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乍現

1月9日分享TCL,至今漲幅34.9%

1月11日分享三安光電,至今漲幅38.5%

2月6日分享京東方A,至今漲幅14%

不算赫赫之功,但憑產業邏輯持股,不需每天想著跑路。

週四全面大漲後,週五持續放量上漲,牛市來沒來,我不敢說,但氛圍真的起來了。

都說牛市重勢,好像每個人看圖炒,都能成為股神,這時候說估值,說邏輯,顯然是不合時宜,和反潮流的。

於是週四中午我分享的深度思考,也變成了笑話一則,不少人在後臺冷嘲熱諷。

我明白了,大多數人並不喜歡學投資,而是喜歡炒股,不喜歡鑽研邏輯,只喜歡拿代碼。

正是因為這種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態,放大了股市的羊群效應,也就決定了,長期能在股市盈利的永遠是少數人。

巴菲特:「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而願意花時間研究歷史的投資者,市場總是為他們留了超額收益的空間。

對於關心下週怎麼做的,要持倉還是減倉的,如果你需要問出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逐日觀察市場的量能變化,並至少保持半倉在手,確認手上的都是精選標的。

我目前就是這樣,而且股市上漲也令我感到很開心,因為我佔了先手,躺贏。如果你不想聽我分享我怎麼做到的,那也就這樣吧。

下面又是一則關於行業週期的故事,如果閱讀反響繼續不佳,我也不該繼續犟,以後我就儘量端快餐上桌,這種深度內容在知新派以後也只能看一篇少一篇了。

本文試從相對宏觀視角,從頭梳理光伏產業那些年的興衰起落,並找尋投資機會。(有點兒長,能耐心看完的都是牛人)

全球光伏簡況

光伏(Photovoltaic,PV)

,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的簡稱,是一種利用太陽電池半導體材料的光伏效應,將太陽光輻射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一種新型發電系統,有獨立併網兩種運行方式。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18年全球發電量達到26.672萬億千瓦時(26627TWh)。

曙光乍现

其中煤電佔38%,其他依次是天然氣發電23%、水電16%、核電10%、風電5%、燃油發電3%、生物質與垃圾發電3%、光伏2%、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1%。

2%,這是目前光伏的全球滲透情況。

能源的【消費升級】,就是從化石、高汙染,走向可再生,這是長期增長的驅動力。技術成本、傳統能源既得利益鏈,對光伏構成進一步提升滲透的制約因素。

【技術進步】【政策補貼】則是光伏中期推進的支配性因素。技術的競爭迭代造就階段產能的進入退出,政策補貼的加碼和退坡則加劇了供需關係的波動變化,政策節奏甚至構成短期的擾動因子。

先從全局角度看光伏的增長曆程:

光伏的規模存量

,通常看累計裝機容量,2002年,全球存量剛過1GW,我國2010年跨越這個門檻。2019年,全球存量超過600GW,我國205GW

吉瓦(GW)=百萬千瓦

太瓦(TW)=十億千瓦=1000GW

兆瓦(MW)=百萬瓦=1/1000GW

規模增量,則看新增裝機容量,2004年全球新增1GW,2011年我國首次年增1GW。2017年我國創下年增53GW的紀錄。

下圖是2008年以來各年度的全球新增裝機容量(GW)和增速,歷史數據源自IEA:

曙光乍现

2007年之前算是蠻荒導入期,2008年有個突增,新增裝機同比達到180%(圖中未顯示),2010年全球翻倍增長,創下近10年的增速極值,2011年延續景氣,2012年增速突降,2013年反彈,2014年再次陷入停滯,2015~2017年有個三年景氣期,2018年停滯,2019年又迎來大年。

2020~2022年的預測值,來自彭博新能源財經全球首席光伏分析師Jenny Chase,保守和樂觀場景的預測值取中,得出一個相對2019年的6%複合增速

至於IHS Markit則樂觀認為,21世紀第三個十年,全球光伏年新增裝機量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2011年和之前,全球主要裝機增量來自歐洲,2012~2017年,中美日輪番接力,2018~2019年歐洲復甦,其他地區也崛起,如下圖:

曙光乍现

核心驅動力:從歐洲至中國

先談談早先一輪歐洲的情況。

2008年歐洲新增裝機同比達到260%,2010年多晶硅成本下降,以德國、意大利為首的歐洲再度進入搶裝週期,這也是近10年全球增速極值的由來。

2011年雖然歐洲新增裝機達到創紀錄的22.5GW,佔全球增量7成,然而同年爆發歐債危機,新能源補貼削減,導致次年裝機下滑。

接著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

2009年,我國金太陽工程實施50%的初始工程補貼,拉開國內光伏發展大幕。

不過早在2007年,來自中國的無錫尚德已躋身全球前三大光伏企業,僅次於德國Q-Cell和日本夏普。

尚德、英利們的【組件技術進步】,是早期階段中國光伏產業的成長驅動力

然而,它們連同業務更靠上游的

江西賽維LDK,近9成業務收入都來自於德國、西班牙、美國等海外市場。

高度出口依存的同時,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這就是標準的“兩頭在外”

2012年,美國、歐盟挑起雙反,“兩頭在外”的我國光伏產業遭受重挫。

2013年,“國八條”發佈,釐清行業發展問題,光伏度電補貼時代開啟。但尚德、LDK沒能挺過寒冬,相繼進入破產重整。

2013~2017年,是我國國內光伏發展的黃金時期。2013年首次純增超過10GW,超越同年的歐洲增量。

這段期間我國光伏的增長驅動,來自借鑑發達國家經驗的【政策補貼】,此外,協鑫、新特等突破美日韓壟斷,實現了高純度硅料

【國產化】

我國光伏,砥礪前行

2016年我國提出光伏行業十三五規劃為2020年底光伏發電裝機(累計)達到1.05億千瓦(105GW)以上,這個目標僅僅一年後就超額完成124.6%。

這其實源自於2016年10月開始傳言的補貼退坡,同年年底最終定調,2017年1月起,光伏補貼電價一年一下調(分佈式光伏除外),於是2016年底開始,直到2018上半年,都迎來了搶裝潮

下圖是按季度區分的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歷史數據源自國家能源局,預計數據則來自我的推估:

曙光乍现

增速來看,我國國內光伏的下行週期,2017Q4就開始,直到2019Q3,長達兩年時間,光伏的新增裝機增速都趴著。

這段時間,我國整個光伏產業鏈,逐漸上升到全球的主導地位。

光伏產業鏈:

硅料->硅片-> 電池片-> 組件+逆變器-> 電站

根據中國光伏協會(CPIA)和SOLARZOOM數據,我國近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產出佔比全球情況演變如下:

曙光乍现

*逆變器數據來自IHS

隨著產業向國內集中,內部的技術路線之爭也異常激烈,中環和隆基的硅片,愛旭和通威的電池,東方日升和晶科的組件,從資金到市場,到產業聯盟,展開全方位的廝殺。

特別是隆基協鑫,隆基經過長期的投入,是單晶具備極強的競爭力,並培育上下游形成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鏈。協鑫將多晶硅的成本大幅下降,同時發展鑄錠單晶、鈣鈦礦等超維度技術,使得光伏平價上網成為現實,具備與其他能源競爭的能力。

技術提升的最終目的,在於實現【平價上網】目標。

所謂平價上網,意指“在不需要補貼的情況下,上網電價等於燃煤標杆上網電價。”

實現光伏平價上網具體有兩種路徑:降本、增效

降本,指通過全產業鏈

各環節成本降低直接降低電站系統的單瓦投資成本。

增效,指通過工藝改進,提高電池片轉換效率,從而帶來組件的功率提升,間接降低電站的單瓦投資成本。

關於平價上網,和工藝改進派生的技術之爭,由於篇幅關係,暫不展開。

我們回頭重點判斷當前光伏的週期位置。

下圖是近年我國光伏各月新增裝機容量的數據,來自中電聯2017年6月後的月報披露整理,結合國家能源局數據:

曙光乍现

可以看到,增速趨勢和前面的季度數據基本吻合,重點要注意每年6月、12月,或之後的數量突增,來自搶裝潮。

光伏搶裝即在某個時間前完成光伏電站的安裝併網工作。一開始是起源於集中式電站的630搶裝,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標杆電價的下調。

標杆電價逐年下調,政策實施以6月30日為界點,630前完成併網的集中式電站要比630之後併網的電站項目電價要高。併網的電價一旦確定,影響的是之後20年的收入(電站壽命25年以上)。

此外還有補貼退坡因素,上年度備案納入補貼的項目,當年度6月30日前裝機併網,適用上年度標準。

於是眾多光伏企業搶在630之前完成併網,630搶裝由此而來。2017年是首次630,有個向7月滯後溢出的效應。

1230搶裝,則略微複雜,2017年就是上述標杆電價逐年下調政策的起點,所以2016年底出現了搶裝。而2018年2月的搶裝,來自分佈式光伏2017年底政策退坡的搶裝滯後溢出。

2018年末到2019年初,2019年5~6月的搶裝,和光伏平價上網政策出臺有關聯,但一波弱於一波。

重點是這一波,2019年12月單月突破12GW裝機的新高,從何而來?

至暗後,迎新生

自2018年5月開始,由於國內光伏行業產能供應增加,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價格都出現了下跌。隨後“531”新政出臺,帶來的規模嚴控、電價下跌、補貼下調,直接引發了光伏產業的供給側改革,行業過剩和落後產能出清。

這可說是光伏產業歷史上僅次於歐美雙反的至暗時刻。

2018年5月初至10月中旬,光伏個股隆基、中環、通威、東方日升、中來,跌幅都在50%左右,陽關電源最慘,跌了近70%。同期即便A股正在深入熊市築底階段,滬深兩市個股跌幅中位數也不到30%。

不過,“531新政”加速了行業邁入無補貼平價上網與競爭性配置並存的新階段,促進行業由依靠【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過渡。

2019年,由於退潮時裸泳者相繼退出,產業格局優化,疊加海外市場火爆,光伏個股基本面開始企穩,股價也迎來一定修復。

到了7月中旬,國家能源局終於下發2019年光伏國家補貼競價結果,共3921個項目納入2019年國家競價補貼範圍,總裝機容量22.8GW,其中普通光伏電站項目366個,裝機容量18.12GW。

因為指標下發較晚,裝機延後。這主要因為規模下發之後,部分項目需要走完土地、併網、環評和水土保持等多個手續,完成項目的設計評審,招標和評標,外線接入等流程,造成整體項目的建設進度滯後。

這些競價項目規模化啟動的時間點是2019年的10月份,併網主要集中在2019年11月份和12月份。

搶裝的出現,可以通過組件輔材的光伏玻璃價格,和膠膜的出貨量,獲得驗證。

在海外市場逐漸進入發貨淡季的情況下,玻璃的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上漲,而膠膜龍頭一直處在滿產甚至供不應求的狀態。

光伏玻璃價格來自PVinfolink的每週更新,去年3月從24元/平米跳升至26元,9月跳升至28元,12月初再升至29元,維持至今。

曙光乍现

從EVA膠膜的生產數據來看,2019年三季度,福斯特(2013年至今全球市佔率穩定>50%)膠膜的生產量為1.96億平,出貨量也超過了1.9億平,環比增長超過20%。

曙光乍现

以上邏輯學自券商研報,並且有來自包括巨潮在內的公開信息為證,有心掘金光伏的人,可不能錯過這些跟蹤方法了。

跟蹤政策,預判節奏,透過領先指標進行數據驗證,這是參與產業週期趨勢機會的秘訣。

最終根據國家能源局1月19日發佈的年度數據回算,2019年12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了12GW,刷新了近年的峰值。

2020年1-2月的數據(1月不單獨披露)則需要等到3月下旬由中電聯(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英文簡稱CEC)發佈的《2020年1-2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來觀測了。

光伏相關個股,就是在去年11月中旬到12月初這段時間股價見階段底。

中信行業分類23支光伏個股自19年11月15日~20年2月20日,平均已經走完一個25%的上漲週期。漲幅最大的中環、通威、金辰達到70%左右,隆基和東方日升也有50%左右。重點個股都實現了一定股價修復,隆基已經歷史新高。

那麼股價修復完,之後就要看2020年的景氣了,開局一季度的新增光伏裝機容量怎麼預估?

首先,去年國內競價總裝機容量22.8GW還沒全部完成,扣除19年11、12月裝完的13GW,則還有接近10GW能在20Q1完成(或者至少在上半年,取決於復工情況)

其次,根據機電商會整理海關數據,去年一季度我國出口光伏組件達到16.8GW,簡單粗暴概算我國19Q1光伏組件出貨16.8+5.2=22GW,20Q1假設出口不變則為16.8+10=25.8GW,同比接近20%

至於2020年全年,按彭博預估,增長最樂觀的是美國市場,由於州級和國家級政策雙重推動,加上大量已落實購電協議的大型項目即將完工,新增裝機容量可望收穫50%增長。

201法案關稅制裁的存在,使得我國組件出口美國基本陷入停滯,不過在美國裝機需求大幅增長的背景下,主要由我國生產的高效能雙面組件成為打開市場的突破口,這塊主要是期待有個

預期差

我國的國內新增裝機容量預計40GW,同比約33%

歐洲部分,彭博預計其2020年將延續去年景氣,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幅可能在30%左右水平,和我國相當。

中國的提速,和歐洲的增長延續加上出口美國可能存在的預期差,我們對光伏產業今年的景氣不妨保持樂觀。

一切隨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