麋鹿、鶴等珍禽異獸生存其中,彰顯著大自然的神秘與原始之美。對於崇尚自然的道家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修心體悟之地。在老子故里北鄰,即有逢澤、蒙澤、孟諸澤、空桐澤、芒碭澤、菏澤、雷澤、大野澤,以及睢水、渙水、汳水、戴水、丹水、泓水等,這裡是養育中華先民的生命之源。據說老子曾在這裡隱居悟道。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老子悟出了“上善若水”“守柔曰強”“道法自然”等道理。如今,在孟諸澤水域的南岸,有一尊老子“觀水悟道”的雕像,具象地闡釋著老子與水的情緣。老子對水的著墨雖然不多,但他認為水最接近“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道德經》)道家提倡要像風、水一樣柔弱、謙下、寬容,看起來誰都能戰勝它,一個指頭就能戳透他,但最終以柔克剛,風能刮斷大樹、吹垮房屋,水能沖決大堤、淹沒山陵。老子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徵。

隱居澤畔,在對大自然的感悟中,老子提出“道”生萬物,且“道法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講的道,其實就是自然之道。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消亡,無不是在時間、空間及環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其發展過程的。無論發生了什麼,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順應人情,這樣才不會碰壁,才能一順百順,一通皆通。如“寵辱若驚”“無為而無不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等思想。聽任自然,順應原本,是老子思想的主旨之一。老子融身心於自然界之中,發明並首先使用了指稱事物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然”一詞,這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突破。逢澤澤畔的大澤、古水,可謂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又一個搖籃”。

掘井為民謀福祉 營造古寨蘊玄機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老子觀水悟道

老子在澤畔隱居靜心悟道的同時,還為澤畔的民眾施藥治病或與人指點疑難,博學多識令大家敬服愛戴,都恭稱其為“老神仙”。據傳,他曾率眾人掘“玄井”,清泉汩汩噴湧而出從不幹涸,至今仍存。從古到今,不論天旱、天澇,井水水位依然不變,故有此井通向東海之說。並且井水清純甘洌,飲之神清氣爽,久飲可治頑疾,延年益壽。又傳,老子在此傳經佈道時,聽者少則百人多者千人,大家都是飲用玄井中的水。某天夜晚,老子在此傳道,有人在暗中看到有個長龍角的人從玄井中出來,混在人群中聽老子講經。不等講道散去,他便提前下井跑走,後來傳說是海龍王派其第九子來這裡聽老子傳學佈道。有年大旱,附近幾千民眾和牲畜都來食用玄井中的水,而且不少人用井水抗旱澆田,井水水位也不見下降。唐玄宗封禪泰山時,路經此地曾帑幣在井上建青石亭一所,明末毀於戰火。

老子隱居澤畔近十年,將要離開時,用丹砂調和木炭在獸皮上繪了一幅《玄天混元圖說》,教民眾按照此圖所示構築堤防、營造寨牆,以避戰禍水災。據虞城、單縣兩縣交界的民眾講,目前澤畔的老君寨據傳就是按老子當年所繪之圖構建。寨內街道縱橫有序,地勢起伏有致。寨外一十八村東西長九里,南北寬五里,正合九五之陽。寨外湖水環繞,雲煙縹緲,長堤依湖而築,蜿蜒曲折,有“百里長堤環寨外,一溪碧水貫其中”之美稱。數百年後,老子預言果然應驗:先是黃河氾濫,滔滔洪水所到之處遍地汪洋,村落房舍片瓦無存。但洶湧的洪水到了老子當年隱居之地時,竟突然減慢速度;更奇的是洪水突然又拐了個彎,折頭倒流西去,然後又往北繞了個大彎再向東入海而去。至今有“西流水”之遺蹟尚存,為老君寨九大勝景之一。又數百年後,戰亂蜂起。“每隔兵火孟諸一帶居民皆避亂於老君寨……雖匪盜猖獗,敢犯老君寨者無幾”(《江北明珠浮龍湖》)。

道法自然老君廟 祈福國民育和諧

在老子離開他所隱居修道的澤畔之後,人們為了感恩老子,姓多從老子為李。為其建廟塑像,家家供奉老子香火。據碑文考證,唐玄宗去泰山封禪返京途中經過老君寨,拜謁後帑款創建老君廟。後經歷代整修擴建,清朝時達到鼎盛,規模宏大、氣宇非凡,至抗戰前民國時仍具規模,往來文人雅士及香客雲集,人聲鼎沸香火旺盛。老君廟在抗戰期間遭到多次破壞,後又經歷破除封建迷信等歷史潮流,終毀於殆盡。2007年,老君廟得到恢復性重建,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再現於孟諸南岸。正門面對著浮龍湖,大門左右側有門聯“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門前石刻紀念牆上,刻著老子的《道德經》全文,洋洋灑灑的草書,襯托出此文的大氣磅礴、包容萬物的氣勢。沿著九層臺階而上,進入老君廟內,牆上所繪“紫氣東來”“上善若水”“天長地久”“對月入靜”“見素抱樸”“希言自然”“小國寡民”等有關老子的故事繪畫,傳播著道家文化的內涵。主殿老君殿青磚碧瓦、飛簷斗拱、脊獸崢嶸、氣勢宏偉,給人一種莊嚴肅穆、幽靜神秘的感覺,殿內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皆是仙風道骨、鶴髮童顏。

採訪其間,筆者聽到遊客撞擊老君廟內的一口大銅鐘,“咚、咚、咚”,一聲聲悠揚渾厚的鐘聲響起,與四周香火繚繞、松濤陣陣、香客祥和相映襯,不正是銅鐘上所刻文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道法自然”的具體體現嗎?“治大國如烹小鮮”“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位於碧波盪漾、生機盎然澤畔的老君廟飄逸著一代聖哲的智慧與思考,其治國安民、和諧自然的思想正在這裡得到傳承與弘揚。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范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范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校對:李貝貝

商丘市委網信辦發佈

關注網信商丘 瞭解權威發佈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17上善若水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