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勸你大度”的人,以免連累到你

當代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曾說過:

“遠離那些不明白情況就勸你大度的人,因為他被雷劈到的時候容易連累到你。”

而近代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同樣的話:

“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遠離“勸你大度”的人,以免連累到你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式和稀泥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態。

“還是孩子、多大點事、都是親戚、別太計較、給點面子、吃虧是福、習慣就好、開玩笑的、為了你好.....”

這些話是不是看起來眼熟、聽起來可恨、做起來憋屈呢?

快過年了

有些熊孩子來到家裡做客,總是會要這要那,或者是大肆破壞。

而有些家長總會用一句:還是孩子,你和他計較什麼,這麼大人了。

遠離“勸你大度”的人,以免連累到你

聽到這話,自己便不好再繼續生氣,只能陪著笑臉,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亦或是在街上被一些所謂的“弱勢群體”傷害,好心去老人的菜攤上買菜,卻被給了爛菜或者被騙錢。

等到去講理的時候,旁觀的人又會說上一句:人家這麼大歲數了不容易,讓著點就讓著點吧。

這些“和稀泥”的人,總結起來就是兩種心態:一種是事件的利益方,損害了別人的利益,然後用“和稀泥”的方法讓對方礙於情面,不再追究

另一種是旁觀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且一番勸說以後還能落個公道的美名。

遠離“勸你大度”的人,以免連累到你

在他們看來,老幼病殘皆是佔領道德的高地,無論對錯,總是別人的錯

不能否定,對於弱勢群體,我們應當伸出援手給予關心和幫助,但這卻不是這些弱勢群體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受約束的武器。

最近在互聯網的視頻平臺,總會有這種視頻出現,並且會獲得很高的點擊量。

一位拾荒老人或者外賣小哥騎車剮蹭到未違章的豪車,然後車主下來很大度的聲明不需賠償,甚至還會給與幫助,得到了一片好評

這種正能量的視頻我們都喜歡,感受到人間充滿愛,但是這卻並不是一個好的榜樣作用。

因為後來現實中發生過一件類似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遠離“勸你大度”的人,以免連累到你

一位拾荒老人和視頻中一樣,剮蹭到了豪車,而車主也很自然的向老人追究責任並尋求賠償

可是老人卻說自己沒有錢,而且以為車主不會和自己索要賠償,周圍的群眾也指責車主,都開上豪車了,不差這點修車錢,

而車主也苦笑道:其實我已經少要好幾萬的賠償了,我自己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還是直到後來交警趕到現場定了老人全責後,雙方才達成了協議

當我們把道德當做評判對錯的標準,而忽略了客觀的事實及法律以後,社會便不再擁有正義

遠離“勸你大度”的人,以免連累到你

在一次大雨中

一輛消防車困在水中,門鎖也打不開,救援任務迫在眉睫

消防人員只能打電話找開鎖匠來開鎖

於是便有一位鎖匠冒雨淌水前來,打開了消防車的門,順利完成救援

事後鎖匠便找消防員收取費用

周圍的群眾卻紛紛指責他,不應該收取費用

但是倘若下次再發生同樣的情況

所有的鎖匠因為害怕收費而被指責

所以都不願前往

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

遠離“勸你大度”的人,以免連累到你

中國式的和稀泥,並不是公平正義和善良,只是無恥的和事佬

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恐怕比誰都不願意

所以在對方試圖理直氣壯地強迫你讓步時,不必假裝大方。

即便對方因此翻臉,你也不過是從社交圈裡刪除了一個不知好歹的和事佬。

有限的寬容和大度,就留給值得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