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是要求爱河中的双方,把爱与责任合二为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这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篇第一句话。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也随着《安娜·卡列尼娜》的流行传播开来,似乎成了婚姻生活里的一句金科玉律。

但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在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把婚姻的起源、发展和改变捋成一本集丰富案例、透彻剖析为一体的《为爱成婚》后,提出了不同的声音:大部分不幸福的婚姻都有共同的特征。

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是要求爱河中的双方,把爱与责任合二为一

孔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还要追溯到婚姻的由来。远古社会婚姻的产生,其实有点“你耕地我织衣”的分工合作的味道,结婚并不是因为爱,而是为了避免纷争、整合资源、缔结同盟、传承产业等诸多无关爱情的原因。

这种个人意愿退居次位的结合方式,酿成了不少婚姻悲剧,比如公主无法嫁给自己爱慕的王子,妻子被丈夫家暴,相爱的情侣因为家族因素只能忍痛分手,结了婚的两个人根本没有可以聊的话题等等。

​以至于当婚姻的双方各自独立,尤其是女性在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方面已经绰绰有余时,以生存、经济利益为基础婚姻便开始瓦解。

人们对婚姻的认识,也从“渴望在婚姻中找到爱情”的阶段,直接过渡到了“想拥有爱情,才愿意结婚”的阶段,寻求保护被三观契合取代,“为爱成婚”的观念迅速流传开来。

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是要求爱河中的双方,把爱与责任合二为一

但问题的关键是,多数爱情却不够坚强到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

结婚前约会时的小仙女大暖男,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后,彼此展示了最真实的一面,突然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

于是,各种争吵、嫌弃、冷眼接踵而来,加上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琐屑,由爱情支持起的婚姻竟也和之前一样脆弱。

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是要求爱河中的双方,把爱与责任合二为一

有的爱仅仅由激情支配,也许足够浪漫,但却不适合相濡以沫。

美好婚姻所要求的,从不是这种如烟花般短暂地划过天空,随即落下了帷幕的爱情,而是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扶持着走下去的爱情。

不管怎样,以为结了婚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以为爱情就能包容婚姻中的所有不和谐因素的,都是不切实际的。

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是要求爱河中的双方,把爱与责任合二为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是个美好愿望。而这个愿望能否实现,不仅和有没有想方设法拆散两人的坏角色有关,也和恋爱中的两人,是否能够把爱与责任合二为一有关。

嫁给爱情不等同于婚姻稳定,连接起这两者的桥梁,是一个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是两个人的相互理解、支持,甚至宽容。

现如今婚姻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需,想凭一纸婚书拴住一个人的心,也已经成为过去式。

如果想和相爱的人长久而稳妥地走下去,势必就要做出某种妥协,完成恋爱到家庭的过渡。但“执一人手,白首到老”,不正是我们心念念的最美爱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