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說生命觀

《金剛經》是印度大乘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學習《金剛經》首先就需要弄明白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般若”和“菠蘿蜜”是大乘佛教的幾個核心詞彙的兩個。

這裡先說“菠蘿蜜”,這是一個音譯詞,他的梵文原詞是parami,這個詞是音譯。至於為什麼是音譯,這裡我不詳細展開。其實“菠蘿蜜”這個詞的基本含義很簡單,就是過河的意思,從河的這一邊到河的那一邊去的意思。有的人把它理解為“到彼岸”。在中國的佛教界,我們習慣性的把它翻譯成“渡”,表示過河的意思。但是佛教裡面說的過河,並不是真的過河,只是一個文化的譬喻,因此在歷史上,我們更願意把“渡”的三點水去掉。寫作“度”。其實在中國的古代,“度”與“渡”是相通的。

既然“菠蘿蜜”是過河的意思,過什麼河呢?我上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佛教的定義,佛教是釋加牟尼給出的能夠引領眾生走向涅槃的一套解決方案和路徑。這套解決方案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古印度人的“三世說”生命觀。現在可以給出答案,“菠蘿蜜”過的就是生命之河,生死之河。

在古印度人們把一個人不經過修行,他死了再一次生命轉化,墮入六道輪迴,一次又一次的經歷生命的輪轉。古印度人把它比喻成河的此岸,當一個經過修行,他能夠涅槃,能夠脫離輪迴,這個涅槃的境界,古印度人比喻成河的彼岸。因此“菠蘿蜜”就是怎麼能夠從生生世世的輪迴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打開大乘佛教,到處都是菠蘿蜜,度等詞彙,因此我們可以試著這樣理解佛教,其實佛教就講了兩件事,就是過什麼河及怎麼過這個河。把釋加牟尼給出的這一套解決方案給弄明白了,就明白了佛教。

到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一個人如果要真正的信仰大乘佛教,他必須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認同古印度人的“三世說”生命觀,古印度人的“三世說”生命輪迴的思想觀念是理解佛法的基礎。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你認同了印度古人的“三實說”生命觀,你要對生命輪迴這件事充滿了“苦”這件事認同。我在上一篇文章裡面也說到了,佛教誕生的一個前提之一是就是古印度人的厭世情節,在厭世情節的影響下,他們對生命輪迴感受就是充滿了苦。我們要充分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佛教說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因為只有你認同了生命的苦,輪迴的苦,你才會升起一種厭離的心,才會想要解脫,想要涅槃。

對能夠認同“三世說”生命觀,同時又能夠升起對生命輪迴的苦的理解的,希望解脫,涅槃。這樣的心情和心境,在佛教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出離心”。一個能夠對佛教升起信仰的人,首先要建立的就是出離心,離開了出離心,討論和學習佛法,都是沒有根基的。

對於能夠僅認同第一點不能認同第二點的人,佛教裡面有其他的教法可以講,叫“人天乘”,“人天乘”主要講的就是如何升起出離心的修行。但是這裡我們主要討論的是《金剛經》,《金剛經》是大乘佛法。所以我們不展開講。

能夠升起出離心的人也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自我,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度的厭離,想盡快的斷除自我的煩惱,走向涅槃。佛法把這樣的出離心修行的法門叫做小乘佛法。

第二種是眾生,雖然他升起了出離心,對現世的生命輪迴的苦極端的認同,但是他並不急於自己一個人走向涅槃。而是同時看到了天下千千萬萬的眾生依然也在受苦,認識到所謂我個人的苦解脫,離不開眾生的苦的解脫,眾生的解脫,才最終能夠讓我古人得到解脫。因此他通過不斷的不斷的生命輪迴的過程中,修行自己,而且是以幫助其他的眾生走向涅槃。以幫助其他的眾生擺脫苦難作為自己修行的解脫的道路,所謂成就他人亦是成就自己。佛法裡面把這樣的修行法門叫做大乘佛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