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戰國初期魏國是如何通過變法從夾縫生存到稱霸一方的

引言:

春秋末期,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與此同時齊國姜氏政權被田氏政權篡奪,戰國七雄由此形成,各方勢力都想要不斷壯大自身,免遭侵擾的同時想要兼併其他國家,此時的魏國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吳起主持變法,對魏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的“武卒制”、“盡地力”、“平糴法”以及制定《法經》等變法措施使得魏國的經濟、軍事、政治以及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躍而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本文將以魏國變法的背景、經過、結果三方面來分析魏國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強國之路的。

淺析戰國初期魏國是如何通過變法從夾縫生存到稱霸一方的

戰國時期格局圖

一、變法背景

魏國從晉國分離出來之後,東有齊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北有趙國,任何一方的勢力都要比當時的魏國強大的多,這讓夾在中間的魏國寢食難安,魏國地處中原腹地,是周邊鄰國眼中的“一塊肥肉”,強大的鄰國都想要吃了魏國這塊肥肉,魏國人多地少,不僅在軍事上弱勢,在經濟上因為田地過少百姓很多都食不果腹,更談不上交多少田賦給國家。

此時的魏國國君魏文侯深知魏國處在風口浪尖上急需要通過有效的變革之法來壯大自身的經濟和軍事,魏文侯需要有能之士幫助他變革,為此魏文侯選出了兩個人選李悝和吳起,那麼為什麼會選擇這兩個人,我們簡單瞭解下當時這兩個人被選的經過:

李悝當時是在魏國上地任職,因為上地地區秦國和魏國的交界處,所以經常有秦國士兵來侵襲,但是上地地區駐守的魏國軍隊很少不足以抵抗秦軍,為此李悝想到了“全民皆兵”的想法,可是要如何才能讓百姓們都有抵抗秦軍的戰鬥力呢,李悝想出了一個辦法“習射令”,下令所有百姓如果之間發生矛盾需要打官司,就以射靶定輸贏,射箭射的準的就能贏得官司,這一制度一下達,所有百姓都爭相學習射箭,日復一日,上地地區的百姓都擁有了很精準的箭術,在後來的幾次秦軍侵襲中,上地地區的百姓都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箭術,將來犯的秦軍射的是人仰馬翻,此後秦軍再不敢來侵襲上地地區,後此事傳到魏文侯耳中,魏文侯便下令讓李悝擔任相國,主持變法事宜。

淺析戰國初期魏國是如何通過變法從夾縫生存到稱霸一方的

吳起,是衛國人,後在魯國學習,幫助魯國擊敗趙國的進犯,但是魯國舊貴族擔心吳起會影響到他們的地位,於是便在國君面前詆譭吳起,吳起被猜忌,無奈只能離開魯國,聽聞魏文侯重用變革之人,於是吳起便經過李悝的推薦投奔了魏文侯,在和秦軍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被魏文侯賞識,遂魏文侯命吳起主持軍事變革事宜。

自此,李悝和吳起便開始了對魏國進行從經濟、軍事、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各項改革。

二、變法經過

1.李悝變法

淺析戰國初期魏國是如何通過變法從夾縫生存到稱霸一方的

(1)盡地力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食貨志》的記載“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居邑叄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此”

從漢書《食貨志》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李悝認為魏國本就人多地少,百姓精耕細作每畝地就能多一份收成,如果全國所有土地都精耕細作那麼就會多很多收成,就能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因此李悝提倡“盡地力之策”,一定要物盡其用,充分發揮每一寸土地的用處,開墾魏國無用的荒地,充分發掘土地潛力,允許荒地私有,以及所產之物買賣,這樣就能解決人多地少的問題。

(2)平糴法

在戰國時期無論是天災還是戰爭都會導致糧食減產,糧食一減產,百姓自己種的糧食不夠吃只能從商人手裡購買,但是商人賣出的價格大多是尋常百姓承受不了的,所以流民就會增加社會就會動盪,於是李悝便想出了“平糴法”即按照糧食豐收的程度,分為上中下三個豐收等級,按照當時正常市場價收購百姓手裡的糧食,在遇到糧食歉收時,按照歉收的程度,分為上中下三個歉收等級,然後按照豐收和歉收對應的等級,再以正常市場價賣給老百姓,這樣就避免了商人從中變相獲利。這一方法有點“宏觀調控”的意味,這在戰國時代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思想了,這一做法加之盡地力的政策很好的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問題,社會自然也變得安定,國家財政收入也穩步上升。

(3)制定《法經》

淺析戰國初期魏國是如何通過變法從夾縫生存到稱霸一方的

為了便於改革政策的實行,以及約束國家內部的一些動亂分子,李悝總結了各國的法律制度制定了《法經》這一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法律典籍,其包含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具律》六篇,對各類違法行為都做出了明確的懲罰規定,使得魏國的法律體系得以完善,對後世的法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4)廢除貴族世襲制度

由於舊貴族勢力一直阻礙著變革的實施,為此李悝提出“奪淫民(舊貴族)之祿以來四方之士”,下令廢除舊貴族的世襲俸祿制度,主張以能力來選拔官吏,將這些舊貴族世襲的俸祿用於賞賜真正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這一舉措使得下層寒士都有了一展宏圖的機會,標誌著奴隸制時代向封建時代開始過度。

2.吳起變法

(1)武卒制度

魏國的軍隊一直都是比鄰國要弱的多,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魏文侯任用吳起對軍隊進行改革。

吳起深刻的認識到動員兵制度的缺陷,由於都是臨時組建的缺乏戰鬥力和軍隊凝聚力,所以吳起採用了募兵制的制度來挑選士兵,一方面可以挑選身強體壯的人提高軍隊整體戰鬥力,另一方面募兵制的終生制使得士兵便於訓練的同時能加強和將領之間的聯繫,便於調動。

在募兵制的基礎上吳起推行了“武卒制”,說直白點就是挑選一批“精英士兵”,為此吳起制定了嚴格的要求來挑選武卒我們來看下《荀子議兵篇》的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嬴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淺析戰國初期魏國是如何通過變法從夾縫生存到稱霸一方的

以此我們可以得知,要求士兵穿戴滿身盔甲,攜帶必備武器,帶著三天的乾糧,半天之內行進百里路程方可達到標準,雖然當時的計量方式和現在不一樣,但是換算下來當時的百里也得有現在的八九十里,可以說這個要求已經很高了,身體素質不行的一些士兵肯定是無法通過考核的,不過通過測試的這些身體素質很高的士兵,會享受免除賦役以及置辦宅子的待遇,極大的激勵大批參軍的士兵。

經過“武卒制”挑選出來的士兵組成的軍隊,成為了當時戰國所向披靡的一支軍隊,任何國家聽到這隻軍隊都要心生寒意,這支軍隊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魏武卒”軍隊,當時靠這支部隊發動的七十二場戰役,有六十四場是勝利的,其他的都是不分勝負,最具代表性的戰役是“陰晉之戰”魏國以五萬兵力擊敗秦國五十萬兵力,使得秦國只能退守河西以西地區。

三、變法結果

一則

我們看下李悝的“盡地力”、“平糴法”、“廢除舊貴族世襲制度”以及制定《法經》這一系列措施,不僅僅使得魏國走上了強盛之路,更重要的是這幾個制度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

淺析戰國初期魏國是如何通過變法從夾縫生存到稱霸一方的

李悝

(1)盡地力之策,廢除了“井田制”,讓土地國有化漸漸走向私有化,標誌著封建社會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2)平糴法,為後世朝廷利用宏觀政策穩定經濟開啟了先河。

(3)廢除舊貴族世襲制度,標誌著奴隸制時代開始走向終結。

(4)《法經》作為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法學典籍,成為後世法學典籍的基礎和藍本。

二則

我們看下吳起的“武卒制”,吳起憑藉過人的軍事才能,提出的募兵制“精兵策略”即武卒制,使得魏國的軍事實力達到了頂峰,傲視其他六國,成功讓魏國走上了軍事霸主的地位,這一制度在後世尤其是唐朝末年以後一直被多個朝代所延用,雖然募兵制在後世朝廷因為各個朝代的特性出現了一些弊端,比如唐朝末期因為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的結合引發了安史之亂,但是募兵制在古代兵制中還是佔據了很重要得地位,對歷朝歷代的軍事制度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結語:魏國經過變革從一個弱小的國家變成戰國雄踞一方的霸主,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國家要想要從弱小走向強大就需要摒棄那些腐敗的舊制度,大膽創新變革,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國家的政策制度才能讓國家不斷的走向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漢書.食貨志》

《荀子議兵篇》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