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概念的形成

1.經絡概念的產生: 導源於“脈”,影響於“氣血”。

脈: 本義是指血管。

歷史沿革:

①《說文解字》解釋說:“血理分衺(斜)行體者。”脈,原寫作“脈”,又作“衇”;

②馬王堆漢墓帛書又演變為“溫”。

③從字形的構造已說明,古人是將水流現象比擬血流,“脈”就是“派”的意思。

④五代時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則補充為“五臟六腑之氣血分流四肢也”。從單純的“血”補充為“氣血”,並指出其在臟腑與四肢之間的相通關係。

2. 經絡的歷史沿革:

①經、絡名詞的出現較脈為晚,它是對脈作進一步的分析。經,原意是“縱絲”,就是直行主線的意思;絡,則是網絡的意思。

②《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就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做“經脈”“絡脈”和“孫脈”(孫絡)。

③“經絡”二字連在一起出現,首見於《漢書•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這裡似乎將“血脈”“經絡”作了區分,其原意也許是將“血脈”作為總的名稱,而“經”和“絡”是指脈的類別。

④《靈樞•口問》有“經絡厥絕,脈道不通”一語,也是將“經絡”和“脈”並提,意思是經脈、絡脈的血氣厥逆(經氣厥逆)或終絕(經氣終絕),脈道也就不通暢了。

3.經脈、絡脈別稱:

①經脈、絡脈,簡稱為經絡。

②進一步又按氣血虛實和陰陽部位的不同,分別稱為“虛經”“盛經”“陰經”“陽經”“陰絡”“陽絡”“大絡”“小絡”“浮絡”等。

③《素問•調經論》還提到“經隧”一詞,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隧”指潛道,“經隧”可理解為經脈在內的通道,與脈道意義相似。

4.經絡作用: 經絡主運行血氣。

“血氣”歷史沿革:

①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少著作中都已提到。《論語•季氏》講到人的一生分三個階段:少年時“血氣未定”,壯年時“血氣方剛”,老年時“血氣既衰”。說明那時已把“血氣”變化看做是生命的主要特徵。

②在《管子•水地》還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這裡既提到“血氣”又提到“筋脈”,並認為“筋脈”是通流“血氣”的,還把地面上的水流比作人體內的“血氣”,地上的水應當流通,人體內的“血氣”也需要流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