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研究員任禮軍: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產業經濟發展70年鉅變

再過幾天,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日子就要來臨。

在回望過去的70年,中國從“一窮二白”到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根火柴、一枚鋼釘、一塊鋼鐵都要依賴進口到如今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

高級研究員任禮軍: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產業經濟發展70年鉅變

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70年的“崢嶸歲月”中,中國用事實書寫了產業經濟發展奇蹟。

在回想起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30日,當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給杜魯門總統的信中曾說:“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艾奇遜這句話的含義是,新中國當然也解決不了人們吃飯的問題。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連年戰火的創痛或許讓艾奇遜有了悲觀情緒,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實踐卻證明了一切,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迎難而上,奮力前行,中國人民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富了起來,這也給國外那些對中國經濟持有懷疑態度的人“當頭一棒”。

70年來,在全球產業分工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國創造出了一組組不斷跳動的“字符”,這些“字符”排列成奔騰直上的線條在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更高發展階段的同時,也為全世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和經濟增長機遇。

“中國無疑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市場,希望未來能攜手中國企業,實現共同發展。”這是今年7月份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一些來自上海外企高層的聲音所傳遞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某國際諮詢機構發佈的報告曾描述:“未來10年,全球每發生一美元消費,就有12%來自中國消費者的貢獻。”

種種跡象均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對於世界意義重大。

高級研究員任禮軍: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產業經濟發展70年鉅變

一個個奇蹟不斷誕生

歷史從不等待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和軟弱者。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千瘡百孔”、物價飛漲、自然災害頻繁等挑戰與困難接踵而來。當時,中國經濟基礎薄弱,以鋼鐵為例,其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只佔當年世界產鋼量的0.1%。

1948年,遼寧鞍山解放,同年,鞍山鋼鐵重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便是由7號高爐、大型軋鋼廠和無縫鋼管廠組成的鞍鋼三大工程。

新建成的鞍山鋼鐵不負眾望,在1953年10月27日生產出了第一根無縫鋼管。自鞍鋼生產的無縫鋼管面世後,也標誌著我國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隨後,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瀋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也先後投產。

1955年7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這一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出臺後,也極大地鼓舞了各行各業。

1954年7月3日,隨著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首飛成功,不僅揭開了新中國飛機制造史的嶄新篇章,更是結束了中國進口初級教練機的歷史。

1956年7月,載重量為4噸的解放牌卡車試製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始獨立掌握汽車生產技術1956年9月,國產B2-34中型坦克發動機問世,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坦克發動機的歷史……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伴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確立起來。

在經過一輪輪計劃和加速建設,我國產業體系也在加速建成,此時的中國,其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諸多變化。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953年至195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速達到18%,遠高於歷史同期的其他國家。同期蘇聯、美國、英國、西德、法國、日本的年增速分別為11.6%、3.6%、3.8%、10.1%、7.9%和15%。

197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增長,而這一時期,一個個奇蹟相繼誕生。

資料顯示,全國總人口從1949年的5.4167億增長到1976年的9.3717億,糧食人均佔有量從418斤增加到615斤,在全國人民節衣縮食支援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情況下,初步滿足了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鐵路建設方面,1950年6月15日開工建設的成渝鐵路西起成都,東抵重慶,全場505公里的鐵路沿線也在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車。這條鐵路幹線的開通,對於我國在推動整個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在科技方面,1956年1月,我國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政策,同時,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

1958年8月1日,我國研製成功了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這臺運算速度每秒30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也填補了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空白。之後,在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也提高到了每秒1800次。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等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所執行的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起點,集中所有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與國防現代化成為首要任務,以鋼鐵為例,1958年,中國生產了1070萬噸鋼鐵。

武漢大學廣東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任禮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產業經濟發展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探索、完善、成熟史,是我國二元經濟、工農經濟、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史,是我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經濟“復甦史”。

根據學者羅平漢等人的研究,1967年至1976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平均年增長6.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5%,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3.3%。這一時期國家經濟政策的重心明顯偏向工業。

高級研究員任禮軍: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產業經濟發展70年鉅變

改革開放“新起點”

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改革開放猶如一個巨大的引擎,也把我國的航空、鐵路、汽車製造業、農業、環保、能源等各行各業帶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

1978年10月,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美國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長西威爾,由此也開啟了中國航空業與旅遊業的輝煌史。

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在寧江機床廠、成都無縫鋼管廠、四川化工廠等六家企業中率先拉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自主權探索性改革試點,這也為四川省搞活經濟打開了缺口。

1981年底,四川省各類擴權試點企業達到447個,工業總產值約佔地方工業總產值的70%,實現利潤佔80%,上交利潤佔90%。

1980年12月11日,19歲的溫州姑娘章華妹從溫州市工商局領到了第一張工商證字號第10101號的個體工商營業執照開起了“雜貨鋪”。

速度是交通行業的“靈魂”,1997年4月1日,中國鐵路開始了第一次大提速。當時,雖然鐵路最高時速還只有140公里,能達到這一最高時速的快速列車也只有11趟,但這以全面提高列車運行速度為中心的重大改革,揭開了中國鐵路嶄新的一頁。

產業結構,不僅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更是直接體現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依賴核心動力的“風向標”。

而事實上,自中國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經濟增長也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發展。

新全球化智庫航空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雄罡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改革循序漸進,以航空為例,我國民航業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隊規模、航線佈局、法規建設以及運輸保障等方面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全球航空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

改革開放後,中國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中國西南航空公司、成都雙流機場、上海、武漢、海航、深航、山東航空公司也相繼成立。

民航業乘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不僅擴大了經營,還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一組數據顯示,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民用運輸機場78個到改革開放40年我國共有運輸機場233個,從1978年我國內航線150條、全年共執行航班4.55萬班、通航國內79個機場到40年後,截至2017年,我國國內航線數量高達3519條(不含港澳臺航線),是1978年的23.46倍,全年共執行航班389.3萬班,是1978年的85.6倍。

趙雄罡認為,在實施改革中,國家對民航相繼採取扶持政策,從起初的利潤和外匯收入“一九分成”,到後來設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以及推行運價體制改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民航業不斷髮展,無論是在機場建設方面,還是航空運輸航線網絡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與完善。

更值得欣喜的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並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幹線民用飛機C919也於2017年5月5日下午2:01分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實現首飛。

1978年,服務業佔比23.9%穩步提升,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高級研究員任禮軍: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產業經濟發展70年鉅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平均每8年翻一番,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改革開放是我國產業經濟高速發展的起點,也是產業經濟市場化、專業化、高效化的重要標誌。”任禮軍說,國家層面、地方政府適時出臺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從民眾的利益出發,產業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在發展中解決,產業經濟出現的問題在產業發展中解決。

隨著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書生效後,中國也向全世界打開了“大門”。

曾參與入世談判的龍永圖,這樣對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的變化:“過去只有一二百家能做進出口的企業,一下變成十幾萬、幾十萬家在做!中國入世後十年,每年進出口量以百分之二十、三十的速度增長,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的。”

改革開放,使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

數據顯示,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僅11.3億美元,2018年總規模超過46000億美元,增長超過4000倍。2013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佔全球份額達11.8%。

任禮軍表示,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對內,採取打破原有的全民所有制控股體制,大力引入民營資本、國外資本,鼓勵民營企業、外商外資、個體戶以合法合規的方式發展經濟。

混合所有制改革、央企改革、地方國企改革、民營經濟改革全面推進,徹底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資本運營效率、改善市場供需關係。以民航、鐵路、汽車、服裝、家電、食品為代表的民生行業率先爆發,民眾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

“對外,採取了敢闖、敢拼、敢幹是第一批參與對外貿易的企業家所具備的共同特徵。關稅下調、通關手續化繁為簡、支持並鼓勵各省利用自身優勢產業進行對外貿易,農副產品、電子服裝、稀土等行業崛起。”任禮軍表示,同時,利用外資意識提高、效率提升,國際跨國集團將人才、技術、資金、管理模式引入國內,良性競爭使得我國企業競爭力不斷攀升。

不可否認,新中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讓中國在世界面前挺直了腰桿,而改革開放則是決定了中國“命脈”的關鍵大棋局。

高級研究員任禮軍: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產業經濟發展70年鉅變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增量規模顯著擴大。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之後連續跨越,1986年上升到萬億元,1991年上升到2萬億元,2001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06年超過20萬億元,2017年首次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2017年當年經濟增量摺合1.2萬億美元,相當於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經濟體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2018年,經濟總量超過90萬億元。

經過70年的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所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的奇蹟。

雄關漫道真如鐵。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實現了由貧困落後走向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整的經濟大國。70年裡,一條條扶搖直上的“趨勢線”也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

GDP增長了132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提高了1375倍,貨物進出口總額增加了逾4200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從1.1%大幅提升至28.1%……中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誠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所言,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科研人員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移動通信、現代核電、載人航天、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59.2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56年實際增長28.5倍。

我國產業經濟的高速穩健發展是經濟產業化、產業市場化、市場自由化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成果。產業經濟由政府把控到市場配置、政府調控,產業經濟與產業政策、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與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自貿區和自由港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等區域戰略完美融合。”任禮軍說,產業引導經濟,產業帶動經濟,產業決定經濟,產業興城、產業興農之路也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高級研究員任禮軍: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產業經濟發展70年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