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小破站的跨年晚會,方錦龍和他的五絃琵琶都大有來頭


小破站的跨年晚會火了,吸睛的除了多元的文化、高科技的炫酷技術,還有國樂大師方錦龍和他的五絃琵琶。那麼問題來了,方錦龍何許人也?五絃琵琶又是件什麼樣的樂器呢?

走紅小破站的跨年晚會,方錦龍和他的五絃琵琶都大有來頭

方錦龍在小破站的表演


方錦龍:國樂四大天王之一

在中國民樂圈裡,有幾位大師級的演奏者,他們諳熟的樂器不同,被並稱為“國樂四大天王”,方錦龍便是其中之一的琵琶天王。(其他三位分別是排簫天王杜聰、古箏天王王中山、二胡天王陳軍。)

方錦龍1963年出生,安徽省安慶市人。他出身於梨園世家,從小就學琴學戲,是一個浸染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家。

他曾是濟南軍區前衛民族樂團的彈撥樂首席,後轉業至廣東省民族樂團任副團長,2001年籌建“芳華十八”時尚國樂團。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琵琶學會常務理事,是當代五絃琵琶的代表人物。


走紅小破站的跨年晚會,方錦龍和他的五絃琵琶都大有來頭

琵琶天王方錦龍


方錦龍和五絃琵琶

琵琶這種民族樂器我相信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即便沒聽過琵琶曲,大家也都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裡瞭解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琵琶音。但你可能不知道,今天我們看到的四弦琵琶其實在白居易的時代是有五根琴絃的。

國樂大師方錦龍從小學習和彈奏的也是四弦琵琶,直到有一次他出訪日本,在那裡參觀時發現了一件國寶級文物——五絃琵琶。那一刻他非常震驚,自己醉心琵琶藝術這麼多年,可對它最初的樣子居然如此地陌生和無知。回國後他開始查找典籍,根據史料研製了改良的五絃琵琶並申請了專利,這才成為五絃琵琶的一代宗師。

五絃琵琶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多年,方錦龍的改良研製得以讓這件古老的樂器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雖然我們無法判斷他的五絃琵琶與最初的琵琶相去多遠,但他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確是可以寫進中國音樂史的。

五絃琵琶的前世今生

走紅小破站的跨年晚會,方錦龍和他的五絃琵琶都大有來頭

用於彈奏五絃琵琶的旱撥


琵琶雖然是中國的傳統樂器,但它其實是一件舶來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周邊民族進入中原,大量來自西域的樂器也隨之傳入了中國,五絃琵琶便是其中之一。

琵琶在唐朝時是非常流行的樂器,在敦煌莫高窿的壁畫裡就有很多飛天彈奏琵琶的形像。詩人白居易應該是一位特別精通音律的人,除了《琵琶行》他還寫過一首詩《五絃彈》,非常細緻地描寫了五絃琵琶上每根琴絃的音色。

五絃彈,五絃彈,聽者傾耳心了了。趙璧知君入骨愛,五絃一一為君調。第一第二絃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第五絃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五絃並奏君試聽,悽悽切切復錚錚。

琵琶早期的彈撥方式與今天也有所不同。它最初是胡人在馬背上彈奏的一種隨身樂器,所以當時的琵琶是橫抱在胸前彈奏,而不是今天的豎彈;另一個不同則是用旱撥(一種撥片)而不是用手指直接彈奏。

在唐朝風靡一時的五絃琵琶不知什麼原因,到了宋朝一代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並一直流傳下來。

唯一存世的五絃琵琶

走紅小破站的跨年晚會,方錦龍和他的五絃琵琶都大有來頭

螺鈿紫檀琵琶的正面、反面照


現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一面五絃琵琶,保存在日本奈良的東大寺正倉院內。其實這面琵琶與中國還是非常有淵源的。

我們知道在唐朝的中期開始,日本曾派大批遣唐使來學習中國的文化,他們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同時也蒐集了大量的文化器物,正倉院收藏的這面五絃琵琶便來自大唐。

這件獨一無二的五絃琵琶,琴身由紫檀木做成,正反兩面鑲嵌有非常精美的螺鈿,其做工之華、品級之高,被研究者認定是來自唐朝皇室的禮物。

說到這,關於國樂大師方錦龍和五絃琵琶的故事也接近尾聲了。有人說方老師的國樂表現形式有點出圈,我倒覺得這種出圈特別地難能可貴。

中國有太多燦爛的文化藝術需要挖掘和傳承,只有全民都在談論國樂、欣賞國樂的時候,國樂才能擺脫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真正迎來傳統藝術的偉大復興。




最後為大家安利一檔民族樂的精萃節目《國樂大典》,在那裡你不僅可以欣賞到民樂與流行樂碰撞的神奇火花,還能罕見地欣賞到"國樂四大天王”的同臺表演,精彩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象。

這裡是jasmine的後花園,關於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