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五柳堂”陶氏與遊經樓藏刻書

丹徒“五柳堂”陶氏與遊經樓藏刻書

在鎮江市解放路西、大西路南有條小巷演軍巷,該巷16號有處明清建築群“五柳堂”,現為“梅庵派古琴藝術館”所在,屬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群原系清代鎮江綢業巨擘陶氏家族商號“聚茂號”分支“陶金記”主人陶季成的住宅。

丹徒陶氏為鎮江屈指可數的世家望族。陳慶年《丹徒陶氏族譜序》稱:“陶氏始遷祖,自順治間居江都宜陵,一傳而來丹徒,創設線店,四世又創綢莊於鎮江。”歷經二百餘年的發展,其家族事業蒸蒸日上,“我邑江綢,遂北被幽燕營並,西南被於雍梁黔滇之域。”陶氏家族興旺發達後,於是修建宗祠,創編族譜,博稽家族事業為專書。丹徒陶氏先祖為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因陶淵明曾作有《五柳先生傳》,陶氏修建宅院時遂以“五柳堂”命名以示不忘祖先德澤。“五柳堂”舊有屋宇院落前後共七進,佔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房屋均面闊三間,硬山式屋面,前、後進均設置磚細雕刻門樓。第一進為倒座,晚清時建造;第二進為楠木廳(正廳),明代建築;第三進為後大廳,清代前期建築;第四、五、六、七進均為晚清建築。與第四進平行,另建有一座藏書樓“遊經樓”,時間約為民國初年。目前僅存第二、三、四進和藏書樓。陶季成之子陶紹萊(1900-?),字蓬仙,號庾庵,雅好文學。“遊經樓”遂為陶紹萊藏書、讀書和寫作之所,藏書樓的得名亦取自其先祖陶淵明的詩句。陶淵明《飲酒》組詩有“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之句。

民國間,陶紹萊在其藏書樓“遊經樓”曾自編自刻《潤州唐人集》《遊經樓初學稿》及《續稿》《遊經樓間關疊韻唱和集》《歷代陶氏詩集》《鎮江陶氏族譜》(1930年與陶鳳燻合纂)等。其中以《潤州唐人集》最為知名。陶紹萊輯《潤州唐人集》十四卷《補遺》一卷(1927年陶氏遊經樓仿宋鉛印本),收錄唐代潤州所轄丹徒、丹陽、句容、江寧等地詩人詩作,如馬懷素、儲光羲、皇甫冉、權載之、許渾等29位著名詩人1500餘首詩。陶紹萊跋稱“餘不善經商,又恥向人折腰,惟家居購書,聊以自如。”因此,陶氏藏書經過多年積聚竟多達20餘萬卷,然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藏書被日寇戰火焚燬,劫後十不存一。

陶紹萊於民國十八年(1929)刻《遊經樓間關疊韻唱和集》(鎮江圖書館藏,排印本1冊),輯有金鉽、羅振常、李丙榮、葉玉森、繆潛等唱和詩。“五柳堂”陶氏族人陶駿保亦頗著聲名。陶駿保(1878-1911),字璞卿,一作“璞青”。少從其兄陶遜受業,後入學江南陸師學堂,畢業後從軍,曾與趙聲等在新軍中進行秘密反清活動,辛亥革命期間,陶駿保赴滬聯絡宋教仁、黃興北伐,被滬軍都督陳其美殺害。民國建立後,在北固山建祠紀念。陶駿保擅填詞,有《駿保遺稿》存世。陳慶年曾與陶駿保商刻有《京口掌故叢編初集》(戊申十月丹徒陶氏刊本),收有鎮江歷史掌故6種《己酉避亂錄》《京口僨城錄》《出圍城記》《鎮城竹枝詞》《草間日記》《從軍紀事》等,陳慶年又續輯補刻《庚申遇賊記》。

在鎮江與“五柳堂”陶氏系出同源的還有一支“百忍堂”陶氏,亦系陶淵明後裔,其遷居鎮江時間要早於“五柳堂”陶氏。據“百忍堂”纂修《潤東順江洲陶氏重修族譜·序》稱“相傳陶氏始祖家世九江,因宋高宗南渡,遂返京口(今鎮江),屢遭世變。”“百忍堂”陶氏後裔在晚近亦頗著其績。如陶寅保(1854-1923),譜名陶成棨,字捷三,曾先後三次隨使臣丹徒馬建忠出使朝鮮,著有《三韓遊草》(北京楊梅竹斜街中華印局1922年代印)。該書用詩的形式敘述其在朝鮮的所見、所聞、所思。書前有當時名流韓國鈞、王家駒、陳兆鼎的序言以及陶寅保自序。陶氏家庭對晚近鎮江經濟文化的貢獻值得今人深入關注與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