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縱論大數據發展:大勢所趨,注重安全

近日,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大數據分論壇

”在福州召開。大數據的應用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數字經濟未來將呈現哪些發展趨勢? 參加峰會的3位兩院院士在現場給出了自己的觀察。

“大數據科學具有三大產業的關聯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餘少華認為,從第三產業來說,大數據具有現代服務業性質,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第二產業來說,大數據具備第二產業的加工性;從第一產業來說,大數據還具備資源性,是陸權、海權、空權之外的國家核心資產,被認為是“未來的新石油”。

餘少華院士表示,當前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期。從國家轉型的角度來看,美國已經完成從輪子上的國家到網絡上的轉型,歐洲已經完成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變,日本完成了從工業化趕超到信息化的趕超,韓國也完成了從重工業化向信息化的轉型。

“未來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區域的競爭力,將部分體現為擁有數據的規模和運用數據的能力,這是“數字中國”裡面最基本的部分。”餘少華院士認為,“數字中國”需要與“物理中國”同步建設、深度融合,“數字中國”也必須緊緊圍繞和服務於“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

熱點精選|院士縱論大數據發展:大勢所趨,注重安全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梅宏認為,大數據開啟了新信息化的第三波浪潮。建設數字中國是新時代的國家戰略,發展數字經濟是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關鍵舉措。我國正在不同行業領域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網絡化重構、智能化提升,推動行業大數據應用,這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基礎,其中製造業無疑是重中之重。

梅宏院士認為,數字經濟具有三個特徵,一是信息化引領。信息技術深度滲入各個行業,促成其數字化並積累大量數據資源,進而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共享和匯聚,通過挖掘數據、萃取知識和凝練智慧,又使行業變得更加智能。二是開放化融合。通過數據的開放、共享與流動,促進組織內各部門間、價值鏈上各企業間,甚至跨價值鏈、跨行業的不同組織間開展大規模協作和跨界融合,實現價值鏈的優化與重組。三是泛在化普惠。無處不在的信息基礎設施、按需服務的雲模式和各種商貿、金融等服務平臺降低了參與經濟活動的門檻,使得數字經濟呈現一種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普惠格局。

談及數字經濟的未來,梅宏院士認為有四個發展趨勢:一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逐步演化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設施,在其支撐下,人類極大地突破了溝通和協作的時空約束,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快速發展。二是各業態圍繞信息化主線深度協作、融合,完成自身的提升變革,並不斷催生新的業態,同時也使一些傳統業態走向消亡。三是在信息化理念和政務大數據的支撐下,政府的綜合管理服務能力和政務服務便捷性持續提升,公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共策共商共治的良好生態。四是信息技術體系將完成蛻變昇華式的重構,釋放出遠超當前的技術能力,從而使蘊含在大數據中的巨大價值得以充分釋放,帶來未來數字經濟的爆發式發展。

“大數據應用還僅僅處於初級階段,我們還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要讓它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達到當初所想象的成就,還需要漫長的路要走。”梅宏院士說。

熱點精選|院士縱論大數據發展:大勢所趨,注重安全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看來,數據驅動,安全為先。當前,數據採集已經成為木馬攻擊的跳板,從美國的情況看,醫療機構、保險公司等多個行業都受到了影響。“大數據、人工智能似乎什麼都能幹,其實不完全是,哪怕你的模型很好,如果數據質量不高,受到干擾,也會出現問題。”

儘管大數據的安全存在挑戰,但另一方面,大數據也在幫助我們改進安全。鄔賀銓院士表示,例如可以通過分析海量的大數據來尋找一些黑客木馬攻擊的蛛絲馬跡,特別是高持續性的危險。另外,人工智能也可以幫助人類處理數據安全問題。“通常人工智能技術1分鐘就能完成一個信息安全分析師一年的工作,而且不會感覺到疲勞。這些最複雜、重複性的、比較煩瑣的分析,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來這些信息安全的漏洞。”鄔賀銓院士說。此外,通過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結合,可以很好地實現內容的管理。

“大數據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熱點,也是信息安全的焦點,大數據應用本身既是安全防禦的重點,也是保障的有利手段。”鄔賀銓院士認為,要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等這些技術結合,提升保障能力。大數據安全需要從產業、技術、管理等多個維度保障,還需要人才、法規來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