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沈從文筆下短篇小說《蕭蕭》女主角原型取自於舊制度下司空見慣的“童養媳”。如若追根溯源,春秋戰國時期陪同主人出嫁的媵,可視為童養媳的一種表現;秦漢時期帝王選擇貴戚之幼女進宮,成年後為妃,也可作為童養媳的一種表現;宋時真正出現“童養媳”這一稱謂;宋以後童養媳由帝王家普及於社會,經久不衰。這種在今天看來如此荒謬落後的現象屢見不鮮,大抵是男方為省聘禮,女方為省嫁妝所致,再往深層次看,經濟落後、制度落後是根源。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沈從文筆下的蕭蕭是悲慘的,幼年失去雙親,由伯父養大,十二歲嫁給不到三歲的丈夫做童養媳,待及年長,被花狗引誘懷孕終遭拋棄,想要逃跑發現後被關押看守,等待“沉潭”、“發賣”等等一系列悲慘境遇。面對種種慘事,整部作品是平和的、舒緩的,蕭蕭是麻木的快樂著的。

無知、麻木是蕭蕭快樂的“護身符”,面對痛苦她只滿足於現狀。

舊制度下的邊遠鄉下是封閉的、落後的;舊文化下村裡人的思想是保守的、愚昧的;小農經濟下的鄉下是滿足的、安於現狀的;而沒有受過教育的蕭蕭是無知的、麻木的。正是因為蕭蕭沒有受過教育,她不會反對自己的婚姻,還欣然接受,高高興的做人家的新娘子。她的意識裡沒有覺得嫁給不到三歲丈夫是不合理的、荒謬的,她在“理所當然”的快樂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也正是因為沒有受過教育,她沒有強烈的貞潔觀,面對花狗的引誘,她只是遵從內心的感受,而沒有道德的約束。甚至發現懷孕後,她也不是因為懷孕本身而害怕,而是害怕自己身體的變化。正是無知則無畏,面臨發現醜事要被髮賣,仍無所畏懼,安然過著自己的生活。真正讓人感覺到悲哀的是,蕭蕭做了婆婆,也給兒子找了個童養媳,抱著新生子看婚禮熱鬧,以這種喜劇結尾,反而加強了悲劇性。

“知足常樂”的蕭蕭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因安於長久而形成的思維惰性的鮮明體現。

在作者舒緩和美的語言中,村裡人安然滿足的生活著,從沒有對種種不合理進行過反抗,也從沒有想要自發地去接受新生事物。面對蕭蕭的不貞行為,村裡人說是要按照規矩“沉潭”、“發賣”,可一直都在消極執行,待到蕭蕭產子,村裡人又“難得糊塗”的接受了蕭蕭和她所生的兒子,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蕭蕭該坐月子就坐月子,村裡人該過日子的過日子。

這些反應出的“難得糊塗”、“知足常樂”不正是漫長曆史歲月中形成,所有國人具有的特質嗎?書中的蕭蕭只是文化長河中所形成的,這種思維惰性的,萬千國人中的一個縮影。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難得糊塗”、“知足常樂”也是智者思維,能讓人在逆境之中,尋求心理安慰;在順境之中,獲得心靈滿足。

命運的主宰在自己,如若命運不公,是可以對抗到底的,這是蕭蕭所不知道的。

蕭蕭的結局是幸運的,可她的幸運是偶然的,她的命運被強大的外力所左右,她一生只能處於被擺佈的地位,她不能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書中還有一類和蕭蕭截然相反的人——女學生,蕭蕭對於女學生是模糊的,只是口頭聽說,只在夢裡遇見。女學生的出現明明可以促使蕭蕭進行自我反省,繼而深層次追求“自由”、“幸福”,可是自我覺醒的機會被蕭蕭稀裡糊塗的就給錯過了,這就註定了她無法突破自我,只能成為萬千童養媳中最平凡的一個,也就註定了她的命運不由自己掌控。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蕭蕭》:“知足常樂”的童養媳之惰性剖析

封閉落後的鄉村,無知麻木的人們,“知足常樂”的過著自己以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