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2020年的開篇給了人類很重的打擊,因為疫情的蔓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如此短暫。我從來沒想過以這種方式開始新的一年,也從來沒想過死亡離我這麼近。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死亡這個問題?

今年1月,我的親舅舅因為肝癌晚期入院沒多久就離開人世了。我曾經以為,人的一生很漫長,原來也可以一下子就煙消雲散。我沒有親眼看到舅舅在生命最後幾天的樣子,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停留在2019年春節。我只是聽說舅舅自己在2019年12月體檢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但是他選擇隱瞞,到了實在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在春節期間才被送進醫院。來不及治療或許是舅舅早已料到,他難以忍受疾病的痛苦,在大舅承諾照顧好外婆舅母表妹一家後,他一下子就輕鬆了,安詳地離去。

我一直思考,如果舅舅早先接受治療,情況會不會不一樣。生命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如果要提前面對死神,那份心情是怎麼樣的?在舅舅生命最後時刻,要怎麼樣才算是最好的告別?直到最近,我閱讀了《最好的告別》,我似乎對衰老與死亡有了更多的認識。


《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最好的告別》作者阿圖·葛文德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同時被譽為“最會寫作的醫生”,是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阿圖的一生都奉獻在手術檯,解救過很多病人的痛苦,也親眼目睹很多病人的離開。對此見慣生死的他,開始思索,人們應該如何優雅的告別世界?

一直以來,我們都忌諱談論生老病死這些沉重到話題,但人終究有衰老的時候。面對生命慢慢枯萎,如何與這溫暖的世界優雅告別,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衰老與死亡都是我們不願面對卻又無法逃離的現實。今天,我將結合書本《最好的告別》,來談一下衰老,死亡的話題。正如作者阿圖所言,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1)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殺戮

賈樟柯新片《時間去哪兒了》中說到“唯獨衰老不可醫治”,寓意著衰老是人類最終極的疾病。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體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我們不願意承認衰老身體也會暴露出來。

一位打著蝴蝶結領帶的老先生看上去衣冠楚楚,但是在醫生檢查時候,雙腳卻暴露了問題。他無法彎腰夠到腳,以至於他的腳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清洗了,這代表著疏忽與真正的危險。在美國,就有百分之六十點老人就是因為雙腳出現問題造成摔跤而離世。

伴隨衰老而來的,除了皺紋,肌肉鬆弛,身體反應的遲緩和不得不依賴藥物,更多的是一次角色的重新定位。在美國很多本里可以獨立生活的老人因為衰老帶來的疾病導致被迫搬到養老院,儘管那裡有專門的護士看護,但是在老年人看來,養老院是對他們的一種禁錮,毫無自由。衰老意味著喪失,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喪失了自由的意志。

在衰老之前,人們的健康情況是相對穩定的,可以平安無事地生活。然而身體的衰退就像藤蔓一樣悄悄蔓延,一天一天,變化微小不易察覺。直到突如其來的變化,疾病的突然來襲,健康狀況會像遇到斜坡一樣迅速下滑,才終於明白身體情況已經不同了。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而我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2)善終不是延緩死亡,而是好好活著做好死亡的準備

在美國,有25%的醫療保險費用花在5%生命處於最後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錢用在了最後幾個月沒有任何明顯作用的治療上。特別在癌症治療上,前期治療花費很高。所以,作者不禁思考,在面對癌症晚期或者不可治癒的疾病,患者是希望醫生怎麼做來極大程度地減少患者的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身體上還包括心理上。如果死亡還是如期而至,那麼什麼時候應該停止治療?

一位80多歲的女士患了末期呼吸衰竭和腎衰竭,她已經入住監護室兩週了。因為丈夫也因為重病離世,死前還做過氣管造口術。這位女士不希望自己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但是她子女仍然堅持要積極治療,要求醫生採取各種措施挽救她的生命。女士就這樣躺在病床上,身體接著各種管子,意識有時候清醒有時候模糊。其實很多病人早已知道自己病入膏肓,然而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都沒有為此最後的階段做好準備。

作者為此希望有一個善終服務可以幫助這些病人實現其重要願望,讓生命更加完整。

其中,“姑息療法”就是善終服務的其中之一。“姑息療法”即在患者臨終前減少治療疾病遭受的痛苦,尊重患者的最後的意願。在大限來臨之前,很多人選擇了回家而不是在醫院裡苦苦掙扎。然而結果顯示選擇姑息療法的患者反而比沒有選擇姑息療法的壽命增加1/4,那些接受醫學干預以延緩生命的病人在臨終前一週的精神狀態和生命質量都比不接受干預的病人要差。而子女患上抑鬱的可能性也比後者要大。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因為不治之症而在監護室度過生命的最後日子,完全是一種錯誤。在生命終點面前,病人除了單純延長生命之外,還有更多的優先考慮事項,比如他們想要避免痛苦,想要加強與家人們的聯繫,想彌補生命的遺憾。


《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3)在生命終點前,怎麼樣才是最好的告別?

阿圖的父親也是一位出色的醫生。在阿圖眼裡,父親精力旺盛,從醫30年裡幾乎從沒有因病停診或者取消手術,好比有著長生不老的能力。直到2006年,父親的脊柱發現長了一顆瘤子,讓阿意識到始終要面對家人終有一死的現實。

作為醫生,阿圖思考父親的治療之路如何走?是順應生死還是權力抵抗?在諮詢了專業醫生後,阿圖的父親自己做出決定,等到需要做手術時候再做手術。他還為因腫瘤影響神經而逐漸麻木的左手配上手套,除了這一點,他的生活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個體生命因為有限而顯得珍貴。阿圖的父親在得知診斷結果後除了一如既往地工作,參加公益活動之外,還額外增加陪伴家人,看望孫女們的時間。到2009年病情惡化,疾病帶來的影響已經觸犯他的底線,他意識到是時候做手術了。很幸運,手術後雖然經歷昏迷但是後來還是可以克服過來又繼續正常生活。拿阿圖的話來說就是父親一直在努力改寫自己的命運,想要過好當下每一天,而不是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

直到阿圖父親臨終前,他還是選擇平靜地與愛的人在一起告別。儘管身體上的疼痛讓他無法忍受,但是阿圖的父親還是得到了家人的成全,安寧地離去。這是父親最後的願望,也是他認為的最好的告別方式。

從阿圖父親的故事,阿圖想告訴我們的,就是現代醫學常常辜負其本應幫助的人們把生命的餘日交給一點微不足道的好處。選擇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需要明白的是,有時候相比健康,更重要的是幸福。而幸福是關於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這些理由不僅僅是生命的盡頭或者身體虛弱的時候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非常緊要。


《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結語:

書中有這麼一句,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誌。人終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最好的告別》裡,告訴我們兩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人生有限是因為時間有限。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終了。

第二:面對死亡,最好的告別是過好當下每一天,讓生命最後的歲月更有意義

合上這本書那一刻,我又想起了我的舅舅。我似乎有些明白他的選擇。如果把自己的餘生交給不知道結果的化療,痛苦地躺著病床上讓家人身心受累,他寧可在最後的日子裡,盡他所有去愛他所愛的人,孝順年邁的母親,陪伴親密的愛人,呵護年幼的女兒。對於他來說,這是他所認為的最好的告別。

著名作家盧一萍這樣說:“最好的告別,是一步步跨越生命的臺階,找到生命的意義,然後瀟灑而去。”未知生,焉知死?反之亦然。死亡並不是一個遙遠且可怕的問題,每個人都無法逃避,思考死亡,認識死亡,珍愛生命,活出生命的意義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