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回顧經典:灰姑娘的故事雖然老套,但是依舊還有很多人是看得津津有味的,但是令我影響深刻的是

《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又名: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這部片子是1938年弗蘭克·卡普拉所指導的黑白電影,在1939年獲得了第11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背景:

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1938年的美國,那時候的美國剛剛經歷了經濟蕭條的風波,同時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點燃的前夕,而當時的美國人普遍存在樂天派的心裡,認為明天會更美好,所以《浮生若夢》的上映正好就是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社會思想,他們反對資本家金錢主義,鼓勵追求的個人理想。

在當時的社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理念,《浮生若夢》將這兩種不同的社會思想刻畫成兩種不同的家庭,一個是資本家金錢主義的家庭,一個是理想樂天派的家庭。

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故事主線:

在影片的開頭就充滿了矛盾,華爾街巨頭柯比想要將事業拓展到住宅區,但事與願違,在收購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家人(範霍夫)拒絕搬離自己的住宅,因此導致柯比的失業宏圖遲遲得不到一個好的進展。

與此同時,範霍夫家的一女愛麗絲正和柯比家的兒子正在談戀愛,然而這一場戀愛自然不會受到的祝福,尤其是以資本金錢主義家庭背景的託尼家人更是不支持託尼的這一場戀愛,畢竟在資本家的眼中講究“門當戶對”。

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兩個家庭矛盾描寫

在《浮生若夢》影片中,託尼家人不支持託尼與愛麗絲談戀愛,可以從託尼母親第一次出現,撞見託尼和愛麗絲兩人的親密互動,母親的言行舉止令愛麗絲深受打擊,同時也讓愛麗絲突然頓悟二人的身份差距。

另外,又從託尼和愛麗絲到了高級餐廳之後,一些所謂的“上層人”對愛麗絲投來的嘲笑,託尼母親記不住愛麗絲的名字,詢問愛麗絲的族譜等等,再一次透漏了二人的差距。

最後又從託尼一家到愛麗絲家拜訪,託尼父親5次坐搖搖椅上的細節拍攝更是將二者之間的“差距”再一次的昇華。

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浮生若夢》是基於當時美國社會環境下,人們對追求個人理想化生活的追求而產生的,按照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個人理想化勢必要打破資本金錢主義,所以愛麗絲一家人勢必要改變託尼一家人,才符合當時人們的心裡。

雖然託尼生活在資本主義家庭,但在影片開始時,託尼的父親在談生意,託尼在一旁卻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他也表示了對父親的生意不感興趣。

一開始會讓人以為託尼是一個紈絝子弟,但後來讓人注意到的是,他雖然生活在資本主義家庭,受資本主義思想的薰陶。但他心中有理想,渴望自由,這也是他為什麼會愛上愛麗絲的原因之一,因為在愛麗絲身上他有了獲得感。

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在影片中,我個人對愛麗絲這個角色是比較欣賞的!灰姑娘的故事看過很多,但是愛麗絲灰姑娘的角色卻比其他的“灰姑娘”角色來得更真實。

再被託尼母親撞見了二人的親密互動後,託尼母親的眼神傷到了愛麗絲自尊心,也是那時候她發現自己與託尼之間的距離,所以開始了第一次逃避。

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認真地解讀愛麗絲這個角色,會發現她在面對託尼家人的時候會自卑,所以在託尼帶著家人“突襲”愛麗絲家裡時,沒有做好準備的愛麗絲顯得非常慌張,甚至指責託尼的“故意之為”。但愛麗絲卻沒有自怨自艾,在與託尼家人價值觀不一致的情況下,她選擇離開託尼。

愛麗絲雖然自卑,但在身份懸殊的情況下,依舊渴望得到託尼父母的喜歡。可一發現他們之間價值觀有很大的衝突,甚至無法相互包容的情況下,她選擇抽身,這又讓她有了尊嚴,敢愛敢恨更像極了現在的女孩。

浮生若夢: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背後卻是兩種社會思想的碰撞


索性《浮生若夢》是一部喜劇,反應當時美國社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所以樂天派家庭自然是戰勝資本金錢主義家庭,而託尼和愛麗絲自然是幸福地在一起。

如果有一天你劇荒,那麼偶爾回顧經典也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