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講堂||書史篇(4)


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1)公元前770年—前548年

春秋初年魯作“魯伯愈父”諸器。春秋早期黃作《黃君簋》等器,銘文厚重而有宗周風範。春秋早期鄭作《鄭大內史叔上匜》等器。春秋早期陳作《陳侯壺》。春秋早期鄧作《鄧伯氏鼎》。秦武公作《秦公鍾》、《秦公鎛》。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器物頗豐,然僅見《虢太子元徒戈》題銘。春秋早期,薛作《薛仲赤簠》,開刻款題銘風氣之先。江有《江小仲母生鼎》。周作《哀成叔鼎》,約在公元前599——前578年之間。晉作《欒書缶》,器以草體人銘,而施以錯金。宋代出土《叔夷鎛》、《叔夷鍾》,銘文述叔夷於是役有功獲賜,今存摹本。齊莊公時作《洹子孟姜壺》。

書法講堂||書史篇(4)

《陳侯壺》

書法講堂||書史篇(4)

《陳侯壺》銘文

書法講堂||書史篇(4)

《江小仲母生鼎》

書法講堂||書史篇(4)

《洹子孟姜壺》

書法講堂||書史篇(4)

《洹子孟姜壺》銘文



(2)公元前545年—前500年

楚共王或康王時作《王子午鼎》,其字變形奇詭,近於巫術符號,而其裝飾手法,則對後來的鳥鳳、龍、蟲書有所影響。齊景公時作《公孫□壺》,銘文刻畫潦草,時或不依書寫筆順,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刻款金文的工藝及其書法,頗具啟發意義。《左傳》於是年載“璽書而追與之”,表明當時已經有璽印封泥。秦作《秦公簋》,其下限當不晚子秦景公初年,而以共公、桓公時可能性為大。發現秦公大墓石磬刻字,字與《秦公簋》近而略帶新意,但早於《石鼓文》,大體可定在景公時。楚靈王時作《楚王孫漁戈》,為鳥、蟲之體。蔡平侯作《蔡侯尊》、《蔡侯盤》等器。吳王僚名州籲,或以《王子於戈》為其即位前所作,字為龍、鳳之書。

書法講堂||書史篇(4)

《王子午鼎》

書法講堂||書史篇(4)

《王子午鼎》銘文

書法講堂||書史篇(4)

《秦公簋》

書法講堂||書史篇(4)

書法講堂||書史篇(4)

《秦公簋》銘文

書法講堂||書史篇(4)

《蔡侯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