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張謇5歲就能背誦千字文,父親對他十分鐘愛。

13歲的張謇已飽讀詩書,有一天老師給他出了個對子,上聯是“人騎白馬門前去”,張謇立刻回答道:“ 我踏金鰲海上來”。老師十分意外小小年紀的張謇竟對出此等佳作,非常高興。

1868年,15歲的張謇參加人生中第一場科舉考試,果然一舉中了秀才。

可命運似乎和他開起了玩笑,從此屢試不中,直到1885年才得舉人。此後4次會試,又均遭失敗。

張謇一氣之下把文房四寶全毀了,自15歲以來,已在入仕的道路上走了26年,進出科場20多次。從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少年考到蹉跎的中年,他下定決心不再應試。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張謇真人照

然而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特設“科恩”會試。父親苦苦懇求張謇再試一次,張謇難違父命勉強答應後匆匆進入考場。

可出人意料的是:這一回張謇竟然真的金榜題名了,還是第一名。

原來,閱卷人翁同龢一直很賞識張謇,他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

光緒皇帝按清廷慣例授予狀元張謇為六品“翰林院修撰”官職。長達27年漫長科舉之路終於結束,然而中狀元的這一天,張謇卻沒有絲毫興奮之情。

甚至金榜題名沒多久,張謇便主動放棄了自己奮鬥了幾十年的心血。

站在歷史風起雲湧的浪尖上,張謇這個艱難的決定,改變他的一生,也為中國歷史重重寫上讓人驚歎的一筆。

他的人生不僅僅存在於一個末代狀元的頭銜上,更是二十世紀中國光彩奪目的一筆,卻也是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的悲嘆。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出現了以光緒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為首的後黨,主戰與投降的鬥爭也日益尖銳。張謇積極參與了包括翁同龢在內的帝黨發動的“主戰倒李”運動,上書彈劾李鴻章妥協投降之罪。

但毫無成效。

《馬關條約》的簽訂讓張謇憤慨至極,他在日記中寫下: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痛定思痛,張謇下定決心實業救國。

當時帝國主義瘋狂掠奪中國原材料,並在當地辦廠,把產品高價銷售,牟取暴利。張謇對此深惡痛絕,他奔赴全國各地考察,先後奔走於上海、南京、南通、海門等地。

當他看到南通一帶棉花多、產量高,棉布的銷路也好,就決定先在南通辦棉紡廠,激動地當即起名“大生紗廠”,取自於《易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

然而募集資金便開始四處碰壁,張謇還特意跑到上海去籌集資金,江寧布政使桂嵩慶、官商盛宣懷都曾答應張謇將出資入股。

但當大生紗廠動工之後,資金告急,桂嵩慶答應的錢屢催不應,盛宣懷也默不作聲,百般閃躲。張謇到上海招股沒有收穫,甚至沒有旅費回南通,只得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在四馬路賣字三天,賺取旅費。

雖然狼狽至極,張謇卻從未氣餒。最後終於籌集到機器與啟動資金。

1898年,大生紗廠正式在南通的唐家閘動工,次年,擁有20400紗錠的大生廠終於開機生產。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生火發電時,張謇向著電火燈光三叩其首。他一生的榮耀也自此開始。

可運營資金緊缺,張謇決意破釜沉舟,全面投產,用棉紗的收入來購買棉花,維持運轉。隨後幾個月,棉紗的行情走好,紗廠的資金不斷擴展,工廠正常生產還有結餘。

大生紗廠終於脫離險境,起死回生了。

大生紗廠投產後的第二年,就得純利5萬兩。到1908年,累計純利達到190多萬兩。

1900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國家正在歐洲激戰,無暇顧及中國市場,外紗進口很少,紗價節節上漲,也給大生紗廠提供了市場環境。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張謇的個人影響,使大生紗廠的盈利節節攀高。

作為中國民族工業初期最成功的一個棉紡織企業,大生紗廠開創了近代中國民營企業之先河,開拓性地創造了先進的企業制度。從1899年到1921年的23年中,大生紗廠由一個發展到四個,共獲利白銀1600萬兩。

為了解決紗廠的原料問題,張謇還以大生紗廠為基礎,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

張謇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他創辦了大生紗廠以及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

在中國民族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大生紗廠越來越壯大。

宣統三年辛亥,張謇時年59歲。他利用軋花下來的棉籽創辦了廣生油廠,利用廣生油廠的下腳油脂創辦了大隆皂廠。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 廣生油廠老倉庫

辦大昌紙廠,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腳飛花利用起來,為大生生產包裝紙和翰墨林的印刷用紙;又為了大生的運輸需要,辦懋生房地產公司;為了大生各廠仿造一些機器設備,又辦了鐵廠,為墾牧公司造一些農具、織布機、軋花車等。

1920年,大生資本集團達到巔峰,利潤創歷史最高達到千萬兩,是大生紗廠第一年獲利的約1000倍。

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多元化產業的不斷髮展,逐漸形成了唐閘鎮工業區。

同時,張謇又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並在天生港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港口。

在當時,張謇對南通的建設已有極為清晰且很前衛的規劃理念,包括與西方建築理念相結合的花園城市。這些理念的實踐,也使得南通被現代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1920年南通唐閘人口近萬戶,已接近5萬人,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業繁榮。當年國外發行的世界地圖上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卻在南通方位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

一個彈丸小鎮,因為張謇進入了世界的視野。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 當時的南通唐閘

張謇雖然身處封建社會,功成名就成為金榜題名的狀元,但他沒有選擇心安理得地享受既得利益,而是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國家,成為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先驅。

在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他不顧一己力量之微弱,一生殫精竭慮。

1903年,東渡日本考察期間,張謇親眼目睹了日本的實業和教育在政府獎勵與扶助政策之下迅速發展的現實。他認識到:日本的強盛並不僅僅在於實業和教育,而且還在於對封建舊制度的改革。

由此,張謇幻想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成為立憲運動的支持者和推行者。

1904年,日俄戰爭結束後,清政府駐外國使臣孫寶琦、胡維德等人以立憲的日本戰勝專制的俄國為理由:聯名電請變更政體實行立憲。

國內的督撫也紛紛響應。

1905年底,清政府為了緩和時局,被迫接受了張謇等人的提議。先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又於次年6月正式宣佈預備仿行憲政。

張謇大受鼓舞,遂與湯壽潛等人聯合江、浙、閩三省商學兩界200多人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並要求清政府加快立憲步伐。

1909年9月,江蘇省諮議局正式成立,張謇當選為議長。他聯絡全國各省諮議局發起了請求速開國會的請願,提前召集國會成立責任內閣。

然而,三次請願皆失敗,請願代表團準備繼續請願,清政府卻惱羞成怒,逮捕請願領導人。張謇對清政府大失所望。

1911年10月10號,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革命爆發之際,張謇雖沒有官職,卻又有著別人無法擁有的地位和聲望。從王公大臣到各界名流,都對他非常的尊重。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各省紛紛獨立,明爭暗鬥不可避免,張謇憑著他的威望和智慧,處理眾多問題,化解矛盾。

此時的張謇,雖然贊成共和,卻仍舊不願辜負朝廷。因為在情感上是痛苦撕裂,當年的光緒皇帝面對眾進士而選擇了張謇當狀元,這份知遇之恩他無法輕拋腦後。

他支持革命,只是希望國家早日結束動盪、恢復安寧的局面。

從1913年10月到1915年11月,張謇擔任了整整兩年的農商總長。為了推行他的實業救國方針政策,張謇主持制定各項政策、法令、條例和規劃等,推動當時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張謇首先從精簡機構、緊縮編制著手對農商部進行了改革,藉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他還注重法律,先後主持制定了工傷保險法、礦法、公司條例等一些法規,建議保護和振興工商業。

在引進外資方面,張謇更表現出非凡的氣勢和氣魄。

然而,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談判簽訂“二十一條”出賣中國,張謇怒不可遏,憤然辭職。

心灰意冷的張謇,只好退守南通來實現自己的救國之夢了。

從政失敗的經歷讓張謇意識到:要想改變國家貧困落後的狀態,僅僅靠個人的努力,終究只是螳臂當車。

“既然我改變不了一個國家,那麼就從自己身邊做起。改變南通,打造實業的同時,用全民教育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微小改變開始做起。”

早在1902年,當大生企業開始盈利時,張謇就著手興辦新式教育,他在通州創辦了國內第一所師範學校。此後20年,他又陸續辦起370所小學、6所中學和10所大學。

從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再到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張謇用心打造了一整套教育系統,並在全民範圍內普及和推廣。

張謇還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5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民辦博物苑。1914年,張謇創辦了南通女工傳習所,自此打造了南通刺繡品牌“沈繡”,使女子們得到一技之長。

如今的“沈繡”,也常作為國禮贈送。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1922年,民意投票選舉“最敬仰之人物”,張謇的得票最高。

這一年,他70歲。

沒有人料到,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悄然降臨。

1921年,通海地區突然遭遇特大臺風,南通一帶江河氾濫成災,摧毀了南通的許多水利工程。

隨後而來的,是大生紗廠不斷襲來噩耗。

持續走紅的市場突然走黑,向來盈利的大生一廠虧損30多萬兩,二廠虧損31萬多兩。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大生企業的主產品立刻失去了東北市場,這一年,也成為大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張謇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

1922年,棉紡織業危機,張謇的事業開始全面崩盤。

10月25日,大生一廠首先將全部固定資產500萬兩作抵押,向中南鹽業、金城大陸銀行、聯合營業事務所借款70萬兩,條件十分苛刻。

1925年,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的企業集團終於資不抵債,宣告停產。

7月,上海的中國交通金城、四行和永豐、永聚錢莊組成債權人團,全部接管了大生紗廠。

工廠連年虧損,放在今天可能咬咬牙也能挺過去,但是當年一沒有政府扶持,二沒有金融機構的支援,資金鍊很快就斷了。

張謇常常以企業家之力辦社會化之事,更是嚴重拖累了大生紗廠。

張謇甚至出國借錢,可直到去世,他都沒有等到自己的生意出現轉機。

1926年8月24號,張謇在南通病逝。

出殯之日,近乎全城民眾都趕來為張謇送行,巨星隕落。

1895年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到1926年張謇去世的30年間:

他創辦了一批又一批企業和文化教育事業,涉及工業、農業、水利、交通、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方面面,創下了很多全國第一。

他獨一無二地締造出一座城市的傳奇,深刻地改變了南通以及中國。

張謇這位晚清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憑一己之力努力探索著中國近代化的道路。

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是劈波斬浪的時代先驅。

41歲高中狀元,他是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開路先鋒

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用盡一生。

胡適曾說:“張謇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他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雖敗猶榮。人生不止有成敗,更有為理想信念孤注一擲的一腔熱血。

張謇是那個風雨時代的一束光,點亮了一個時代的黑暗,雖然人生的最後一敗塗地,可他一生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