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的大盂鼎,反映著奴隸制社會下的何種狀態?

大盂鼎是我國西周時期的一件青銅器,現在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裡。大盂鼎有一米多高,三百多斤重,上面顯現著獸面花紋,鼎內腹部還鑄有二百九十一個字的銘文(古代澆鑄在青銅器上的一種文字)。鼎上雖然佈滿了古色斑斑的綠鏽,但是上面的字跡還清楚可認,從銘文中我們知道這個鼎是西周奴隸主貴族盂的財產。青銅鼎的形狀象個香爐。一般有二隻腳兩個耳朵,古時候,鼎是一種燒煮食物的器具。但是實際上它不僅用來燒煮食物,在奴隸制社會青銅鼎還是→種禮,器。哪一級奴隸主貴族用什麼樣的青銅鼎,用多少個青銅鼎,在當時是有嚴格規定的。例如,天子用九個鼎,諸侯用七個鼎,卿大夫用五個鼎,士用三個鼎。

西周時期的大盂鼎,反映著奴隸制社會下的何種狀態?

大盂鼎

這種制度,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的階級地位和特權。這也就是後來的孔老二所說的“周禮”。當時,奴隸主貴族立功受賞以後,通常也要鑄鼎來顯示自己的榮耀。大盂鼎就是奴隸主貴族盂在周康王二十三年(約公元前九八二年)九月受到賞賜以後鑄造的。一天,天剛矇矇亮,全國最高的奴隸主頭子周康王就在皇宮裡發佈命令,把大批奴隸、土地、服飾、車馬、兵器賞賜給盂。盂受賞以後,開始鑄鼎,鑄鼎那天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並且把周康王的命令鑄在鼎上。鼎鑄好以後,盂把它供放在宗廟裡,傳給子孫,象徵奴隸主的世襲特權。當時,在生產工具非常簡陋的情況下,要鑄造一個象大盂鼎這樣的青銅鼎可真不容易啊!

西周時期的大盂鼎,反映著奴隸制社會下的何種狀態?

從採礦、運輸到冶煉、澆鑄,不知要花費多少奴隸的血汗。今天我們看到大盂鼎,在我們眼前就彷彿出現了一幅千萬個奴隸辛勤勞動,用他們的雙手創造社會財富,推動歷史前進的壯麗圖景。大盂鼎不會說話,但是它用自己身上的銘文,控訴了西周奴隸社會的殘酷統治。銘文記載了由於盂對王忠誠,鎮壓奴隸有功,在國都得到大量賞賜的經過情況。盂得到的賞賜有:一罐子祭神用的香酒、許多車馬、衣飾和旗幟,還有人鬲六百五十九人,夷司王臣(少數族的管家奴隸)十三人,夷人(少數族的奴隸)一千零五十人。看,周康王的一道命令,不知有多少奴隸連同他們的子孫一起被打進暗無天日的地獄。

西周時期的大盂鼎,反映著奴隸制社會下的何種狀態?

孔老二鼓吹什麼“禮治”和“仁愛”,這哪裡有什麼“禮”和“愛”,有的只是奴隸主的屠刀和奴隸們的血淚。從大盂鼎的銘文記載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奴隸在當時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他們和東西一樣,可以隨意賞賜、交換和買賣。不是嗎?周康王一次就賞賜給盂一千多個奴隸。在另一件青銅器“智鼎”上有“匹馬束絲”的記載,就是說一匹馬和一束絲可以交換五個奴隸。而奴隸又是一種最低賤的財產。從周康王賞賜的禮物中看,祭神酒被認為是最高尚的,因此,列在賞賜的首位。接著是車馬、衣服和旗飾等物,而奴隸雖有家內和種族之分,但他們都列在末位,是最下等的。

西周時期的大盂鼎,反映著奴隸制社會下的何種狀態?

奴隸主死了,他們就和隨葬品一起殉葬。奴隸的這種悲慘命運,正象恩格斯說的那樣,“勞動者不過當作有聲的工具,和當作半有聲工具的動物。”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激起了奴隸們的反抗鬥爭,到西周末期,奴隸鬥爭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促使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後來在不斷的歷史變革中,大盂鼎被埋進了地下。十八世紀三十年代,這個西周有名的大盂鼎,在陝西省郡縣禮村被挖掘出來了。在解放前漫長的歲月裡,大盂鼎一直被地主官僚、豪紳軍閥霸佔著。解放以後,它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成了向工農兵和紅小兵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教材。

我是“迅捷”,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