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最好的告別》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麼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


《最好的告別》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影響世界的醫生阿圖•葛文德結合其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與流暢的文筆,講述了一個個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對在21世紀變老意味著什麼進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書富有洞見、感人至深,併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路線圖,告訴我們為了使生命最後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1、在我早年的生活中……老年生活的境遇完全不在我的感知範圍以內。

2、但是我祖父生活在前現代社會,可以按照他自己的選擇來生活,家人的任務就是實現他的願望。

3、但在當代社會里,老人和病弱已經從由幾代人共同輔助逐漸演變成一種個人獨立支撐的狀態,或者由醫療和養老機構協助。

4、如今由於信息與傳播技術(始於印刷術並擴展到互聯網)的發達,老年人不再獨有對知識和智慧的掌握,他們的地位動搖了,崇老文化瓦解了。新技術創造了新職業,要求新的專業技能,進一步破壞了經驗和人情練達的獨有價值。曾幾何時,我們會向一個老前輩求教如何認知世界,現在則直接上谷歌查詢;如果不懂電腦,我們的第一個念頭也是求助一位少年達人。

5、在我們懷舊式的遐想裡,祖父那樣的老年生活是值得嚮往的。但是我們終歸無法擁有那樣的老年生活,原因是我們並不需要那樣的生活。歷史的發展軌跡非常清楚:一旦人們擁有告別傳統生活方式的足夠的資源和機會,他們就會義無反顧地擁抱新生活。

6、有了機會以後,父母和子女都把彼此的分離視為一種自由。一旦老年人在經濟上有辦法獨立,他們就會選擇社會學家所謂的“有距離的親密”。

7、與其說老年人喪失了傳統的地位和控制權,不如說他們分享了新的地位和控制權。現代化並沒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

8、身體遭到了更大的損害,再也回不到從前的基準線。

9、實際上,並不是某一種疾病導致了生命的消亡,罪魁禍首乃是在醫學實施其維持措施和打補丁工作的時候,身體系統累積的摧毀力量。

10、我們經常炫耀某個97歲的老人跑馬拉松的故事,彷彿類似事例不是生物學上的奇蹟,而是對所有人的合理期待。

11、某種意義上,現代醫學的進步帶來兩場革命:我們經歷了生命過程的生物學轉化,也經歷瞭如何認識這一過程的文化轉換。

12、當我們70歲的時候,大腦灰質丟失使頭顱空出了差不多2.5釐米的空間。

13、大腦在他們顱內晃動。最先萎縮的部分一般是額葉(掌管判斷和計劃)和海馬體(組織記憶的場所)。

14、如果說基因的作用比我們想象的小,那麼經典的損耗模式的作用則比我們瞭解的大。

15、導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險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過4種處方藥和肌肉乏力。沒有這些風險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機會跌倒,三個風險因素都佔齊的老年人幾乎100%會跌倒。

16、布魯道告訴我,醫生的工作是維護病人的生命質量。

17、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總有一天會降臨。但是在我們體內的最後一個備用系統失靈之前,醫學護理可以決定這條道路是猛然下降,還是舒展平緩地下降,使我們可以更長久地保持至關重要的生活能力。

18、老年病學……它要求我們每個人思考我們生活中不可以治癒的情況——我們將面對的不可避免的衰老,以便做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變來重塑衰老。

19、他心裡的思緒會落入慣常的套路,有時無論他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把它們推上新的路徑——思緒很頑固,甚至會反抗。菲利克斯作為老年病學專家的知識迫使他認識到自己的衰老,但並不能使之更容易接受。

20、他並不覺得這份責任是一個負擔,隨著他個人生活的內容變窄,照顧貝拉的能力成了他的自我價值來源。

21、“我是她個人專職的照料者,”他說,“我樂此不疲。”這個角色強化了他的一種意識:他必須注意自己的能力變化;如果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侷限性,那他對貝拉就沒什麼用處。

22、家是唯一讓她覺得有歸屬感、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地方。

23、醫生成了英雄,醫院從疾病和意氣消沉的象徵一躍成為希望和痊癒的福地。

24、在身體出問題或人老了的時候,醫院成了人們的正常去處。

25、退休金使得老年人在退休以後能儘可能長期地獨立生活,但是退休金並沒有為有限生命最後的衰弱階段作出安排。

26、療養院的創辦從來不是為了幫助人們面對高齡的依賴問題,而是為了給醫院騰床位。

27、從那以後他只能坐輪椅,受制於刻板的療養生活。

28、他和院方安排的人住在一起……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了監獄。

29、最後,各種強加的活動被整合為一套計劃,據稱是為了實現機構的官方目標。

30、在療養院裡,機構的官方目標是護理,但是形成的護理觀念同愛麗絲理解的生活之間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相似性。

31、她說:“我一週內跌了兩跤,於是我告訴女兒,我不再屬於我的家了。”

32、麻煩在於她對生活的要求不僅僅是安全。“我知道我沒法做以前那些事了,”她說,“但是,這裡感覺像個醫院,而不像家。”

33、療養院的優先考慮是避免褥瘡和保持體重——這的確是重要的醫學目標,但是它們是手段,不是目的。老婦人離開自己的舒適的公寓,入住一間小小的淺褐色的病房似的房間,跟一個陌生人同屋。她的物品精簡到可以裝進分配給她的櫃子和架子。

34、我們似乎屈從這樣一個信念:一旦失去身體的獨立性,有價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

35、或者通過精神藥物對其實施化學抑制。

36、謝莉發現他的手開始顫抖,神經科醫生診斷他患了帕金森綜合症。雖然藥物控制了症狀,但是他的記憶力還是出現了問題。謝莉注意到,他講述一個比較長的故事時,講著講著就會迷失故事的線索。

37、共同居住要求互相適應。很快,每個人都發現了幾代人更喜歡分開居住的各種理由。父母和子女的角色發生了改變,而路不樂意自己不再是家裡的主人。

38、他會在自己的房間,或者衛生間,或者從廚房餐桌邊站起來時,突然像一顆樹一樣倒下。

39、今天的看護者的負擔實際上比上一個世紀以前增加了。謝莉成了全天候看門人兼司機兼日程經理兼醫藥和技術難題解決者,同時她還是廚師兼侍女兼女服務員,更不用說還是掙錢養家的人。

40、在大多數方面,這裡的服務同養老院提供的服務一樣。但是這裡的護理提供者明白,他們進的是別人的家——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權利關係。

41、“輔助生活”的目標就是任何人都不必覺得被機構化了。

42、她的哲學是提供一個地方,使得住戶保持與那些住在家裡的人有類似的自由和自主——包括有權利拒絕出於安全的考慮或者機構的方便而強加的約束。

43、研究發現,年齡大了以後,人們交往的人減少,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家人和老朋友。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

44、還有人指出,這種行為變化是被強加於老年人,並不真正反應他們內心真正的願望。他們縮小活動範圍,是因為身體和認知衰退的限制阻礙了他們追求曾經有過的目標,或者由於世界僅僅因為他們老了就阻止了他們的追求。他們不是反抗,而是接受——或者用更令人傷感的說法,他們妥協了。

45、卡斯滕森的研究發現……人們根本沒有變得不開心,而是隨著年歲增長,快樂程度提高。他們比年輕時更少焦慮、壓抑和憤怒。

46、生活是一種技能,老年的平靜和智慧是在時間歷程中實現的。

47、15年以後,她已經成為學者。那段經歷促使她構想了一個假設,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48、但隨著你的視野收縮,當你開始覺得未來是有限的、不確定的時候,你的關注點開始轉向此時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悅和最親近的人身上。

49、正如研究人員所說,當“生命的脆弱性凸顯出來”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目標和動機會徹底改變。至關重要的是觀念,而不是年齡。

50、威爾遜說,有位同事曾經告訴她:“我們自己想要自主權,而對於我們愛的人,我們要的是安全。”這一直是老弱者面對的主要問題和悖論。“我們希望給予我們關心的人的許多東西,是我們自己強烈拒絕的,因為它們影響我們的自我感受。”

51、我們的老年人過著一種受控制、受監督的機構化的生活。這是醫學為不可醫治的問題設計的解決辦法,一種能保證安全,但是沒有他們所關心的內容的生活。

52、每個地方都有根深蒂固的做事情的文化,“文化是共享習慣和期望的總和。”

53、文化具有極大的惰性,他說,“所以它是文化,它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它持久。文化會把創新扼殺在搖籃中。”

54、他認為,答案是: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對他來說,這是人類的一種內在需求。這個理由可大(家庭、國家、原則)可小(一項建築工程、照顧一個寵物)。

55、羅伊斯對個人主義觀念完全不與贊同。“我們一直都有私心,”他寫到,“但是自私的神聖權利從來沒有得到過更有力的辯護。”事實上,他辯白道,人類需要忠誠。忠誠不一定帶來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為了使生活能夠忍受,我們都需要獻身於超越我們自身的東西,否則,我們就只受慾望的引導,而慾望是轉瞬即逝、變幻莫測、無法滿足的。最終,它們帶來的只是折磨。“就本質而言,我是無數祖先的傾向之流的某種彙集地。從一刻到一刻……我是一個衝動的集合體。”羅伊斯評述道,“如果我們看不見內在的光明,就可以試一試外在的光明。”

56、唯一讓死亡並非毫無意義的途徑,就是把自己視為某種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區、社會。如果不這麼想,那麼死亡只能是一種恐懼;但是如果這麼想,就不是。羅伊斯認為,忠誠“通過顯示為之服務的外在事物,以及樂於提供服務的內在意願,解決了我們庸常的存在的悖論。在這種服務中,我們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豐富和表達。”

57、醫學的重心很狹窄。醫學專業人士專注於修復健康,而不是心靈的滋養。然而,我們認定主要應該由他們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度過生命的衰退期,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悖論。

58、使老年生活有意義是一種新的思路,所以,這比僅僅使老人安全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創見。

59、愛麗絲.霍布森如果能夠遇見其中一人——如果她能去新橋、“伊甸選擇”、彼得.山伯恩之地,或者任何一個類似的地方,她生命的最後幾年會多麼不一樣啊。想到這裡,我不禁神傷。在其中任何一個地方,雖然她依然會越來越衰弱,但她會有機會繼續做自己——用她的話說就是:“真正地活著。”

60、我參觀過的地方在外觀上就像動物園的動物一樣各不相同。它們沒有共同的特別造型或者組成部分。但是領導它們的人都致力於一個同樣的目標,他們都相信無需因為生活需要幫助就犧牲自己的自主性。

61、我們的生命天生互相依賴,受制於遠遠超出我們自身控制力的力量和情形。

62、德沃金“它允許我們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驅使,這樣,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權利框架允許的範圍內,成為他塑造的那個自己。”

63、這足以說明為什麼威脅到我們個性和記憶的身與心的背叛是對我們最可怕的折磨。成為一個人的戰鬥就是保持生命完整性的戰鬥——避免被消減、被消散、被征服,避免使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和將來想要成為的自己相斷裂。疾病和老年使得戰鬥已經足夠艱辛,我們求助的專業人士和機構不應該使之更加艱難。我們終於邁進這樣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他們的工作不是以安全的名義限制人們的選擇,而是以過有價值生活的名義擴大選擇的範圍。

64、為了效率,護理人員需要居民為餐廚人員做好準備,餐廚人員需要為活動組織人員做好準備,活動組織人員需要讓居民騰出房間,方便清潔人員,等等。這就是管理人員設計日常和分配責任的方式。托馬斯扭轉了這種模式。

65、無論是由於年齡還是健康不佳所致,隨著能力的衰退,要使老年人的生活變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認為醫學干預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預、修復和控制的衝動。

66、衛生保健費用的飆升已經成為多數老齡化國家長期支付能力的最大威脅,其中不可治癒的疾病佔了很大的部分。在美國,25%的醫療保險費用花在5%生命處於最後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錢用在了最後幾個月沒有任何明顯作用的治療上。

67、2008年。美國全國抗癌協會發表的研究表明,使用機械呼吸機、電除顫、胸外按壓,或者在臨死之前入住監護室的末期癌症患者,生命最後一週的質量比不接受這些干預措施的病人差很多。而且,在去世之後6周,他們的照料者患嚴重抑鬱的可能性大了三倍。

68、除了單純地延長生命之外,重病患者還有其他的優先考慮事項。調查發現,他們的主要關切包括避免痛苦、加強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繫、意識清醒、不成為他人的負擔,以及實現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覺。我們的技術性醫療體系完全不能滿足這些需求,而這種錯誤的代價遠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因此,問題不是我們如何能夠承擔這個系統的開支,而是怎樣建立一個系統,能夠在人們生命終結之時,幫助他們實現其最重要的願望。

69、幾天以後,他們甚至能夠出門去他們喜歡的一個餐館;他不餓,但是他們享受僅僅去那兒的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回憶。

70、善終服務試圖提供一種死亡方式的新範式。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接受其主張,但是那些接受的人在為我們這個時代展現一種死亡藝術。這麼做代表著一種抗爭——不僅僅是抗擊痛苦,同時也是抗擊醫學治療看似不可阻擋的勢頭。

71、結果,看姑息治療專家的病人更早停止化療,更早開始善終服務,在生命末期遭受的痛苦更少,並且壽命增加了1/4。也可以說,醫學決定顯著失敗了,其失敗程度已經到了不是幫病人面對死亡的主題,而是一味地給病人造成傷害。

72、他具有那種中西部人的特點,習慣在別人說完話後等一拍,確定別人真的說完了以後,自己才開始說話。

73、他們決定主要以他的感覺,而不是影像檢查所顯示的徵像作為決策依據。

74、對於生命脆弱性的突然覺知縮小了他的關注範圍,改變了他的願望。他更頻繁地看望他的孫子孫女們,額外安排了一次印度之行探望那裡的家人,擱置了新的冒險計劃。

75、他左右為難,是將就現有的一切儘量把生活過得最好,還是為了一個前景渺茫的機會犧牲現有的生活。

76、壓力都朝著一個方向,那就是採取更多措施,因為臨床醫生唯一害怕犯錯誤就是做得太少。大多數醫生不理解在另一個方向上也可以犯同樣可怕的錯誤——做得太多對一個生命具有同樣的毀滅性。

77、她立即表達清楚,她關心的對象是他和他的狀況,而不是他的病或者醫生的診斷。而且她讓我們明白,無論是不是被一群醫生圍著,她很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

78、說到底,人們並不僅僅把他們的生活看做全部時刻的平均數——畢竟,要是算上睡覺時間,基本就沒什麼了。對人類來說,生命之所以有意義乃是因為那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具有整體感,其弧度取決於那些有意義的時刻、那些發生了重要事情的時刻。逐刻評價人們的愉悅水平和痛苦水平忽視了人類存在的這一根本面相。表面看似幸福的生命可能是空虛的,而一個表面看似艱難的生活可能致力於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有超出自身的目標。不同於沉迷當下的體驗的自我,記憶的自我不僅試圖識別愉悅的高峰和痛苦的低谷,而且還有故事整體展開的方式

79、即便明知會加速死亡,我們也承認了允許病人採用麻醉劑和鎮靜劑的必要性。提倡者的全部追求就是要給予受罪的人獲得解除痛苦的醫藥使用方面的權利,只不過這一次醫藥同樣也是加快他們死亡的時機。我們迎頭遭遇到維持這樣一個明確且連貫的哲學性分野的困難:給與人們停止延長其生命的外在或者人工過程的權利,與給予他們停止延長其生命的自然的、內在過程的權利。

80、我們阻止健康人自殺,因為我們認為他們的精神痛苦往往是暫時性的。我們相信,在幫助之下,記憶的自我之後對於事情的看法會不同於體驗的自我——世界上只有少部分從自殺中被挽救回來的人會繼續試圖自殺;最終,絕大多數人都很高興活了下來。

81、當她的善終護理護士德博拉去了之後,她們開始討論她生活中最在意的事,以及擁有可能的最好的日子對她意味著什麼。然後她們一起努力實現他的願望。

82、技術化的社會已經忘記了學者所謂的“垂死角色”,以及生命接近終點時,它對於人們的重要意義。人們希望分享記憶、傳承智慧和紀念品、解決關係問題、確立遺產、與上帝講和、確定留下的人能好好活著。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張結束自己的故事。觀察者認為這個角色無論對於逝者,還是對於活著的人,都是生命最重要的內容。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出於愚鈍和忽視而剝奪人們的這個角色,就應該永遠感到羞愧。一而再地,我們的醫學領域中的人在人們生命的終點給他們造成深刻的傷害,並對造成的傷害毫無察覺。

83、置身旨在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活命、除此之外不知道該怎麼辦的醫院,他明白自己永遠說了不算。

84、有時候我們可以提供療愈,有時候只能提供慰藉,有時候甚至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但是,無論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我們的干預,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和犧牲,只有在滿足病人個人生活的更大目標時,才具有合理性。

85、當得知我得喝幾口恆河水後,我預先在網上查了恆河的細菌計數,並預先服用了適當的抗生素。(即便如此,由於沒考慮到寄生蟲的問題,我還是感染了賈第蟲。)

86、但是,我還是覺得,在這個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舉行這種儀式的地方,我們把他同比我們自身大得多的事物連接在了一起。

87、漂浮在這條水流洶湧的歷史長河中,我情不自禁地感到無數代人的手穿越時間相握在一起。通過把我們帶到這裡,我父親幫助我們理解,他是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故事的一部分,我們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