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樑說家教:小學高年級兒童的智力開發家教策略——力度

小學高年級兒童的智力開發家教策略

這裡所談的小學高年級是指四、五、六三個年級,這時孩子一般年齡在9—12歲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完成了低年級3年的學校生活,度過了學習的適應期,身體和心理即將面臨快速發展,尤其到了十一二歲,兒童的心理會發生質的變化,智力水平也將有一次飛躍,很多孩子在這一時期會發生兩極分化。作為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要充滿信心,決不能放棄對他們的期望,要努力改善家教方式,加強家教力度,促使孩子進一步發展。

這裡主要介紹小學高年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如何有策略地改善厭學兒童現狀,如何促進智力超常兒童的健康快速發展,告訴您應如何避開在這個階段容易出現的家教誤區。

一、 小學高年級兒童家教應如何加大力度

我們都知道自兒童入學的第一天起,家長就要明確孩子的培養目標,端正家教態度,幫助孩子邁好入學的第一步。然而三年過後,孩子們的學習和思想表現都出現了差異,這可簡單分為三種情形:

1.優秀型

部分孩子在良好的家教環境下,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學習成績特別優秀。學校的教學內容似乎讓孩子覺的遊刃有餘學習顯得輕鬆自如。此時,家長在高興之餘,還應加大家教力度,考慮孩子是否屬於超常兒童,是否需要提速,增加學習內容,避免錯失良機。

2.良好型

許多孩子經過三年的學習,德、智、體全面發展,完全能適應學校生活和學習。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基本正常,學習成績優良,孩子和家長都沒有感覺到太大壓力。我們建議這些家長也要加大家教力度,因為不進則退是萬物變化的普遍規律,人往往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因此,家長要振奮精神,鼓足幹勁,增強信心,促使孩子向更高目標奮進。

3.厭學型

也有部分兒童雖經過三年努力,家長也為他們盡心盡力,想方設法,可他們依然成績較差,思想表現不好,厭學現象嚴重,因此家長也開始失去信心,漸漸有了任其自然的想法。我們奉勸這些家長,倘若這樣,您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會一瀉千里,甚至瀕臨退學的危險。不能圓滿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不論在道義上還是法律上家長都應承擔責任,所以這些家長要儘早加大家教力度。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終身老師。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長,能否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與父母能否正確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有著密切的關係。家長面對厭學的孩子要在以下幾方面做不懈地努力:

首先,尋找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走出家教誤區。孩子厭學的原因有的很簡單,有的較為複雜,家長絕不能不重視或知難而退,要認真地分析研究。如果是學校、教師、社會等方面的原因,要多方聯繫,幫助孩子適應或改善環境;如果是家教的原因,家長要多作自我反省,走出家教誤區;如果是孩子的原因,要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戰勝自我。

其次,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與追求目標,用信心戰勝失敗和恐懼。許多厭學孩子都是因為沒有遠大理想與追求,沒有信心,於是自暴自棄。這有待於家長耐心引導,細緻工作,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找到自信。

再次,改進家教策略,改善親子關係。“望子成龍”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願。然而給孩子施加過度的壓力,就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重負,對孩子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良好的家教是孩子成功的保證,一味地責怪和埋怨只會把孩子推向失敗的泥潭;激勵與獎賞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方法。“孩子需要激勵,猶如種子需要陽光;孩子需要獎賞,猶如花兒需要澆灌。”

最後,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技巧是家教的目標。好習慣是走向成功之路的推進器,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而壞習慣則是阻礙人們通往理想之路的絆腳石。學習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孩子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根本保證,有事半功倍之效。家長要想方設法當好孩子的參謀,假如自身力量不足,應鼓勵孩子多向老師和同學學習和請教。

總而言之,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已處於轉型期。家長要理智,要儘自己最大努力,保證孩子在求學之路上一帆風順。

、小學高年級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家教策略

小學生進入四年級後,一般年齡已到10週歲左右,身體生長髮育迅速,急需增加營養,所以要保證孩子既要學習好,又要休息好。隨著對社會的廣泛接觸,知識的不斷增加,孩子逐漸有了較為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也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這時期的家教不但需要加大力度,更要講究科學與策略。

首先,我們談談影響認知能力發展的因素。

心理學工作者對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趨勢進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結論:兒童的認知能力水平及其發展速度與環境和教育條件密切相關。城市重點小學學生7歲時水平最好,城市一般小學次之,而郊區農村小學的學生認知水平最低,相差甚遠。原因是學前教育差或沒有。可到了9歲時三者差距越來越小,原因是農村小學生在7—9歲時也受到了學校教育,認知水平得到迅速發展,適度彌補了欠缺,而9—12歲期間三者的發展速度是平行的。另一方面,從三者各自的發展速度看,起點高發展速度稍慢;起點低,速度快,最終是重點學校比一般學校發展仍然高一些。

還有研究告訴我們,能力高組兒童7—9歲顯示出發展的“停滯”,甚至有所下降,9—12歲出現了回升,發展曲線陡然上升;而能力低組兒童的成績總是呈直線式上升,12歲時兩組成績差異縮小。這充分表明學校教育對原先發展起點低的兒童提供了很大的補償。

上面的認知能力發展變化規律,對於我們家長有很大啟發:

(1)不要為你孩子的低起點而擔心,只要後期的教育跟上,學習成績就會呈直線上升,將和那些早期教育好,暫時成績好的孩子差距越來越小;

(2)農村和城市孩子12歲成績相比,仍有差距,說明教育條件的好壞,對孩子的認知有很大影響。假如你的孩子上不了更好的學校,家長應想方設法彌補,不能因為後期教育,而影響孩子的能力培養與發展。

其次,我們談談引起認知能力差異的個人因素——智力水平。

傳統智力理論和智力測量所採用的以智商(IQ)的高低作依據測量兒童智力水平的方式,現代人總覺得有許多欠缺。這裡我們採用加德納(H·Gardner,1943—)的多元智力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對兒童的認知能力培養和發展提供依據,使家長和教師在發展兒童智力工作中,有科學的理論指導,避免盲目性。

加德納給智力下的定義是:“一種處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按照這一定義,智力是看不到也很難測量的,不是天生的,可能是許多不同的神經方面的潛能,它的發揮與所提供的機會、條件、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比如科學家的智力是在某個特定的條件下才取得了成功,顯示出智力非凡;假如他們錯過當時的機會,而沒有成功,我們又怎麼判斷他們的智力?

加德納否認存在一個普遍智力,而提出多元智力觀。即原來我們說張三比李四智商高,似乎太籠統,原因是張三學習文化課成績好,而李四音樂、體育成績好或社交能力強,所以又覺得利用傳統的智商(IQ)理論無法比較這些現象。對此,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都能很好解釋這些問題。他提出了人類具有八種智力: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音樂智力、肢體—動覺智力、視覺—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內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

語言智力:涉及對口語和書寫語言的敏感度,學習多種語言的能力,以及使用語言的能力。律師、作家、詩人、記者等通常是具有很高語言智力的人。

邏輯—數理智力:這是指用邏輯去分析問題,善於數學運算,以及用科學方法去探討問題的能力。數學家、邏輯學家和科學家都特別擅長於利用邏輯—數學智力。

音樂智力:包括在音樂演奏、創作和欣賞方面體現出的技能。各種樂器演奏家、作曲家都有很高的音樂智力。

肢體—動覺智力:包括一個用全身或身體的某些部分去理解或創作的能力。舞蹈家、演員和運動員是最明顯具有高肢體—動覺智力的例子。

視覺—空間智力:這是指能確認和操作廣大空間方面的潛在能力以及較小範圍的空間模式的能力。前者是航海家和飛行員所必須具備的,而後者對雕塑家、外科醫生、棋手、畫家和建築師都是很重要的。

人際智力:指的是一個人能夠了解別人的動機、意圖、慾望,並能以此為基礎與別人有效地共事的能力。推銷員、教師、醫生、宗教家、政治家和演員都需要有相當敏銳的人際智力。

內省智力(自我認識):這是指一個人能清楚地瞭解自己,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慾望、恐懼和能力,並能有意義地運用這些信息去調適自己生活的能力。這方面的智力對政治家、宗教領袖,甚至對教師、家長都是重要的。

自然觀察智力:指一個自然觀察者表現出他辨認及分析各種物質和自然現象的能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有兩項基本主張:多元智力理論是對人類認知豐富性的說明,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這些智力的潛能;我們可以依照各自的傾向或文化的偏好去動員和開發這些潛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智力組合,因此當我們面對如何開發人力資源的挑戰時,應當考慮如何利用每個人天賦的獨特性。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是對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挑戰。我們每個教師和父母都知道“行行出狀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但當我們教育和評價兒童的時候卻只重視智育,只關注文化課成績的好壞,這是不對的。只要我們肯用心去發掘,每個兒童都有某些傑出的能力,家長和教師應該從這些方面去肯定兒童,並給他們發展這些能力的機會,這樣我們的孩子會生活得更快樂些。

下面提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種種潛在特長:

(1)能出色地記憶詩歌和電視播放的主題曲;

(2)能清楚地記憶自己讀過或背過的詩詞文章;

(3)喜歡給人講故事,而且講得繪聲繪色;

(4)喜歡寫日記;

(5)愛伴隨樂器的彈奏唱歌;

(6)喜歡傾聽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響,並能敏捷地判斷出是什麼樂器;

(7)善於描述所聽到的各種響聲;

(8)能講出許多歌星的名字及流行歌;

(9)愛提些怪問題,如問天為什麼會下雨,人為什麼不會飛,公雞為什麼不下蛋,等等;

(10)心算、口算又快又準;

(11)愛把玩具分門別類,按大小和顏色放在一起;

(12)對老師和他人提供的結果經常懷疑;

(13)善於觀察父母的心情,領悟父母的憂與樂;

(14)特別喜歡模仿戲劇或電影中人物的動作或道白;

(15)當孩子看見生人時,會主動打招呼,套近乎;

(16)經常被小夥伴們推選為“領導”或充當矛盾調解員;

(17)善於識路辨別方向,極少迷路;

(18)乘車時,對經過的站名或路標記得清楚,並向你提起什麼時候曾來過;

(19)喜歡東寫西畫,物體勾勒得形象逼真;

(20)愛把手頭和身邊的物品變化樣式或拼湊成其他東西;

(21)落落大方,動作優雅懂禮貌;

(22)喜歡自己動手,什麼東西一學就會;

(23)喜歡模仿明星的動作和姿勢;

(24)閒不住,靜不下來;

(25)善於把行為和感情聯繫起來,如說“我氣瘋了才這樣乾的”;

(26)善於判斷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27)認準的事,必須做到底;

(28)愛做一些別人不理解的事,但自己理由充分;

(29)愛種花,養小動物;

(30)能輕易記住許多動植物名稱,瞭解它們的習性;

(31)能說出許多物件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32)愛在野外亂跑。

如果您的孩子1—4條表現突出,可能具有語言才能;

如果5—8條表現突出,說明有較強的音樂細胞,是個音樂苗子; 如果9—12條表現突出,說明有邏輯數學方面的天賦;

如果13—16條表現突出,說明具有了解別人,善於交往的能力,是社交天才;

如果17—20條表現突出,說明具有豐富想象力,空間知覺能力強;

如果21—24條表現突出,說明肢體運動能力強,具有體育才能;

如果25—28條表現突出,說明自信心較強,善於自我調控,有創新;

如果29—32條表現突出,說明有較強觀察力,善於探索人類和大自然的奧秘。

最後,我們談談小學高年級兒童的幾項信息處理認識能力的發展變化。

隨著小學生的年齡增加,兒童注意、記憶、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斷地變化著,作為家長和教師必須瞭解其變化規律,才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兒童的認知能力,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或教師。

(1)注意的發展。

小學兒童隨年齡增長,特別到了十一二歲時,注意的自控力、隨意性、計劃性都日趨成熟。有經驗的家長會在自覺性和主動性方面多給兒童培養機會。若發現自己孩子的專注能力不及同齡兒童,家長可參照前面介紹的培養兒童的注意力的方法加強訓練。

(2)記憶的發展。

到了小學高年級後期,兒童的有意記憶達到空前發展。家長在培養兒童記憶時要多強調不要死記硬背,讓孩子對記憶材料進行分析加工,採取理解意義記憶和注重記憶策略的培養與訓練方法。

(3)推理能力的發展。

前面已分析,兒童到9歲以後認知能力有可能直線上升,為此家長務必抓住機會,科學合理地提速,尤其要注意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保證自己孩子跑在隊伍的前面,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假如發現自己孩子的思維推理能力與其他同齡孩子相差甚遠,必須抓緊補救。

總之,對於大多數兒童來說,小學高年級階段是孩子一生教育的最關鍵時期,不僅是兒童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初期,更是認知能力的飛躍期,所以家教力度必須加強。

三、兒童創新、創造力的培養髮展策略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創新型人才越來越受青睞。公務員考試、企業招聘都少不了能力測試。而這些測試又無一不在“創新”上打主意。那麼究竟何為創新、創造力?又該如何進行培養呢?

1.創新與創造力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創新和創造力有不同的定義。傳統觀點認為人類第一次出現具有開拓性的重大成果才是創新或創造,這樣的話就意味著兒童或普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了。事實上現代許多心理學家不同意這麼定義,認為它有礙於人類教育培養人才。近年來,心理學代表人物斯滕伯格等對創造力的定義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或創造出新穎產品的能力,而這些見解或產品對個人或社會是有價值的,提出這種新見解或創造新產品的過程就是創新。

人們盼望創新,渴望創造力,那麼它們從何而來?心理學家認為,它們與人的智力有關,是依賴一種叫發散思維的心理過程而產生的結果。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個體在某種問題情境中所進行的心理活動,在該情境中過去的經驗不能給他提供現成的正確答案,而要想出各種或多或少可能適合的新的解決方法。簡言之,就是不依靠原來的思路去想,不受現有的方法和經驗限制而想,而想出更多更新的解決方案。如下圖就是對創造性與非創造性的檢測:

非創造性答案:桌子上放著五個東西

創造性答案:腳掌和腳趾。

非創造性答案:雨點

創造性答案:5條掛著的小毛毛蟲。

發散思維應具備的四個特徵:思維的流暢性(主意快、辦法多)、變通性(思路靈活多樣)、新穎性(產品的獨特性)和精細加工(制訂周詳的計劃以實現目標)。並不是胡思亂想就是發散思維,就是創新。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可以通過教育而獲得改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最佳年齡是從9歲開始,因為它與人的智力發展密切相關。

2.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

事實上創新無時不在,兒童到了9歲以後各種智力發展速度加快,非智力因素逐漸形成,這個時期是培養兒童創造力的最佳時期。家長和教師應關注兒童哪些方面的教育和發展呢?

首先是智力發展。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有三種智慧能力對創造性是最重要的:

(1)發現問題的能力,即用新的方式去觀察或解決一個老問題;

(2)評價某種見解的能力,即能判斷哪些見解是值得或不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3)推銷某種見解的能力,即能向別人宣傳介紹某種新見解的價值,以便贏得環境的支持,使這種新見解得以實現。

這三方面的能力是互相聯繫、互相促進的。

其次是條件創造。

作為家長或教師要為兒童創設以下條件(非智力因素):

知識(知識的積累、新知識的學習):從事任何創造活動不管是兒童或成人必須熟悉相關領域的知識,特別是最新的知識。任何創新都是“有準備的頭腦”的產物,而不是什麼靈機一動。所以,豐富兒童知識量是非常重要的。

認知風格(創新心理定勢):喜歡標新立異,喜歡用發散的方式思考問題,並且看問題能站得高看得遠。這種認知風格能幫助人們發現問題並作出哪些問題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判斷。

個性(創新膽識):勇於探索,敢於冒明智的風險,不怕別人的誤解,有信心地去實現自己的創意。

動機(創新精神):從事創造性活動的人一定是對自己的工作十分感興趣,對其工作本身傾注極大熱情,而不關心是否能獲得潛在的報酬。外部的獎賞只表明這個工作是有意義的,其價值是社會承認的,但如果缺乏內部的興趣(動機),就不能從事創造活動或不能堅持到底。

環境支持:對兒童來說首先是家長、學校和社會環境氛圍的支持,而對成人來說社會環境的支持包括物質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作為家長就有了理論指導,從而能夠提高家教水平,明確孩子的培養目標。希望廣大家長認真鑽研這些理論知識,努力結合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實際,不斷提高孩子的創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有研究發現,兒童入學後到青少年前期一段時間內創造性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正規的學校教育著重邏輯科學思維,各種作業、考試測驗只允許兒童提供唯一的正確答案所致。這也告誡我們的家長,所謂的“乖孩子”、“好孩子”、“聽話孩子”、“高分孩子”往往與創造性無緣

3.激勵創新,點燃創新火花

愛迪生所以能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正因為他有一位善於發現他的優點並點燃創新火花、照耀創新之路的偉大母親。

愛迪生上小學時,學校買來了新教具,他很好奇,趁老師不注意,全給拆了,又裝不回去,氣得老師請來了他的媽媽,老師對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兒子太愛拆東西了,你要讓他改掉這個毛病!”

“老師,我看是你不對喲!我觀察兒子很久了。他跟別人的最大不同,就是喜歡拆東西。你叫他改掉這一點,那我兒子不就跟別人一樣了嗎?”愛迪生的媽媽對他是那麼的自信。正是受到媽媽的鼓勵,愛迪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強,終於成了世界上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發明家之一。可以說,沒有愛迪生的母親,就沒有愛迪生的成功,是她發現了兒子的與眾不同之處,發現了兒子的才能,也保護了兒子珍貴的好奇心。

要做創造型父母,營造創新的家庭氛圍。

創造力人人都有,用進廢退。作為父母本身應做創造型父母,以創新型的教育手段為孩子營造創新的家庭氛圍。這通常要具備下列家庭條件,並遵循相關原則和方法:

第一,激發創新膽識,勇於突破。創新要突破舊思維,破除舊思想,賦予事物新的意義、功能和價值,尋找新的突破口。不要讓舊事物的形象如鎖鏈一樣束縛孩子的創造力,應該鼓勵他大膽想象,主動改變舊事物的形象,思考這種改變了的形象有什麼新的作用。經過訓練,說不定在什麼時候,一個個有用的創造自然而生。比如,牛奶和汽水沒有關係,但二者相加牛奶汽水既可口又富有營養;步槍上附加瞄準儀等便射得更準。所以,當思考問題時,可以把面臨的問題加重一倍,減輕一半,使它靜止或重組或合併,翻過來,倒過去,等等。這些思維活動就是創新的開始。

第二,父母要有寬容孩子過失的雅量,不要怕失敗。

心胸開闊的父母,容易與人溝通,管教孩子的方法也比較靈活多樣,更具寬容孩子過失的雅量。例如:有個孩子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裡,看到家裡的魚缸中許多金魚沉在缸底,一動也不動。他想,如果不去救它們,馬上就會被凍死,他就把熱水瓶裡的開水倒入缸中,結果魚都死了。沒想到好心幹了一件壞事。當父母問明情況後,不但未批評責罵,反而表揚孩子具有同情心,最後又耐心地告訴他今天為什麼做了件錯事,以後做事時應多動腦筋。

愛迪生經過上千次的失敗才發明了電燈。“六六六”粉的發明人也是做了666次實驗才找到合理的配方。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得到了親人的寬容和支持。

第三,鼓勵孩子進行創新嘗試,父母做好助手和參謀。

愛迪生母親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假如你的孩子做事謹小慎微,你必須激勵他敢於嘗試,大膽創新,點燃孩子的創新火花。比如,經常講一些探險家、發明家的故事,說說身邊人以及父母本人最成功的經歷。一旦孩子敢於嘗試,哪怕一點點成功,都要投以讚賞的眼光;假如失敗了也要予以鼓勵,幫助總結經驗。

第四,和孩子一起在玩中發現問題,探索創新。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成長,在玩中獲得知識,在玩中孕育創造的幼芽。歷史上很多天才人物都有一個愛玩而淘氣的童年。達爾文小時候就因愛玩又淘氣而出名的。他整天養狗,打獵,狂熱地蒐集昆蟲和植物。結果花在這種愛好上的時間太多,影響了他的學業。然而,童年時代的玩樂,使他迷戀上了大自然,愛上了生物學這門科學,並且在玩樂中鍛鍊了他的觀察力,發展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儘量指導孩子學會玩,在有意義、感興趣的事情上發展,不可以玩不健康的低級趣味的事物。家長要經常和孩子一起玩,寓科學知識於玩具之中,啟發孩子動腦。比如,放風箏時,讓孩子思考風箏的構造和風向、風力的關係;種花,要觀察水和陽光的作用;養鳥,可以瞭解一年四季鳥的生活習性……

第五,要有一個培育創新的環境。

環境可以影響人、塑造人,良好的環境能助人成功,惡劣環境會使人墮落。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重大,父母應有意識地創造一個和諧、優美、溫暖的家庭生活環境,使孩子置身於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認為適宜創新的家庭環境要具備以下指標:

家庭擺設有序,清潔衛生,環境寬敞,舒適宜人。

家庭成員和睦友善,家務分工明確,責任心強。

孩子功課學得好,成績優良,有進步,家長及時表揚。

孩子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充足的學習用具、學習資料和課外讀物。

父母和孩子經常談論新聞、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或電視節目。

父母抽空多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動物園、歷史遺址、教育基地參觀。

父母與孩子的老師經常保持聯繫,瞭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情況,瞭解現行教材內容。

瞭解孩子的優點和缺點,與孩子及時溝通,能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幫助。

經常和孩子談心,談理想,談未來,談打算。

經常和孩子一起玩,探討一些疑難問題和怪異現象。

和孩子一起就所見所聞進行大膽想象,即使幼稚的問題也不打擊,並記錄在案。

建立孩子成長記錄檔案。

建立家庭創新獎勵基金。

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共同參與家事。

4.開展創新訓練,發掘創造潛能

人們敬仰愛迪生、愛因斯坦,但總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不可妄攀,但對他們的創造力的培養仍是責無旁貸的。通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訓練:

(1)拓寬思維訓練

凡是創造者,發散思維的靈敏變通性都很強。所以為了訓練孩子敏銳的思考判斷力,在日常生活中可就具體事物進行思維靈活性的訓練。例如:

①列舉具有某一特徵的事物:

請你說出會飛的東西,說得越多越好。

請你說出會亮的東西,說得越多越好。請你說出能發音的東西,說得越多越好。……

②列舉物品的用途你能說出紙的各種用途嗎?

你能說出繩子的各種用途嗎?

你能說出水的各種用途嗎?……

③列出物體的相似和不同

橘子和蘋果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說得越多越好。

馬和牛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說得越多越好。

樹木和森林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說得越多越好。……

④列舉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能告訴我怎麼使地面變得更乾淨嗎?說得越多越好。

你能告訴我怎麼使風箏飛得更高嗎?說得越多越好。

你能告訴我怎麼使汽車跑得更快嗎?說得越多越好。……

(2)動手訓練

你能用5根火柴拼出多少圖形?

你會用這些積木塊搭出多少種樣式的房子?

你能用這張紙疊成多少物品?……

(3)想象力訓練

楊利偉等人在太空是怎樣生活的?

假如你有了錢你會幹什麼?……

(4)其他方面訓練

放鬆心情,團結合作的精神,堅持到底的毅力……

美國心理學家佩特羅斯衡量早期創造能力的

六條準則

①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觀點解決所探求問題的能力;

②把常規方法轉用在新情況的能力;

③確定完成任務順序和循序完成它們的能力;

④想象力、思路的新穎性和發明才能;

⑤善於發現新的用途和新的課題;

⑥善於應用已有的知識和以往的經驗。

四、兒童想象力的發展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在人的智力活動中,想象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想象力,很難理解教材中的圖形、圖畫,孩子的作文也不可能寫得形象生動,疑難習題就不易解決。當今社會所追求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也就無所適從。現就兒童想象力的特點和培養進行一些探討。

1.兒童想象力的特點

(1)兒童想象力依賴於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的提高。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通過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獲取的知識信息、事實真理,以及一系列的推論設想,它們本身都是死的東西,是想象力賦予了它們生命。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

(2)兒童想象力有很強的可塑性。

兒童的想象是由低級逐漸到高級最後趨於成熟的,也就是說開始時的想象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無知性,隨著邏輯推理、發散思維能力的進步以及創造力的不斷提高,兒童的想象力便可達到理想化程度,更具現實性。比如,幼兒在一瞬間就想到達月亮上,而一個六年級學生只會想我要學習科學知識,要經過體能訓練等多方面準備才可能到達月球上。

(3)兒童想象力富寓很強的創造性。

當兒童具備一定的知識信息和推理能力基礎,只有富寓很強的創造性的兒童,才能培養和鍛煉出超凡脫俗的想象力。想象力的發展階段一般可分為再造想象、創造想象和幻想幾個階段。要避免的是幻想不能是荒誕的、脫離現實甚至是歪曲現實的空想。

2.兒童想象力的培養和發展

人的想象力的潛力是很大的,所謂一時的“靈感”是錯誤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關的知識技能,在一定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上被髮掘進而爆發而生。如何發掘進而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呢?

(1)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豐富孩子的表象。

想象的水平依賴一個人所具有的表象(表面印象)的數量和質量的情況。因此,作為家長應讓孩子從小盡可能多地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接觸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思考,從中儘可能地學到知識、經驗,形成表象,產生更多的思維活動,激發想象力。比如,談到楊利偉等人航天訓練的艱苦,可讓孩子到公園做相關活動體驗,自然就更能想象和接受。

(2)掌握基礎知識,激活語言運用能力。

發展想象力的基礎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提升靠的是語言文字的過硬功夫。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增加語言文字的積累,讓兒童多背誦一些名句、名段、優秀詩詞,多閱讀一些名著等;另一方面藉助語言的發展,更多地接受和理解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對所接觸的事物和社會現象展開聯想。

(3)培養正確的想象、幻想而不是空想。

兒童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獲得具體表象以後,經過語言的加工,可產生創造想象,甚至是幻想。作為家長和教師應正確引導,確保有益的幻想,杜絕脫離現實甚至歪曲現實的東西。如果只是一味的空想,久而久之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浮而不實的空想者。比如,有的孩子受童話的影響,一會想成為航天員,一會想成為發明家,而整天不學無術。作為家長必須及時疏導,要讓孩子明白有幻想或理想是積極有益的,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必須從現在起,紮紮實實地學習,勤於動手,善於思考,做個積極向上的好孩子。

(4)支持孩子參加各種興趣小組的活動。

想象力發展的基礎是生活實踐、知識經驗、廣泛興趣。學校舉辦的各種課外興趣小組,開闢的第二課堂活動,家長應該支持孩子報名參加。因為這些活動,可幫助孩子馳騁於想象的廣闊天地。不論是音樂、舞蹈、美術、體育,還是書法、天文、航模、電腦,每一種興趣小組活動,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進入腦海,而且需要進行創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動任務。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當孩子們的興趣小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獲得表彰獎勵時,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想象力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5)指導兒童閱讀文藝作品和發明家的故事。

文藝作品是培養兒童想象力的最好的材料,因為文藝作品一般都是通過藝術的語言來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極大的感染力。發明家的故事具有很強的誘惑力,通過一些真實事例,使兒童感到許多偉大的發明來源於生活實際的靈感,讓他們產生“我也想過”、“我也行”的熱情。

總之,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需要積極有效地培養和引導,不是突然間的靈感。

五、審美能力的培養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認識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廣義的審美教育則是指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

教師和家長應將美育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美育無處不在,審美體驗在審美活動中與人的精神需求相伴而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心理活動的產物。可有些人僅把它當成技能技巧教育,如強迫孩子學習繪畫、鋼琴、舞蹈等,就認為是美育了。這種認識是欠缺的。那麼,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進行審美教育呢?提供以下幾點作為參考:

1.創造美的家庭環境,提供體驗美的生活條件

孩子天天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趣和習慣,是感受美、認識美的第一要素。家庭環境美,最基本的標準就是乾淨、衛生、整潔、明亮。家庭擺設井然有序,疏密合理適度,窗明几亮,給人以愉悅的感受,形成明快優雅之美,無形中培養了他們愛整潔、愛乾淨的情感和愛美的習慣;反之,東西雜亂無章,裝飾庸俗土氣,對孩子的美的薰陶是不利的。

2.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欣欣向榮,是對孩子進行美的薰陶、美的提升的不竭之源,如帶孩子到郊外野餐、到公園做遊戲、到動物園觀賞動物等。在欣賞時,家長最好把簡練的語言和眼前的風光融合在一起,進一步啟發孩子的靈感和想象力,加深孩子對大自然美的領會,把孩子的思想感情帶到優美的境界中去,讓孩子開動腦筋,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美、鑑賞美,體味到大自然中蘊涵著的美,同時要不忘結合所見所聞,對孩子進行科學知識教育。

3.培養“四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

“四美”即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和儀表美,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的核心,必須做到規範要求與行為意識高度統一。

(1)心靈美。

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思想情操的培養,堅持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開始,使孩子養成優良的品德、作風及健康的審美情趣。心靈美是美育的最高境界,良好的家風、偉人的事蹟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

(2)語言美。

美的語言標誌著家庭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在日常講話中做到和氣文雅、謙遜有禮、落落大方,教育孩子在同別人說話時要以理服人,不強詞奪理,不惡語傷人,談吐文雅,不說大話、粗話、髒話,不盛氣凌人。父母要經常有意識地向孩子灌輸禮貌用語,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語言習慣,讓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用語的習慣。

(3)行為美。

美的行為是一種榜樣,是人立足社會的最根本保證。父母是孩子的表率,家長美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無聲的教育。孩子都會效仿,從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家長要培養教育孩子從小熱愛勞動、互相友愛、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的好習慣。

(4)儀表美。

追求美麗漂亮是人之常情,對於什麼樣的打扮是美與醜,父母應從小就要引導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求他們穿戴要整潔、美觀、大方,不應一味地追求時髦。有些家長給三、四歲的孩子燙髮、戴耳環、濃妝豔抹,這些都是不適宜孩子的裝束,對孩子的正常發育和辨別美與醜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父母為孩子選購衣服應適合兒童的特點,款式要簡單、大方、美觀,色彩要明快、活潑、和諧。

4.培養孩子廣泛的藝術興趣,提高孩子創造美的能力

父母可藉助於藝術的手段和吸引力,培養孩子廣泛的藝術興趣,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培養孩子高尚的情操。這對發展孩子通過藝術的美,來提高審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對孩子來說,文學作品、音樂、舞蹈和工藝美術等都有巨大的感染力,並且富有形象性、直觀可感性等特點。如音樂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優美的旋律能培養孩子的音樂聽覺,歌聲進入幼小心靈,起著潛移默化、發展智力和想象力的作用。父母還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學習一兩種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等。文藝作品的閱讀與仿寫可以培養文學欣賞力和求知慾望,最終提高兒童的創造美的能力。

5.提高美的鑑賞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美與醜是相對的。父母還應教育孩子懂得美的辯證法。如外表漂亮的金龜子、蝶類和各種蛾類,雖然它們鮮豔奪目,但因為它們齧食農作物,與人類為敵,往往不被認為是美的;而外表並不好看的蝙蝠、青蛙,卻因為能消滅害蟲,有益於人類,人們都時時不忘他們,它們的本質是美的。又如高位截癱仍然頑強學習的張海迪,耳朵聾了仍不放棄作曲的音樂家貝多芬,他們都克服了生理上的巨大痛苦而為人民作出貢獻,成為受人尊敬的人。他們的心靈美,是值得每一個身體健康的人都好好學習的。通過生動真實的事例啟發和誘導孩子樹立崇高的審美觀,辨別真善美的能力。

總之,審美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家教質量,幫助發展孩子的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依賴於家長精心謀劃,巧妙地施教於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

六、如何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

按照課程標準要求,一般自三年級開始就必須系統培養兒童的寫作能力了。其實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在前面我們就提到了應從幼兒開始,只是要求不同,側重點不一樣。那麼對兒童的寫作能力的培養,我們家長可作哪些工作呢?

1.從訓練口語表達能力開始

(1)從培養孩子說話開始。

寫作是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說話則是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和“寫”關係極為密切。一般來說,口頭表達能力強則寫作能力一定很好,講起話來清楚、流暢、有條有理,作文也就容易寫得清楚、明白。

比如,有的孩子講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詞彙豐富,表達清楚準確;有的孩子講起話來,言簡意明;有的孩子講起話來囉嗦且詞不達意。這些差異都是與平時說話訓練關係密切。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從學前期開始學習口頭言語,到小學、中學階段,口頭言語能力都在繼續發展。這種口頭言語能力的發展和習慣培養,為後繼的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2)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方法多種多樣。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教師和家長要把握時機,有意安排訓練兒童的口語表達。比如,看完一部電影或一本書,覺得很有意思,父母可讓孩子把相關內容複述給大家聽,或者家長要求就廣播、電視節目講述給不在場的人聽,這樣,孩子帶著任務去聽,去看,就會更認真,記得更牢固,講得更清楚。必要時家長作提問、補充,鼓勵孩子積極大膽地來表達。

再如,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表達能力時,可要求孩子對所經歷的事件進行認真敘述。例如,孩子放學回家,讓孩子敘述一下學校當天發生的事情;逛商場或公園回來,敘述所見所聞,談談感受等。

(3)口頭表達能力訓練要求。

首先,家長要明白循序漸進的原則,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和知識狀況提出不同要求,不能打擊積極性。如,高年級要求:敘述一件事情,要有頭有尾,有原因有結果,中心突出,有條有理,說話清楚明白,乾淨利落,用詞準確,沒有語病。而低年級則可適當放寬。其次是不斷豐富詞彙,提高文體色彩。方法有四種:一是幫助孩子鞏固和掌握好課堂中老師教過的詞彙,使之能夠在生活實際中運用;二是幫助孩子理解、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閱讀課外書、報刊和聽廣播等遇到的詞彙,並且做到會應用;三是結合孩子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現象,教給孩子一些詞彙。四是詞彙積累非常重要,要求孩子經常把聽到的、看到的記在詞彙本上,從詞典或上下文中瞭解含義,經常閱讀、記憶、運用。

訓練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這不僅僅為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發展孩子的智力也是大有益處的。研究者發現:“用語流利正確”是英才兒童的第一表現。因此,我們應重視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2.寫好日記和片段是寫作的跳板

(1)寫日記是積累資料的一種好方法,寫好日記就意味著作文的開始。每天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時間長了,就可以積累起豐富的資料,為寫好作文提供素材。初學寫日記的孩子,往往無從下筆,不知該寫點什麼。有些孩子,雖然在學校聽老師講過怎樣寫日記,可寫出來的日記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賬,就空洞無物,沒有什麼內容。因此,對初學寫日記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經常檢查督促,糾正錯字、病句、標點符號、錯誤思想。熟能生巧,只要堅持不懈地寫下去,文字表達能力一定會有很大提高。

(2)寫好片斷。孩子初學寫作文時,很難一下子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可以多讓孩子練習寫片斷。片斷寫多了、寫好了,對提高寫作整篇文章的水平是很有幫助的。孩子初學寫片斷,可以就某一件事或某一景物進行敘述或描寫,反覆練習。在敘述條理和詞彙運用方面要多加強調和要求。

3.範文模仿是謀篇的助手

初學寫作是離不開模仿的。教師和家長在給兒童一個作文題材時,一般可提供一些範文。如寫《我的爸爸》這樣的作文,可找一些《我的媽媽》、《我的爺爺》之類的寫人文章,參考別人是怎樣進行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的,可以仿照這些文章的層次和語言來寫。模仿的目的,不是照抄別人的文章,而是通過範文學會基本的寫作方法。作為家長可適當買一些作文選,然後再要求孩子把所有文章進行歸類,列出目錄。在需要時,要求孩子對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比較,找出異同,寫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好文章。

4.不斷提高孩子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

人的思想覺悟不同,對待事物的態度,看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為此,在提高兒童的寫作能力時,培養兒童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也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寫作要立意高、文風正、觀念新。另外,所涉題材要健康文明,杜絕庸俗之風。

總之,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從小抓起,利用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法,才能讓孩子打好基礎,練好文筆,提高品味。

七、超常兒童的培養

超常兒童在國外被稱做“天才兒童”,而我國老百姓喜歡稱之為“神童”。其實神童並不神秘,他們的聰明才智也需要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才能發展起來。這類兒童是與常態兒童相比較而存在的,所以心理學家們習慣稱之為超常兒童。

(一)超常兒童的特徵

超常兒童不是一個模子鑄出來的,他們表現出不同的特殊能力類型,智力發展水平也顯示出差異。他們有的擅長文學,有的數學優異,有的有傑出的音樂、繪畫、表演等藝術才能,還有的表現出卓越的科技創造能力。超常兒童的智商也是不同的,國外多數研究者把智商130以上定為超常兒童的標準,但也有些超常兒童的智商高達170~180以上,他們被稱為高天才。

超常兒童在心理活動上也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

1.感知覺敏銳,觀察力強

如有的超常兒童很早就發展了對漢字的音、形細微差別的辨認能力,認字速度快、數量多;有的觀察事物時,目的性強,有條理,善於分析比較,並能抓住對象的主要特點,等等。

2.注意力集中、穩定,記憶力強

由於對智力活動的高度積極性,他們能專心致志地從事感興趣的活動,堅持兩三個小時而不分心,且有過目不忘或一學就會的能力。

3.抽象概括能力強,思維靈活敏捷,有獨創性

例如要求他們作類比推理時,他們能迅速發現事物的類比關係,作出概括和推理。在做創造性思維實驗時,思維靈活,會變通,能不拘泥於現成的答案,有奇異的想法。

4.求知慾旺盛

超常兒童從小就好奇、好問,表現出對各種事物的濃厚興趣。有的表現出對識數、計算的興趣,有的表現出對繪畫的興趣,等等。由於穩定的興趣存在,促使他們能積極持久地從事某些活動,從而發展了相應能力,表現的與眾不同,超過一般同齡人。

5.有理想,目標遠大,有耐心,進取心強

這表現為超常兒童爭強好勝,做事情不甘落在別人的後面,能排除干擾,克服困難,達到既定目標。

概括以上五個方面分析,超常兒童不僅僅指智力超常,也包括非智力因素方面;不僅僅指學習文化課成績優異,還包括音樂、美術、表演等方面的特殊才能。作為家長不能讓自己的天才孩子變成普通兒童。

(二)超常兒童的識別

超常兒童是同齡中的佼佼者,如能及早地發現並給予“加速教育”,將能促使他們早日成才。近年來,隨著超常兒童概念的擴展,更多的人們主張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鑑別:

(1)標準化的智力測驗;

(2)各種創造力、學習能力和學習成就的測驗;

(3)教師、家長按照專家制訂的超常兒童心理特徵和行為核對表,觀察兒童的表現;

(4)請專家對兒童的作品(如各種文學藝術作品或小發明創造)作出評定;

(5)臨床法,如與被鑑別兒童談話以及讓他接受認知能力的測試;

(6)醫生和心理學工作者分別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檢查。這些方法的綜合使用可以避免對超常兒童的錯誤判斷。

(三)超常兒童的提速教育

超常兒童超常品質的產生,除了遺傳因素提供了可能條件外,與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精心培養分不開。按部就班的常規教育必然影響超常兒童的發展,甚至扼殺天才。對超常兒童的教育通常採取以下三種措施:跳級、充足課程和設立特殊班。

(1)跳級:這是指兒童的入學和升級不受年齡和級別的限制,這可使超常兒童用較短的時間修完按常規進度所學的課程。跳級前最好用短期補習的方式讓兒童學習所跳過的教學內容,這樣既能保持知識的系統性,也使兒童不至於在年級高的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作為家長要積極主動求助於教師的指點和輔導,為孩子做好充分準備。

(2)充足課程:這是指兒童仍留在同齡兒童的班級中隨班學習,教師要增加一定內容充分滿足兒童需要,加強對其個別指導。例如,在教學中對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課後進行個別輔導,或組織他們參加各種提高性質的課外小組或訓練班,發展有關的特殊能力。家長應多給予鼓勵、配合,做好計劃安排,督促孩子持之以恆地發展下去。

(3)設立特別班:這是指把超常兒童集中起來,設立一個特別班級實施加速課程的教育計劃,如北京、天津等地中學試辦的超常兒童特別教育班和中國科技大學設立的少年班等。

總之,超常兒童的教育,學校教師要承擔主要教學引導任務,但也離不開家長的周密計劃。因為在一所學校裡超常兒童為數不多,沒有常設機構,所以家長應主動創造條件,投入人力和物力確保超常兒童有充分發展的空間和必備的發展條件,真正實現超常發展。

八、低常兒童的培養

少數兒童入學後,教師和家長髮現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能力較差,遠遠跟不上其他孩子。原因何在?在現實生活中,把有些因大腦發育損傷而引起認知活動持續障礙的兒童稱之為低常兒童或弱智兒童。表現為智能發展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均大大低於同齡兒童的水平。根據智力高低可分為三種:

(1)輕度弱智:生活能自理,能從事簡單的勞動,有連貫語言,但學習困難,特別是數概念差,計算有困難;

(2)中度弱智:生活能半自理,動作部分有障礙,只會說簡單的話或極少的生活用語,數概念缺乏或極簡單;

(3)重度弱智:生活不能自理,動作有困難,缺乏語言或只會發單音,不識數。

對於低常兒童的教育需要做更多更細的工作。

1.分析低常兒童的心理特點心理學家根據研究把低常兒童的心理特徵概括為以下幾點:

(1)求知慾淡薄,缺乏認知新事物的興趣,定向活動能力差;

(2)智力發展遲緩,接受新知識困難;

(3)感知覺發展水平低,記憶力差,表現貧乏,思維具體、簡單,抽象概括水平低;

(4)情感、意志不成熟,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5)語言發展遲緩、有缺陷,語言調節的功能差。

2.分析兒童智能低下的原因一般是由先天或後天腦疾病損害引起的,家長要注意設法預防和治療;其次是社會環境原因,例如因貧困和教育不良,兒童過於封閉,也會抑制兒童智力發展。

3.注重低常兒童的教育培養對於低常兒童的教育可採取三種措施:

(1)在正常兒童班級中跟班學習。由於他們同正常兒童的生活、學習在一起,這使他們的智力和社會適應行為的發展獲得一種社會促進的機會。教師要教育其他學生對低常兒童要有愛心,不要諷刺和打擊他們,而要給予更多的尊重和幫助,否則會加劇他們的挫折感,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更要特別注意調節孩子身邊的夥伴關係,不厭其煩地啟發孩子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積極輔導孩子盡力完成一定量的學習任務。

(2)在正常兒童學校中為他們建立特殊教育班。這是指為他們設計專門的教育訓練計劃,讓他們在學校中有更多的機會與正常的兒童接觸,這對他們心理上是一種促進;同時對正常兒童也提供了一種教育機會,使他們學會如何關心和幫助處於弱勢地位的小夥伴。家長要面對現實,全力配合學校的合理安排,堅持必要的家教工作。

(3)設立專門的弱智學校。弱智學校的課程是經過專門設計的,充分考慮到低常兒童智力發展的特點。教材內容較淺,進度較慢,重點不在讀、寫、算以及分學科的系統知識學習,而是一種講求實用性的以生活為中心的課程。培養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會生活技能、勞動技能等。家長要經常聯繫學校,根據學校編排的教育內容,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

總之,對低常兒童的教育、訓練和監護,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生理、心理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既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又要有極大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心,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任何放棄行為於情於理於法都是不允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