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交易验证机制600年前就有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童话故事里勇者杀了恶龙后自己也变成了新的恶龙,遥想20多年前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无数极客少年抱着改变世界的信念梦想用代码挑战传统世界,他们成功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巨头,从线上杀到线下,打不垮的就收购,慢慢的,极客少年变成了油腻中年,而他们缔造的充满极客风格的公司也变成了所谓传统互联网行业。面对着日益拥挤的存量市场,互联网巨头们如同黑暗森林中的猎人,盯着每一个新出现的机会,一旦有苗头露出,就会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扑上去。2017年末兴起的直播答题热潮很好的诠释互联网巨头们的执行力,留给初创公司的时间窗口从以月计变成了以周计。

无管在中国还是美国,整个互联网行业正在逐渐变得寡头化。

这时候区块链出现了,区块链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去中心化,这是一个巨头需要先革自己的命才能进入的领域。不管是美国的微软,Google和Facebook,还是中国的BAT,头条小米,巨头做的每个业务都希望能够一家独大掌控全局,及时做区块链也希望节点都部署在自己的机房并以另一种云平台的形式对外输出服务,这很显然是一种伪区块链,与中心化的系统不同,去中心化的系统的安全性并不依赖单一组织的技术能力及道德操守,只依赖于机器算法。

以比特币为例,安全性建立在单一组织无法获得超过全网51%的算力上(虽然大矿池的出现已经突波了这一点,这是另外一个可以深谈的话题),如果由一家公司来主导一个区块链系统,那么这显然等同于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还是一个使用低效率算法的数据库系统,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大家都以为这种交易验证机制是中本聪独创的,其实在大约600年前就已经有了。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货币的祸害》的开篇中,给我们讲了这么个故事:在茫茫的太平洋中,有一个雅浦岛。岛上住着5000多个居民。他们的交易活动使用的是一种从帕劳运来的巨大石灰岩。当他们发生交易后,就会在石壁上做一个标记,然后向所有岛民广播,证明这个交易的存在。

比特币的交易验证机制600年前就有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套通过信用记账进行清算的金融体系。作为载体的大灰岩,则是用来记账和清算的表征(tokens),和我们平时使用的货币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特币也一样,利用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套完整而安全的记账体系。由于比特币具有去中心化,不受任组织的束缚,所以通过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存储我们的财富,就不会再受到银行和政府的管控,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

比特币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互联网一样,也是全球性的。同时,它还具有匿名性,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等特性。由于这些特性,比特币能够像发邮件那样,可以向全球各地转账,不用再通过银行系统,也不用受到外汇系统的管制,大大减低了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的便利性。

比特币总共大约有2100万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约有400万枚比特币永久丢失,这个数量还会随着时间增多,所以能够流通的数量应该会比2100万枚少很多。这就造就了比特币像黄金一样具有稀缺性。

世界各个节点通过算力竞争来获取打包权,并获取比特币作为奖励,有点像挖掘黄金,所以这些节点也叫旷工,获取比特币的过程就叫挖矿。

作为比特币2.0的以太坊,则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加入了智能合约。以太坊就能像Windows系统那样,在它的基础上开发和发行各种应用(Dapp),比如前段时间火遍全球的以太猫,就是其中一种应用。

其实区块链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技术,还是一股推动整个互联网回归最初的去中心化,人人平等的浪潮,泡沫当然有,而且还不小,有些就像是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狼,狼外婆在门外披着羊皮,希望骗过小女孩开门,并吃掉她。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狼",希望骗过人们接受、购买自己的区块链外衣下的产品,吃掉人们口袋里的钱。

比特币的交易验证机制600年前就有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不过技术的进步本就是一直靠泡沫产生的热钱来推动的,多投点钱去赌下一代的互联网基础架构,总比化几十亿在办公室里铺无数个快没人补货的无人货架更有价值吧。

比特币的交易验证机制600年前就有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们能够想象到,如果区块链得到普及,未来合同将嵌入数字编码并保存到透明、共享的数据库中,可防止数据被删除、篡改和修订。到那时,每份协议、每个流程、每项任务和每次付款,都会有一份可识别、验证、保存和分享的数字记录和签名。律师、代理人和银行家等中间人可能就不是必要的交易参与者了。个人、组织、机器和算法彼此之间的交易和互动将顺畅无阻。这就是区块链的巨大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