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本閱讀方法指導(例說)

高考議論文本閱讀方法指導(例說)

高考議論文本閱讀方法指導(例說)

董澤華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金觀濤先生髮表了題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達的結論大致是今天面對信息文明高度繁榮的學者們的共識:科學與人文的隔閡甚至對立,對人類科技進步中社會性因素的忽視,導致了技術理性的張揚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這個視角,從人工智能發展歷史來看卻似乎不成立。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們對智能研究的理論基礎還是比較重視的,也有過多次重大的爭議和討論,不同研究領域具有強弱各不相同的立場,從而反映出它們在智能基礎問題.上的重大差異。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學兩種不同的維度,前者並不以理解人類智能為前提,主要是利用計算機、數據等資源通過算法加工來完成人類實踐生活中的任務;後者別需要從人類智能原理出發來實現人工智能。例如當前的類腦計算研究,是放棄傳統的計算機,改為從結構上模仿人腦來開發芯片,從而希望從結構仿真的功能湧現中來產生智能。對人類智能的認識是科學家當今面臨的難題,在研究過程中由於對科學原理的不瞭解,不得不在工程上進行簡化,即不對智能做任何明確的定義,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為機制的過程中來逐步瞭解和解釋智能的本性,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學雙重性質的技術性科學中不得不採取的務實態度,沒有這種務實態度,簡單地特工程實踐和原理在認識論上對立起來,可能會對知識的進步產生不利影響。

人工智能雖不是理論物理學那樣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學,不具有嚴密的理論形式,但是其經驗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設也是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條件中形成的。因此當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與常識知識中的表述不一致時,往往會形成衝突,但這種衝突可以通過對其定律、理論假設和模型的科學解釋,來彌補表達日常經驗的常識語言與其定律解釋之間的差距,從而推動人工智能學科理論的成熟。問題是對於經驗定律或理論模型的科學解釋是依賴於語境和具體實踐的,這種語境反映瞭解釋者所處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金先生就是從傳統控制論的背景出發,將當前人工智能和社會的關係,從認識論的角度還原到了錯誤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視了在人工智能歷史的實證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豐富的維度和演化過程。

從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對“智能“概念的樸素性認識開始,經過長期的爭論以及工程實踐後,科學家已經對“智能“概念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不僅意識到社會文化因素對人類智能的重大影響,而且也意識到當前人工智能所面臨的重大困難,認為實現人工智能的目標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因此,現在我們對“智能”的認識不僅沒有退步,反而可能比歷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編自陳自富《我們對“智能"的認識退步了嗎? -- -與金觀濤先生商榷》)

[小題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今天,有學者認為技術理性的張揚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學與人文隔閡甚至對立。

解析:閱讀範圍:一段尾句。關鍵詞:原文裡【導致】,備選項裡【使得】

原句本意:科學與人文的隔閡甚至對立【導致】了技術理性的張揚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選項意思:技術理性的張揚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學與人文隔閡甚至對立。

錯誤原因是:因果倒置。

B.人工智能的工程觀以完成人類生活中的任務為前提,其科學觀以理解人類智能為前提。

解析:

閱讀範圍是:三段裡的“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學兩種不同的維度,前者並不以理解人類智能為前提,主要是利用計算機、數據等資源通過算法加工來完成人類實踐生活中的任務;後者別需要從人類智能原理出發來實現人工智能。”

關鍵詞:來,以便,表目的。"完成生活中的任務”是目的,而不是前提。

錯誤原因:曲解文意。

C.對人類智能的認識至今是個難題,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為機制中必須務實。

D.在研究中由於對人工智能的科學原理的不瞭解,對智能無法做出任何明確的定義。

解析:兩個錯誤:一是偷換概念。是對“人類智能”的科學原理的不瞭解”,而非“人工智能”。二是曲解文意。“無法做出”曲解文意,“無法”,是沒有辦法,是能力。原文為“不對智能做任何明確的定義”,“不做定義”,是態度。

【考點】題幹問的是“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

【解題思路、方法、步驟】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 然後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後進行辨析。

[小題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爭論,以及人們對智能基礎問題的不同認識,來質疑金先生的觀點。

B.文章用當前的類腦計算研究為例,論證了人工智能科學維度的實現需要從人類智能原理出發。

C.文章分析了科學界對“智能”概念的認識是有發展變化的,批評了金觀濤先生依賴具體實踐的研究方法。

解析:

閱讀範圍:第四段裡“金先生就是從傳統控制論的背景出發,將當前人工智能和社會的關係,從認識論的角度還原到了錯誤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視了在人工智能歷史的實證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豐富的維度和演化過程。 ”

批評的是金先生從基礎理論的背景和認識論的角度來認識“智能概念”,忽視了智能概念 具有非常豐富的維度和演化過程“,而非“依賴具體實踐的研究方法”。

D.文章在論證過程中,用了先破後立的論證結構,以立為主,觀點鮮明,邏輯嚴密,結構清晰。

【考點】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解題思路】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係,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麼觀點和論證的方法。

[小題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類腦計算研究,從結構上模仿人腦開發芯片,來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因此,傳統計算機終將被取代。

解析:原文意思是在“類腦計算研究放棄傳統的計算機“,而非“傳統計算機終將被取代。

B.人工智能現在雖不具有嚴密的理論形式,但在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下,在實證研究中.終將獲得成熟的學科理論。

C.人工智能的經驗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與常識知識有時會形成衝突,這種衝突可以通過科學解釋來解決。

D. 複雜的社會文化因素會對人類智能產生重大影響,人工智能的目標實現也將面臨巨大的困難。

解析:

【考點】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考核文中的觀點。

【解題思路】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係的細微差別。

總之,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主要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查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

高考議論文本閱讀方法指導(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