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為什麼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結局?

沈萬三為什麼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結局?

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

  沈萬三,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一提到他,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一個明朝的暴發戶。時至今日,關於沈萬三的傳奇故事,版本極多,但大致都離不開一個主題:出巨資幫束元璋修築南京城、犒勞軍隊、家產被沒收,本人遭流放。

  

沈萬三為什麼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結局?

然而,各種關於沈萬三眼花繚亂的“事蹟”,無論是出現在正史、野史還是筆記小說當中,事實上都只是訛傳,而非歷史的真相。那麼,真實的沈萬三究竟是何許人?著名學者諶旭彬先生將為我們揭開這一謎團。生是元朝人,死是無朝鬼

  潘金蓮在《金瓶梅》裡說過不止一次:“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可見沈萬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閩皖等地,至今也還有將鉅富們喻為“沈萬三”的習俗。

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

  沈萬三,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一提到他,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一個明朝的暴發戶。時至今日,關於沈萬三的傳奇故事,版本極多,但大致都離不開一個主題:出巨資幫束元璋修築南京城、犒勞軍隊、家產被沒收,本人遭流放。

  然而,各種關於沈萬三眼花繚亂的“事蹟”,無論是出現在正史、野史還是筆記小說當中,事實上都只是訛傳,而非歷史的真相。那麼,真實的沈萬三究竟是何許人?著名學者諶旭彬先生將為我們揭開這一謎團。生是元朝人,死是無朝鬼

  潘金蓮在《金瓶梅》裡說過不止一次:“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可見沈萬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閩皖等地,至今也還有將鉅富們喻為“沈萬三”的習俗。

明軍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才正式對雲南用兵,次年平定該地,雲南正式納入朱元璋的版圖。即便沈萬三此時還活著,而且就在明軍平定雲南的同年就被充軍流放到那裡,其年齡至少也已經在100歲上下,這可能嗎?流放百歲老人,在中國歷史上等同於奇談怪論,要知道,這是一個以孝為基礎,以忠為目的的社會,尊老是它最基本的意識形態。

  沈榮的墓誌銘裡還提到:“初,榮父(即沈榮)之先君子(即沈萬三)遊於故侍講袁文清之門……”沈榮洪武九年的時候去世,墓誌銘在提到沈萬三時,使用了“先君子”這個稱呼,這足以證明沈萬三在洪武九年時早已去世。

  墓誌銘裡還提到,沈榮在主持家族事務期間,曾建積善堂用來“承夫先志”,也就是繼承先人的遺志,同時以資紀念。“先志”,無疑也意味著沈萬三已經去世。沈家積善堂建於元代末年,這就等於說,沈萬三在沈榮建造積善堂之前,也就是元末的時候早已去世。

  如此,結論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鑑於沈萬三的一個兒子沈榮生於1306年,可以推斷沈萬三大致出生於1286年前後。依據莫旦的記載,和沈榮的墓誌銘,可以推斷沈萬三死於元朝滅亡之前。總體上,沈萬三大略活了六七十歲。

  也就是說,沈萬三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傳說中被朱元璋流放雲南的沈萬三,沒做過一天朱元璋的子民,甚至沒見過朱元璋,不知朱元璋為何方神聖,也極有可能。

  沈家敗落的真實經過

  在元朝末年就已經去世的沈萬三,自然不可能遭到朱元璋的打擊和流放。但富甲一方的沈家倒確實是在朱元璋時代遭到皇權的打擊而沒落的。

  噩運真正降臨到沈萬三的後裔頭上,與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謀反案關係密切。

  在這以前,沈家也觸了一些黴頭,洪武十九年,沈萬三的兩個孫子——沈至和沈莊,曾經一度下獄,但不久就被放了出來,虛驚一場。

  同年,沈萬三的女婿陸仲和卻倒了大黴,牽連胡惟庸案,被扣上“胡黨”的罪名滿門抄斬。在朱元璋親手編寫的《大誥三編》裡,陸仲和的“罪行”是有明確記載的。裡面說:這位做了18年糧長,“富甲吳中”的大富翁,除了被查出報告水災、荒年、熟年等弄虛作假之外,還查出他出錢收買原告和府吏,讓他們停止告發自己為“胡黨”。結果難逃聖主的“明察”,東窗事發,全家被殺得於乾淨淨,只有年幼的孫兒倖免於難。

大略而言,藍玉謀反案啟動之前,作為江南數一數二的富屍,沈家還沒有受到來自皇權的實質性的沉重打擊,但也顯出了岌岌可危的跡象。

  洪武二十一年,朝廷下令,讓蘇州地方政府舉薦本地的人才,到京師去做官。被舉薦的人當中,就有沈萬三的一個侄子,還有沈萬三的親家莫禮——莫旦的祖父。在推辭朝廷俸祿的時候,沈萬三的侄子對朱元璋說:“臣一家子屢次蒙受皇恩的寬宥,能夠保全妻兒、田廬,已遠遠超出了期望值,如今又身居尊官,榮耀父祖,怎敢再領受朝廷俸祿!”

  從這番戰戰兢兢的話裡,可以窺見沈家人朝不保夕的焦慮、無助的心態。

  儘管焦慮與不安,但這段時間,沈家的富貴卻仍然未減。

  洪武二十三年,在朝中任職的莫禮回鄉探親,作為親家,曾到周莊的沈家拜訪,受到了隆重的款待。莫旦後來這樣記錄這次招待的盛況:“其家屏去金銀器皿,以刻絲作鋪筵,設紫定器十二卓,每卓設羊脂玉二枚,長尺餘,闊寸許,中有溝道,所以置箸,否則箸汙刻絲作故也。行酒用白瑪瑙盤……”沈家當日的豪富可見一斑。

  這些也都可以作為推翻《明史》的記載的證據: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但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沈家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鉅富地位。顯然,所謂的馬皇后勸諫朱元璋,流放沈萬三的記載純屬虛構。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一手策劃的藍玉謀反案啟動,江南鉅富沈家徹底沒落的日子,終於到了。

  藍玉案的動機,與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的早死有很大關係。皇孫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了合法的帝位繼承人後,朱元璋擔心孫子太年輕,既沒有威望,又欠缺經驗,恐不足以駕馭天下,萬一有“豪傑”趁勢而起,偌大的帝國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於是藍玉案應運而生:老皇帝決定繼胡惟庸案之後,重開殺戒,將一切可能妨害朱家王朝的潛在勢力通通剷除。

  沈家也不幸被羅織進了“藍黨”。為其“牽線搭橋”的,是一個叫做王行的教館先生。這個王行,前文曾提到過,就是為沈萬三的兒子沈榮和孫子沈森撰寫墓誌銘的那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