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帝嚳陵:你家在哪裡

商丘文史|帝嚳陵:你家在哪裡

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

樹有根,人有魂。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人行萬里,認祖歸宗。

葉“零落成泥碾作塵”,歸於根就回到了家。同是“黑頭髮、黃皮膚、黑眼睛”的我們,那個同族同宗同親緣的家在哪裡?有一個人能回答我們,那就是帝嚳;有一座陵能告訴我們,那就是帝嚳陵。

帝嚳(kù),姬姓,黃帝的曾孫,傳說“生而神靈,自言其名”,為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而事實是,帝嚳只有一個,帝嚳陵卻不止一處。

自社會似一步跨入文化消費時代以來,一個由文化焦慮和文化恐慌引發的名人之爭現象,如同一臺情節雷同的大戲,你方唱罷他登場,無休無止。帝嚳也不例外。

目前國人認可的帝嚳陵有兩處,一處是商丘高辛鎮帝嚳陵,一處是安陽內黃縣的二帝陵。近年來,在海內外華人華僑爭相認祖歸宗的大潮湧起時,內黃縣二帝陵相關文化活動“動靜”一直很大,商丘帝嚳陵這邊卻稍顯“低調”了。原因何在?商丘和內黃兩地各與帝嚳以及帝嚳陵的歷史淵藪又在哪裡?

塵埃可以落定,似乎歷史很難窺視。但最終戲要落幕,曲要散場,一如再殘酷的競賽也要有結果一樣,艱難勝出的一方,除了實物遺存、文獻佐證外,必定還有一個,那就是智慧。智慧是文化消費時代的“羅盤”,是“核能”。智慧在文化消費中的一種表現,就是文化創意。青蛙跟牛比龐大,只能甘拜下風;跟牛比小巧,必定穩操勝券。

如今,名人之爭的大戲隨著文化經濟越來越深入人心而貌似已經過氣。其實不然,暗地裡依然較著勁。就看誰先掉勁了,最終誰先淺嘗輒止、止步不前,誰就是發展大潮中的最大輸家。

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

帝嚳其人

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

有如說童言勝詩一樣,人類童年時期的想象,在無知中總閃現著一種奇特而靈異的詩意。

在中國神話中,摶土造人的女媧是一位人頭蛇身的女神,一出世就懂得飛行與變化法術,一天當中能變化七十餘次。同樣,出現在這篇文章中的帝嚳,他的出生也充滿傳奇。傳說其因母親踏過巨人的足跡受孕而生,出生時便能自言其名“夋”。

百度百科註釋,帝嚳生於窮桑(今山東曲阜),十五歲由顓頊封於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死後葬於商丘高辛集,另一說法葬於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

這樣的註釋看似翔實、確鑿,仍不免令人存疑。《禮記·祭法》稱帝嚳為“殷商人”,《國語·魯語》直稱帝嚳為“商人”。殷都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即為“帝嚳”之名,因形訛傳為“夋”。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並與簡狄因玄鳥生契。這便是《詩經·商頌·玄鳥》所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顯然,“殷商人”、“商人”、“東方鳥夷商遠祖”的說法,都在佐證帝嚳為商遠祖。《商丘縣誌》也有載:帝嚳高辛氏生而祥靈,“自言其名,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舉動應天時),其服也士(穿衣服士服);明鬼神而敬事,歷日月而迎送之。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仁而威,惠而信,執中(適中)遍天下,而天下服焉。帝摯、帝堯、后稷、契,皆其子也。在位七十年,壽一百零五歲。”

胡適說過,歷史是個可供粉飾的女孩子。先肯定他對,那麼誰來粉飾?誰在粉飾?商丘以歷史考證以及地面遺存在重修帝嚳陵,每年豫魯蘇皖周邊地區的善男信女,雲集於此。與此同時,河南安陽內黃縣“二帝陵”因考古發掘力度大、遺存修復見成效,很受海內外華人華僑認同;河南偃師、湖南衡陽也不甘滯後,也在借帝嚳大打文化經濟牌。

顯然,依據內黃縣二帝陵二帝的排位看,此陵理應是顓頊帝的主陵。如同說“炎黃二帝”,卻主指黃帝一樣,二帝陵中,作為顓頊的一個輔臣,帝嚳應處在“附帶”地位。如果說這樣的理解正確,那麼就可以由此推斷,二帝陵非帝嚳陵,而且帝嚳在不在此地從政,都可以以顓頊輔臣的角色,入駐二帝陵。再退一步說,二帝陵既非帝嚳陵,那麼華夏一族尋根問祖又怎能到二帝陵?

端的帝嚳在哪裡?帝嚳與帝嚳陵是否可以視同為一個概念?或許歷史真的太過久遠?一個“商”依然那麼難以定論,一個“亳”依舊如此撲朔迷離。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說,帝嚳的功業已彰明較著,而其出生地、為官地、安葬地,還真有待於這方面的專家學者進一步在文獻中確鑿考證。

商丘帝嚳陵

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

商丘古城南五十里,有一個以帝嚳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鎮──高辛鎮。鎮西北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墳塋,這就是帝嚳高辛氏墓,也稱帝嚳陵。

相傳趙匡胤不得志時,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帝嚳陵,抽籤問卜,當有天子命。後來他果然在商丘歸德府做了歸德節度使,並由此發跡。登基後的趙匡胤,把商丘看做他的“龍潛之地”,因商丘是西周時的宋國,又是後來的宋州,於是定國號為“宋”。

帝嚳何以稱高辛氏?時至今日,在商丘,尤其是高辛鎮一帶,關於此類的傳說,一代又一代,津津樂道,口口相傳,茶餘飯後,已是最為生動的談資。

傳說帝嚳原來不叫高辛氏,姓姬名夋,“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顓頊看他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掌管一切。據說那時的辛,經常鬧水災,水來了,老百姓就往另一個地方遷徙。而重新遷徙的地方又鬧了水災,老百姓又得重新遷回來。這樣遷來遷去,老是不能安居樂業。帝嚳想了一個辦法,帶領大家把住處的地勢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卻趕不上水漲的速度,頭天加高,第二天又被水淹沒了。夜裡,帝嚳睡不著,便跑到天上跟玉皇大帝申辯:“天既然生了人,為什麼又故意與人為難?”玉皇大帝辯不過他,於是派天神下來,一下子把“辛”這個地方的地勢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趕得亂跑了。自此,“辛”便稱為“高辛”,帝嚳便被稱為“高辛氏”。

後來,顓頊將帝位禪讓給帝嚳。從此,帝嚳高辛氏代替顓頊做了天子。因為帝嚳對人民仁愛,深受百姓敬重。他死後,高辛百姓將他葬在高辛這片土地上,便是最早的帝嚳陵。

據現有元天曆元年的帝嚳廟碑記載:“睢陽(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岡阜,實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陽有帝嚳之祠。祠有二碑,其一宋開寶六年,其一金崇慶元年,聞諸故老,刻石尚多,皆毀於金季。”

據《商丘縣誌》載,商丘帝嚳陵有史記載建於漢,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配套建築有帝嚳祠、禪門、沐浴室和更衣室等。據說古代人們來朝拜帝嚳,為了表示對帝嚳的尊敬,必須先沐浴、更衣而後朝拜。帝嚳陵前左側還有一口古井,傳說為僧舍井,井中出土過不少漢代文物。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商丘帝嚳陵在元、明時期歷經多次修復。現仍存有明嘉靖年間的石碑一通。只是經歷了黃河多次氾濫、掩埋,和歸德古城,它的原貌已蕩然無存。

如今,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嚳陵,高大壯觀,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陵前一高聳的石碑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唐玉潤先生書寫的“帝嚳陵”三個字,整座陵墓莊嚴肅穆。每年帝嚳生日這天,在帝嚳陵廣場上,人們會以廟會的形式來紀念這位華夏始祖。廟會之日,商丘周邊睢陽區、寧陵縣、柘城縣和山東曹縣、單縣,安徽亳州等周邊縣、市的百姓和商家紛至沓來,50多畝地的廣場一下子就擠滿了人。大戲喧囂,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祭祖的,經商的,很快形成了物資和文化交流會,熱鬧非凡,盛況空前。

天下黃皮膚黑眼睛的尋根之地

“德莫於博愛於人,政莫高於博利於人。政莫大於信,治莫於大仁。”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的治國方略,讓他在位期間,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三國時,詩人曹植曾有詩讚帝嚳:“木德治世,撫教天地,神聖靈賓。數訖四海,明並日月。”這是詩人詩意的禮讚。作為聖人,孔子認定帝嚳:“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焉。扶教萬民而誨利之,歷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化。”

一個人,哪怕是一個被賦予了神性的人,想要流芳千古,要麼他要人格富有光芒,要麼他要仁德福澤萬代。無疑,帝嚳這兩樣都佔全了。

但讓帝嚳受千秋萬代敬仰、膜拜的,卻不是這兩點,而是他創造了華夏民族。這一點,商丘有商丘的話語權。

一萬年前三皇之首燧人氏在商丘觀季風,首創中華民族第一姓氏——風。此後,帝嚳在商丘奠定了華夏一族的根基。據考證,帝嚳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個,其中單姓789個、複姓460個。在漢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9個。在《百家姓》438個姓氏中,有242個源於商丘。目前臺灣省的“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10大姓氏中,有7個姓氏族根就在商丘。除帝嚳後裔外,有據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還有葛、虞、陶、陳、田、桑、甾、犬、火、睢等。

2008年11月,來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臺灣、香港、澳門、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1500多名戴氏宗親代表匯聚商丘,拜謁先祖。2009年3月,宋楚瑜一行來到商丘,表示他此次拜祖,算是一次尋根之旅。

你家在哪裡?無論以帝嚳為祖,還是以燧人氏為祖,目前已有不少海內外華人華僑認定,“家”就在商丘。

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

班琳麗,筆名班若,1973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出版長篇小說兩部,詩集兩部,中短篇小說集一部。作品發表在《文藝報》《中國作家》《北京文學》《詩選刊》《星星》《綠風》等刊物。《一腔白菜》獲《中國作家》文學獎;《小日子》獲第一屆浩然文學獎等。現居商丘。

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

總策劃:張鳳玲

統籌:周小琦

校對:張雪平

商丘市委網信辦發佈

關注網信商丘 瞭解權威發佈

商丘文史|帝喾陵:你家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