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造成惡劣影響,為何當時要籤,是被逼的嗎

今天的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也是一個老牌的發達國家,但是說到日本,很多人都會加上一句:失去的二十年。這句話說的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本的人均GDP就像坐上了過山車一般,一直維持在3萬到5萬美元之間,而不像其他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那樣穩中有升。

查閱一下日本歷年人均GDP就可以看到,早在1995年,就已達到4萬3000美元的門檻,自那以後,只有2010、2011、2012這三年連續超過了它,其餘年份則低於它,比如2018年只有3萬9千多,2019年則略微超過4萬美元。單從人均GDP的曲線來看,日本這二十年,甚至都快三十年了,幾乎是原地不動,等於是白過了,所以才有“失去”一說。

《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造成惡劣影響,為何當時要籤,是被逼的嗎

日本人均GDP的原地踏步,是受到了當年簽訂的《廣場協議》的影響嗎?

說到日本失去的這二三十年,很多人都會想到《廣場協議》,在網上,不少人都將它歸結為日本“失去”這段時間的根本原因。而且由於廣場協議是美日之間簽訂的,不少人就認為這是美國刻意打壓日本,畢竟巔峰時期的日本,GDP總量可是達到過美國的70%的,至於人均,就更是高出甚多了。


《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造成惡劣影響,為何當時要籤,是被逼的嗎

《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不景氣,從而失去二十年甚至更多,這樣的說法究竟有無道理?從時間順序來看,確實是簽訂廣場協議在前,經濟不景氣在後,似乎是有著某種因果聯繫的。然而有先後順序,在邏輯層面上,卻不一定是因果關係,也許只是有相關性罷了。

其實《廣場協議》早在1985年就簽訂了,而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最早也要從1995年算起,中間可是有長達十年的跨度呢。不僅如此,當初簽訂廣場協議的還有英、法、德等老牌發達國家,怎麼這些國家沒人說失去二十、三十年呢?可見,把日本自九十年代以來的經濟不景氣歸結為簽訂了《廣場協議》,恐怕是有問題的,甚至有甩鍋之嫌。

《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造成惡劣影響,為何當時要籤,是被逼的嗎

日本簽訂《廣場協議》,並沒有受到美國的逼迫,而是主動並樂意去做的

如果把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歸咎於《廣場協議》的話,很自然的,就會有人以為當年是美國強迫日本簽訂的,畢竟美國在日本還有駐軍,日本怎敢不從?這其實又是一個誤解。當年簽訂廣場協議,雖然是美國起的頭,但最終促成這件事,卻得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日本的主動。

《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造成惡劣影響,為何當時要籤,是被逼的嗎

簽訂《廣場協議》前,日本很擔心美國的經濟會因為巨大的債務而走向衰落,一旦美國經濟衰落,日本的商品就會失去一個龐大的市場,從而間接打擊到日本國內的經濟。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當美國方面透露出可以協商匯率的時候,日本就立刻主動迎合上去了,並且積極地促成協議的簽訂,當時除日本外,英、法、德也分別簽訂了類似的協議。《廣場協議》簽訂後,美元指數應聲下跌,不到三年,日元兌美元就升值了一倍多。

《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造成惡劣影響,為何當時要籤,是被逼的嗎

日元升值伴隨著泡沫經濟,《廣場協議》的惡果開始顯現

日本本以為,廣場協議簽訂後,隨著日元的升值,日本人就可以去國外大買特買了。可沒想到,美元貶值後,持有美元的機構紛紛出現虧損,於是大家都把資金轉投日本來避險,其中的大部分,更是注入了股市和樓市。

就這樣,短短几年,日本的經濟就出現了嚴重的泡沫,1995年人均GDP的巔峰,就是泡沫的頂峰。後來發生的事,遠超日本所料,泡沫破裂後,日本的經濟就再也沒能重新提振,人均GDP也從此坐上了過山車。

很多年以後,當日本人再回過頭去看《廣場協議》時,才發現當初的許多預期,都是很可笑的,日本的主動迎合,更是諷刺到了極點。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日本的泡沫經濟,其實與《廣場協議》的簽訂也關係不大,而是內在的問題,比如日本的人口結構、民眾普遍存在的投機心理以及錯誤的決策等等,甚至可以說,哪怕沒有廣場協議,日本也必然會失去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久。

《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造成惡劣影響,為何當時要籤,是被逼的嗎

許多國人總是把日本當成美國的“兒子國”,以為日本什麼事都要聽美國爸爸的。不管現實會不會這樣,至少在《廣場協議》的簽訂上,美國是沒有逼迫日本的,反而是日本人很樂意籤。只不過,當初的日本人是看走眼了,廣場協議的影響,並沒有往他們想的那個方向上發揮,而是成為了吹大並且刺破日本經濟泡沫的一根毒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