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的你,什麼時候有精力關注下自己的靈魂?

30 歲的你,什麼時候有精力關注下自己的靈魂?

什麼事情耗費了你最多的精力

今天來想一個問題:「生活中什麼事情耗費了你最多的精力?」

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陪孩子、工作、遠程陪聊?對家庭付出了全部的精力,還要擔心自己的付出是不是成了別人眼中的理所應當?

竟然沒有時間來為自己做些什麼,這種感覺實在是糟透了。


時間完全不夠用

可是,生活中有那麼多要關注的對象——孩子、丈夫、長輩、工作、朋友、人情往來——這些都需要,並且值得花時間去照顧。每個部分單獨來看似乎都是可以完成的,但結合起來,各方面都要做到位的話,時間完全不夠用

這時候,如果有人對你說:「還有一件事...」我們可能會抓狂,但也會硬著頭皮去處理一下。

想象一下:

你的孩子下週就滿一週歲了,這意味著她需要一條小裙子、一雙可愛的鞋子,還得買個小蛋糕,預定時間地點,邀請親友來參加,說不定還要理個帥氣的髮型以備拍照留念;

另外工作上有一個要到期的項目,產品、設計、測試每天都盯著排期給你施加壓力;

朋友給你打電話,說很久沒有聯繫過了,想跟你好好敘敘舊,順便告訴你自己要結婚了;

另一半告訴你,他的父母這週末要過來看看孩子,希望家裡別太亂。


所有這些事情加起來,可能會讓你成為一個不堪重負的媽媽,你想說:讓我靜靜。你想像一條魚躍出水面一樣,去廣闊的天底下透透氣。

再翻翻別人歲月靜好的朋友圈,你甚至想仰天長嘯,捶胸頓足:我每天過的這都是什麼日子?


對自己仁慈一些

生活對你的要求太多了,要完成所有的任務清單是一個挑戰。但就算你不能完成,你也不是一個失敗者。你的精力有限,一天的時間有限,你沒有足夠的精力或者時間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更不幸的是,生活不會一直順風順水,按照你的心意去發展,意外一旦出現,它們會在你已經不堪重負的心靈上壓上最後一根稻草。

另一半提出分居、親密的朋友去了另一個城市、親人高速道路上追尾、甚至自己突然失業...

你需要對自己仁慈一些,把所有事情都默默忍受下來,會給你的身體和靈魂帶來極大的傷害。


改變自己的想法

你有沒有注意到,當家裡是你弄亂的時候,混亂的狀態你是可以容忍的;但當混亂的狀況是你的孩子或者是另一半造成的時候,這件事會激怒你——尤其是當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發生時。

或者,當其他家人給你十一個月的孩子餵了他不應該吃的東西時,你會暴怒,但當你覺得一種食物很美味,希望孩子能夠分享時,你會安慰自己:沒關係,他就快一歲了?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你對同一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

為什麼家人要把房子弄亂?如果你的理解是「我的付出一點也不被珍惜,他們覺得反正不必承擔後果,無論家裡多亂都應當由我來收拾,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想法可能根本就不是真的,但你相信了它是真的——然後扔在地板上的每一雙鞋都意味著家人對你的辜負。

這種想法消耗了你的積極能量,讓你感到疲憊、身心俱損。

你可以這樣想:家裡有點亂,這也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一個乾淨整潔的屋子對我來說重要嗎?家人也覺得同樣重要嗎?

可以和家人好好商量下這件事,讓他們明白你的感受。但是在和家人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要把問題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層面,比如:你們總是這麼懶惰。


撫慰自己的靈魂

除了改變自己的想法,理清一些事情的必要性,你還可以做一些事來撫慰自己的靈魂。

比如,改變飲食習慣,和樂觀的朋友交往,保持對新東西的嘗試、學習。簡單說,就是重視自己的需要——而不只是別人的需要。

想讓自己感覺良好,要從「關注自己很重要」這句話開始,重視整個自我,不是輕視,這才是讓自己感覺良好的關鍵。

你必須意識到,你有權利可以感覺良好,你需要提要求,而不能等著其他人允許你怎樣做。

當家人去體育館、去散步、去騎自行車,或者是和朋友一起出去聚會時,你可能會有些鬱悶,但是家人並沒有做錯任何事,他們只是去做一些很正常的事情。

你為什麼鬱悶?因為你沒有時間去做類似的事情。你要有要求,這些事情也是你的權利。

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你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起 100% 的責任,不能找任何藉口,指責別人是沒有意義的,你得下定決心去尋求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成為自己的靈魂守護者。

守護好自己的靈魂,能讓你為真正所愛的人留出空間,為真正所愛的事情留出時間,能讓你帶著樂觀前行,能讓你精力充沛,感覺自己是幸福地活著的。


做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吃一大袋薯片或一大桶冰淇淋、刷了很久的電視和手機、去商場裡揮霍,這些並不是你真正的需求,短暫的麻木之後,你只會感覺更加糟糕。

照顧好你的身體是保持正能量的基礎。睡眠充足、有休息放鬆的時間、飲食健康、堅持鍛鍊,這些事情才能讓你真正地感覺良好。

維護你的人際關係需求,對你保持正能量也很重要。感覺被愛和被欣賞會讓你充滿力量。和家人朋友享受美好時光、看電影、和寵物一起玩耍、在郊外和你愛的人一起悠閒地享受美食……

提升自我能力,是讓你重獲活力、得到滿足、找到目標的最快方式。表達自己的創造力、參加藝術課、新奇的體驗、找到一份喜歡的工作、學習其他文化,都能帶給你更多心靈的慰藉。


關注“職場爸媽育兒手冊”或同名微 信公號,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