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一、回顧上期最後講解“複利公式”引出四縱:

①符合期望值+確定性可分解+我知道我知道的=複利公式(複利效應)。

②符合期望值+確定性不可分解+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時間生命(流動流失)。

③超出期望值+不確定性可分解+我不知道我知道的=經驗學習(加快複利公式)。

④低於期望值+不確定性不可分解+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意外人性(降低複利效應)。

如圖下: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四縱四格分析法裡最大BUG“意外+人性”意外可以瞬間摧毀一切,比如你在怎麼確定性在怎麼分解在怎規劃,忽然明天來個“意外身亡”那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意外我們不討論,因為無法預知無法分解(PS如果可預知就不在意外範疇了)。我們討論另一個屬性“人性”相對於意外來說它最起碼有一些框架可尋。

二、引入“人性”其實就是引入最後一套系統“價值觀”。從“世界觀”到“人生觀”最後到“價值觀”這就是你決策跟選擇的路徑。價值觀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形成?最後怎麼影響選擇?就是最後一節要講的。

三、討論“價值觀”就是討論人性好的一面跟壞的一面,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都對都不對,人性就因無法確定,所以才不能分解,但它跟三大要素“結果,環境,信仰”有關係,如圖下: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結果影響環境,環境響信仰,信仰影響選擇,選擇又會影響結果,它就形成閉環因果。

①案例1:很多宗教是禁食葷肉的“你的信仰”但是極端的環境之下只有葷肉可吃,你不吃就要捱餓可能會死,這時候有些人選擇吃有些人選擇不吃,而選擇吃的人活下來了,這就是“結果”活下來的人可能會在“信仰”里加一條在極端的環境之下為了活下來可選擇吃葷。

②案例2:很多初創型公司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為了生存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要再加一層過濾“價值觀”因為很多結果,如果過程不對,影響的是整個生態,每次提成發放每次晉升人才都是告訴員工往哪個方向,如果不考核過程只考核結果就會生產出大量不擇手段短視的員工。養過魚的人都會明白“養魚先養水”水就是環境,環境不對了,魚會臭會死,而水怎麼養?需要層層過濾,這就是環境影響信仰,信仰影響選擇,選擇影響結果,結果又反過來影響環境。

四、人性裡是複雜的,價值觀也是複雜的,人性裡有好的也有壞的而且也沒有絕對立場說這是好的這是壞的,它們互相作用,構建了進步穩定的社會,我們先暫定分類“好的人性(價值觀),壞的人性(價值觀)”先分類看它們的立場是怎樣的,圖下: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大部分都是對立面既融合互相作用又互相排斥,最後形成你要做的決定,然後結果告訴你是叫放棄?還是叫選擇?是勇敢?還是懦弱?這一切還要看回選擇後的結果才能定性,結果又會反過來增加“信仰”的強度,形成一個決策鏈條

如圖下: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如果不放大來看,你的決策和結果,你是無法判斷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你會形成思緒不斷波動患得患失,情緒上下起伏嚴重,如圖下: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如果只看一小段或一小部分來評論得失與否?而不整體去看,你只能會被波動不斷影響判斷,它很可能只是複利效應的一小段,還記得第72次複利前的再次選擇嗎?最後結果又返回來影響環境,信仰,選擇,日復一日不安當中,所以要拉高來看結合“世界觀,人生觀”如圖下形成整個決策選擇系統: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首發,原創】每次求職都是影響到一生重要的決定(5)


PS:最終形成“四縱四格”分析法,可以形成框架性的分析選擇,不斷的形成複利,不被波動而影響,最後到達“複利效應”。(全文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