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悲歌之崇禎皇帝(一)

一提起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多疑、愚蠢、吝嗇、剛愎自用、亂殺大臣,尤其是殺了督師袁崇煥,自毀長城,對大明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難道真是這樣嗎?

崇禎17年,按照傳統是甲申年(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圍的嚴嚴實實,破城在即。這年3月18日(陰曆),午門上的大鐘突然敲響了,這是召集大臣上朝緊急信號。按照平常慣例,十三道御史,六科給事中這些天子近臣要率先來到平臺,負責糾察監督,百官們按照官階高低排好順序進宮面聖,平臺內外密密麻麻都應該站滿了文武大臣、錦衣衛士。

崇禎在乾清宮眾親隨太監簇擁下來到平臺,一看下邊就稀稀拉拉的跪著兩個人,一個是兵部侍郎王家彥,一個是四朝老臣、左都御史李邦華,心一下就哇涼哇涼的,扭頭就走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大明官員隊伍拋棄了崇禎,各奔前程去了,實際情況卻是,當天不是常朝時間,大部分官員來不及趕到宮裡,御史們正在城牆上率軍民抵禦賊兵,守城責任重大,不容許他們脫離工作崗位。

崇禎沒走兩步就後悔了,埋怨自己方寸已亂,便重新安排太監引兩個大臣到乾清宮召見。這是崇禎皇帝最後一次召見大臣。

這次召見是開誠佈公的會談,君臣雙方圍繞兩個議題進行了充分交流,一是即將到來天崩地拆大禍誰該負責,二是對個人身後事進行了安排,雙方打成了共識,取得了一致意見。

第一個議題,大明就要亡了,誰該為天崩地拆大禍負主要責任?崇禎即位治國十七年,數次下罪己詔,自己承擔了領導責任。但是這些忠貞的大臣們不這樣認為,當時的群眾們也不這樣認為,明朝亡後的遺老遺少不這樣認為,甚至連他的敵人李自成也認為責不在崇禎。人們常說明亡於天災、亡於萬曆、亡於黨爭、亡於言官、亡於閹黨,從來也沒人說亡於崇禎。崇禎真的不用負這個責任。

在當天的召對中,崇禎充分肯定了兩員大臣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同時再次做出了深刻檢討,表示自己承擔全部責任。王家彥哭著對皇帝說:皇上明察,千古少有。大局之壞,全在文武大臣。李邦華說:國家到此地步,文武百官都不能辭其咎。這話說的很沉痛,也很深刻。這兩位大臣把亡國滅家的責任全部劃到了滿朝文武百官身上,我個人認為非常準確,可謂一針見血。上段我說過,這次召對是一次開誠佈公的談話,大明公司就要破產關門了,這兩個高級管理人員完全沒有必要再拍董事長崇禎的馬屁了,沒必要再藏著掖著,去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話、假話、大話和空話。

第二個議題,個人身後事怎麼辦?朝代滅亡不同公司破產,大不了大家跳槽重就業,國家滅亡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大臣們可以重新選擇主子,皇帝卻不能,本身都是主子。崇禎是個剛烈的主子,斷斷不會受辱,天子守國門、國君死社稷,是崇禎的信條,從朱元璋開始,他的血管裡就流淌著天子高貴的血,不妥協,不屈服,寧折不彎。崇禎早早就打好自殺殉國的主意了,連自殺的方式都定好了,不過在這次會談上他沒有說出來。

王家彥表示自己負有守城重責,流賊一旦破城,蒙聖上恩眷,唯有一死報陛下。說完哭著離開皇宮,巡視防務、整軍備戰。3月19日,破城,自殺殉國。

李邦華,四朝老臣,有學問、有操守。深深自責自己沒有盡職盡責,沒有力勸崇禎南巡,以至於坐守孤城,深恨自己死不蔽辜。連日來,李邦華住在文天祥祠堂,城破之日,好效仿文天祥自縊殉國。遺憾自己在有生之日不能再見崇禎一面。每天只好騎著馬繞著紫禁城瞎溜達,正好崇禎敲鐘召集大臣,有幸重睹天顏,也算了了一場心事,李邦華和崇禎談了很長一段話,充滿了檢討和悔恨。3月19日,城破,上吊自殺,臨死前,僕人問有什麼遺言好送回老家,李邦華說國都沒有了,還談什麼家。死後顏色如生。

3月19日,煤山,崇禎自縊。

許多人說,崇禎死時是孤家寡人,除了身邊太監,連個人殉葬的都沒有,這是不對的,當天,許多文武勳臣,皇親國戚紛紛殉難,大量的守城官員和御史要麼戰鬥到最後一刻被殺,要麼自殺,前後達到九百餘家,崇禎死訊傳到江南後,殉難之人就更多了。

崇禎究竟是怎麼一個人,長期獲得人們甚至是他的敵人的同情,今後將一一展現給大家。

崇禎生於1610年,是個苦孩子。按說龍子龍孫,生在富貴窩裡,咋能是個苦孩子呢?崇禎他爹泰昌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打小就不受自己的老爹萬曆皇帝待見,吃穿用度一概缺乏,長期生活在家庭冷暴力下,連上學都成問題,雖說在大臣據理力爭下,勉強成為遺產繼承人,被立為太子,但是位置極不穩定,朝不保夕。這樣的爹就根本顧不上管教子女,所以老大天啟皇帝朱由校基本上就是個文盲。

崇禎的母親姓劉,是朱光洛所薄的婢妾,五歲那年,劉氏得罪當時的還是太子爺的朱光洛,朱光洛是個軟柿子,在外邊誰都敢捏,不僅要受自己老爹欺負,還要受自己小媽鄭貴妃的欺負,甚至有些低等太監也敢欺負他,還得陪笑臉。在外面受了的一肚子氣只有灑向自己的家人,所以崇禎他媽被朱光洛譴責後就死掉了。崇禎的幼年,爹不管,媽又死的早,一點也不幸福,小崇禎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幼年坎坷的生活經歷,爾虞我詐的險惡宮廷生活,養成了崇禎獨立奮鬥的剛毅性格,也養成了他為人慈孝的秉性。

天啟二年九月,天啟皇帝熹宗冊封弟弟由檢為信王,並追封其生母劉氏為賢妃。當時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剛剛十歲,還居住在居於勖勤宮,主要由萬曆朝的劉太妃照料,這段生活應該是崇禎最幸福的少年時光,劉太妃是陝州人(現在三門峽市),太妃為人和善,盡心盡力撫養照料二王,所以天啟和崇禎後來侍奉劉太妃極孝。

天啟六年(1626年)11月25日,由檢從勖勤宮遷往信王府邸,正式開始了他的藩王生活。次年2月3日,17歲的信王大婚,選城南指揮周奎之女為信王妃。王妃周氏是天啟的懿安皇后從三名後選人中挑出來的。 懿安皇后和崇禎都看上了周氏,據說周氏冰肌玉膚、光彩照人,但崇禎覺得周氏有點瘦(和現在人眼光不一樣),懿安皇后說這不是問題,最後拍板決定了周氏當王妃。

明朝為了防止外戚擅權專政,後宮嬪妃多來自民間清白之家,整個大明朝,賢后賢妃極多,卻不說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的馬皇后和徐皇后,就說懿安皇后和周後,這妯娌兩個就是鮮明的代表。

懿安皇后有學問,為人方正,善待諸王,禮敬大臣,和客魏勢不兩立,並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經常把權勢遮天的九千歲魏公公和囂張跋扈的客奶媽扭進宮裡教訓一番,沒有絲毫畏懼。崇禎能順利入繼大統,全賴懿安皇后大力支持。周後不識字,沒有啥學問,但周後為人善良,賢惠樸素,把崇禎的生活伺候的妥妥帖帖,對嫡出和庶出的諸王一視同仁,照顧有加,身為一國之母,周後還經常給崇禎縫補漿洗衣服,做飯炒菜。

天啟七年,1627年5月18日,天啟皇帝在西苑遊樂。皇帝與幾個太監在橋北深水處泛舟盪漾。也不知哪來一陣狂風,小舟傾覆,兩岸隨從頓時驚譁,皆無人色。皇帝因搶救及時,倖免於難,兩名太監溺水身亡。 天啟皇帝估計是肺部嗆水,引起肺炎之類的感染,現在是個小病,但是在醫療相對落後的過去,皇帝的身體每況於下。熹宗病危,朝廷上下一片惶惶然。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一下子慌了,千方百計地為熹宗的生命而奔忙,想方設法找一些特效藥來救命。閹黨的骨幹分子兵部尚書霍維華異想天開地向皇帝進獻“仙方靈露飲”,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小米湯。熹宗服用後,口感甘甜,並無不適。服了幾天後,停止服用,原因是身體日見浮腫。

這年夏天,皇帝病情加劇,引起大臣的密切關注。7月28日,河南道御史倪文煥上書說:聖體欠安,是否飲食起居的憂勞失調?如果是這樣,那麼應講求清心寡慾。到了8月11日,內閣首輔帶領文武百官到進宮問安,皇帝在乾清宮召見他們,待御醫報告了病情和治療效果後,便向大臣說:聖體素來虛弱,近來因遼東戰事焦慮勞累,終於病倒。目前正在靜心休養,凡重大朝政,全有閣臣與廠臣商議。看來皇帝自知病入膏肓,已在開始安排後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