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懂得適時變通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那就是能夠不與人較真,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

這些人有胸懷,有魄力,豁達而不拘小節,做事總是從大處著眼,他們從不斤斤計較,目光短淺,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因為他們需要騰出更多的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比與人計較更重要的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懂得適時變通

孔子在東遊列國的時候,有一天碰到兩個獵人因為一道題目而爭吵起來。二人自執己見,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唾沫橫飛。看見孔子走過來,就讓他做裁定,如果誰說得對,對方便將所打的獵物全部奉上。

孔子趕忙問他們在為什麼而爭論。其中高個兒的獵人說:“我說三八等於二十三,可他卻偏偏說三八等於二十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懂得適時變通

孔子聽後,便對短個兒獵人說:“你錯了,把獵物全部奉上吧。”矮個兒獵人心中雖不情願,但這是聖人的裁定,只好聽從。高個兒獵人高興地拿著一堆獵物走了。

這時候,矮個兒獵人指責孔子說:“三八二十四,這是連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你是聖人,卻如此糊塗,真是徒有虛名啊!

不料孔子卻笑著說:“你說的沒錯,三八等於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所以說,你堅持道理就行了,幹嗎還要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再明顯不過的問題呢?有這個時間,你可能又打到了新獵物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懂得適時變通

矮個兒獵人聽了這話,頓時醒悟了過來。接著,孔子又說:“他雖然得到了你的一點兒獵物,卻得到了一生的糊塗錯誤;你雖然失去了一點獵物,但得到的卻是深刻的教訓啊!”

鏡子看起來很平整,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變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乾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

試想,如果我們總是“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那麼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這些去放大別人的缺點,恐怕對方一定是罪不容誅、無可救藥了。如此一來,生活還將如何得以繼續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懂得適時變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懂得適時變通,要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抓大放小,求大同存小異,有度量,能容人。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與你為伍,才會左右逢源,諸事遂願。

所以說,世事明瞭於心,有時裝裝糊塗也是未嘗不可的,而且這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