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疫情中思敬畏、明戒懼

文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疫情中思敬畏、明戒懼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綁架了十四億中國人,人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困守家中。沉靜下來的人們在思考什麼?當年,明朝大儒王陽明龍場悟道,就是由於環境惡劣,跌落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困境,彷彿掉進地獄,於是陷入沉思、發出追問:如果聖人處此,會如何應對?我們今天是否也應當效法先賢,進行這樣的設問:如果面對現在的疫情,孔子會有怎樣的態度?

1

疾疫屬於國之大事

國家大事,何者為重?曰祭祀,曰戰爭。兵戰之重要為世人所共知,《孫子兵法》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更將祭祀放在戰事之前,為什麼?《周禮·大司徒》說“以祀禮教敬”,原來祭祀事關神明,事關民眾信仰。

在孔子心目中,疾疫與祭祀、戰爭一樣乃“國之大事”。《論語》曰:“子之所慎:齊、戰、疾。”這一章在《論語》中比較簡潔,似乎沒有引起太多注意。此一章體現了孔子對於疾疫重視的態度。齊,通齋,指齋戒,也就是祭祀前整潔身心的活動。

戰,指戰備、戰爭。疾,指疾病,這裡更多可能指疾疫。本章說的是孔子所慎三事:齋戒、戰事、疾疫。疾疫值得重視,其實不難理解,即使一般疾病,也事關生死。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唯其疾之憂,豈能不慎?慎疾,也屬孝道的題中之意。至於疫病肆虐,則更加嚴重,在我們14億人口的大國,它更關乎國運的興衰,乃至人類命運安危。孔子之所慎,能不啟發我們慎之又慎?!

2

災妖不勝善政

既來之,則安之。慎重,要體現在行動之中。越是慎重,越要積極主動。疫情當前,會容易暴露出一些問題,這尤其呼喚檢視與應對能力。疫情紛至沓來,容易擊垮理性,在這樣的時候,更需要讓光照進黑暗,更需要從容機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國家的行動力,形成凝聚力、抗疫力。

在國家的存亡禍福中,“人”的因素髮揮著怎樣的作用?據《孔子家語》中記述,有人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最為重要,反時反常的災殃並不能改變國運。隨後孔子總結歷史深刻指出,同樣“以己逆天時”,有的詭福反為禍,有的得禍卻成福,關鍵是人如何應對,絕不是坐待“天命”。此次疫情中,許多人義無反顧,冒險奔赴疫區,被尊稱為“逆行者”,他們正是為國家禍中求福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天災地妖,還是各種詭異反常,都可看成對世人的儆戒警醒。孔子說:“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達到天下大治就不困難。

3

喚醒良知,心存敬畏

疫情驅逐了熱鬧,當人們能真正審視自己,當全民族真正進入深度思考之時,也許扭轉大局的契機就到來了。王陽明的沉思,使他想到了良知。良知源自內心,每人心中都有是非標準,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那麼,人們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內心良知?

中國是一艘巨輪,正行進在浩浩蕩蕩的世界洪流中,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巨輪本身,而是巨輪上的每一個人。駕馭巨輪與駕車一樣,孔子習慣以駕車比喻治國。《孔子家語》裡有許多孔子的論述,子貢請教如何管理國家,孔子比喻說“懍懍焉,若持腐索之扞馬”,就像拿著腐朽的馬韁繩駕馭馬車。何以如此謹慎恐懼?孔子說因為通達之御皆由於人,為政治國必須以正道引導人民。孔子還說:“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而民眾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國家也不能強大,更不能偉大。

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中,怎樣才能萬眾一心,共擔社會責任。《說苑》說,“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誡,敬慎所忽”“誡無垢,思無辱”,人當心存謹慎之誡,胸懷恭敬之心。《易傳》記孔子說“上下無常”“進退無恆”,又說“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要真的能夠認識與把握“時”,就不能只顧一味前進,要看靈魂是否跟上。

人因為有智慧而有所敬畏。善於總結,沉靜反思,才能存戒懼,守底線。疫情就像照妖鏡,疾病也是呼喚和提醒,它要我們彌補生命中的虧欠。對古聖先賢的告誡不能不知不懼。人要善記取,長記性,不要再出現下一次的提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