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日记47:我们为什么要谈恋爱、为什么要结婚

“几乎每个人都有两个恐惧。一个是怕不被人爱,另一个是怕自己永远都不会认真去爱。”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爱的能力,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去爱。”

这是我在一本书中读到的两句话,说实话,我并不理解。作为讲师,我可以把这两句话从我的嘴里念出来,让别人听到。但要是解释他们的内涵,我觉得我还办不到,最简单的原因是:我并不知道“爱”是什么!

我爱妻子、爱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姐妹,但至于这些爱之间有什么样的异同,我只能老实地回答:“不知道!”

我想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我想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所以,我不必假装“我很懂”、“我什么都知道”。对于“爱”,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曾经和几个朋友讨论过,我们最终的结论也只是大家一致认可了“爱意味着牺牲”,并没有更多。

即使这样,我仍然可以尝试去“爱”我“该”爱的每一个人。

养娃日记47:我们为什么要谈恋爱、为什么要结婚


以下是我对恋爱或婚姻中的“爱”思索的结果,分享给大家,活动活动脑筋。

爱,是两个独立的生命之间的事情

《孔雀东南飞》之中的焦仲卿、刘氏双双以性命表心志,但我觉得他们之间的联结是很难以“爱”之名来概括的。因为,刘氏为仲卿母所遣时,焦仲卿去见他母亲时,是这样说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意思是焦仲卿认为,“得此妇”是“幸运”的。换言之,当时的社会对“妇”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满足标准了即为“幸”,不满足即为“不幸”。

在这样的剧情中,焦某看重的是刘氏的“使用价值”,而非刘氏这个人本身。而刘氏本人也认可“自己的价值就等于自己的使用价值”的逻辑。这从她自己的陈述中可窥得一斑:“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

这段剧情虽然距今已上千年,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我们在追求异性并决定与之共渡余生时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喜欢、欣赏对方这个生命”。

在咱们的文化土壤中,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它要求被爱的那个人要有一个至少能显出形状的“自我”。但我们的文化在养育孩子时常常是把他们的“自我”压制得惨不忍睹。

爱,意味着我能看到“我”,也能看到“你”

这话是对“自我”都能成长起来的两个异性说的,他们可以互相这样说:“我能看到我的自我,我也能看到你的自我。”

如果他们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自我”,那么,他们会满眼都是自己的需要。而且,他们会不断地从两人的关系中索取,要求对方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看不到对方的需要,恶劣时他们甚至会对对方的需要选择无视、忽略。

相反,如果他们在看到自己的同时也能看到对方,那么,他们就会关注对方的需求、感受,关注对方的状况。并且会主动约束自己,不让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麻烦。

爱,意味着“我接纳你的‘自我’”

要接纳对方的“自我”,前提条件便是他首先得能看到对方的“自我”。

接纳对方的“自我”,意味着,他们彼此允许对方以真实的面目面对自己,不需要对方加以任何的掩饰,可以毫无虚假,可以毫无保留;面对对方内心最隐秘处的软弱、恐惧和疑虑,他们不会批评、不会指责、不会嘲讽、不会奚落。

爱,意味着“我愿意成就你更好的‘自我’”

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句简短的承诺,把它展开来,就变成了这样:“我不会批评你、不会指责你、不会嘲讽你、不会奚落你。我会呵护你,给你提供支持,我会肯定你、鼓励你,帮助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果“爱”分真假,我想,包含着“接纳对方”和“成就对方”的,应该就是“真爱”

了吧!

很早以前,我就认真想过,“两个人在一起,应该两个人都比之前更好,而不是彼此牵制,两个人越过越煎熬。”这也可能是很多人都追求的吧,但之所以没有成功,我想,大多是因为眼里只有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