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千年古村的“戲劇活化石”—臨武儺戲

臨武儺戲是在古代儺祭舞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戲劇形式,被稱為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儺祭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表演的主要特徵是角色頭戴柳木製做的假面具,扮作鬼神歌舞,表現鬼神的身世事蹟。其表演內容涉及民間信仰、音樂、舞蹈、工藝美術等範疇。而臨武儺戲與其他地區的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源自千年古村的“戲劇活化石”—臨武儺戲

源自千年古村的“戲劇活化石”—臨武儺戲

臨武儺戲的歷史韻味

儺,是遠古時期先民們無法解釋自然、社會和思維科學而產生的原始宗教信仰。儺戲是在儺祭舞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戲劇形式,被專家稱為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儺祭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儺戲表演的主要特徵是角色頭戴柳木製做的假面具 , 扮做鬼神歌舞。其表演內容涉及民間信仰、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美術等範疇。臨武儺戲主要分佈在大沖鄉油灣村一帶,又名“舞嶽儺神”,俗稱“神獅子”。

據年近八旬的油灣儺戲第四代傳人王本佑介紹:形成於明朝成化年間的臨武儺戲,以心口相授的方式流傳下來,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文革”期間一度停止演出。20世紀80年代又恢復活動。油灣儺戲保存了原始古樸的表演風格。表演分“許願”和“還願”兩部分,戲中的人物有三娘、關公、二郎神、猴王等,主要戲目有《三娘尋夫》、《過三關》、《盤問土地》等。經多年演變,儺戲演出有30多道程序,每道程序又分若干環節,戲情瀰漫著祭祀、求神、驅邪、祈福活動等,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災害不生、五穀豐登、世道安寧。

儺戲表演還有許多講究,一般是秋後許願,入冬面具上彩、開光、撥兵,正月初一到十五還願。其餘時間道具封存供俸,不能隨意啟封。因此,油灣村還專門成立了儺戲活動主持班子,設有主盟、幹緣、會首、香首、結緣、操持等。每年進行儺戲表演前,都要主持班子商討後,備足三牲,行出祭大禮。

源自千年古村的“戲劇活化石”—臨武儺戲

深挖儺戲價值促傳承

目前,臨武儺戲傳人年齡均在60歲以上,原汁原味的傳統本土文化傳承面臨斷層。針對這一現狀,臨武縣已對儺戲著手挖掘、整理和搶救,並順利通過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評審。

近年來,在國家各項文化政策的影響之下,臨武儺戲先後被縣、市、省各級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臨武儺戲,沿襲古老儺戲特徵,保存了原始戲劇的特質和記憶,保留著表演藝術由祭祀、歌舞、說唱向戲曲演變過渡的特徵,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據瞭解,2006年,臨武啟動儺戲保護工程,在調查整理資料、挖掘儺戲價值、制訂保護計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5月,臨武儺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項目。臨武縣委書記李浩表示,此次活動的舉辦,旨在科學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臨武儺戲、祁劇、小調等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把當地戲曲打造成臨武的一張靚麗名片,讓戲曲融入當代生活,更好發揮戲曲藝術的獨特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