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7歲寫作,9歲出書,18歲被清華大學降分錄取,大學畢業擔任《新週刊》副主編,最近兩三年成為《圓桌派》的話題女嘉賓的蔣方舟,履歷羨煞旁人,但不安的感覺如影隨形。如今的她邁進了30歲的門檻,作為“標準的大齡單身女青年”,她一直認為愛情總能得到回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懷著深深的不安,她一度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是不值得被愛的。

不安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情緒體驗,只是每個人的感到不安的東西不同罷了。

  • 父母擔心孩子會生病
  • 談戀愛的男女擔心對方會出軌
  • 與客戶達成口頭協議,害怕客戶臨時反悔
  • 想跳槽,但是害怕失去現有的資源

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的不安情緒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安是我們在面對未來時,才會產生的消極預測。所以治癒不安情緒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心專注於“當下”,減少對未來的消極預測,從而擁有不竭的生活動力。

久世浩司先生是日本寶潔公司的高級化妝品營銷主管,負責SK—Ⅱ等品牌的廣告開發、管理等工作,他也曾被不安的情緒深深束縛。他一方面擔心項目進展不順利,另一方面害怕銷售額下跌自己被炒,然後失去現有的生活。後來,他遇見了“復原力”,經過“復原力訓練”後,他能化不安為動力,專注地做好當下的事情。之後他在日本開辦了積極心理學學校,創建了復原力諮詢股份公司,走出了一條全新的人生道路。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久世浩司《復原力》

“復原力”真有這麼神奇嗎?秘密就在久世浩司所著的《復原力》一書中。《復原力》讓我們認識不安、理解不安,然後將不安化為前進的動力,以此重拾信心,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幸福感。全書分為四個部分:

  1. 理解不安情緒的產生、影響和克服辦法
  2. 避免被不安支配的情緒管理術
  3. 化不安為“幹勁”的方法
  4. 化不安為“轉機”的方法

接下來,就讓我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如何運用復原力,從充滿消極預測的不安模式,進入動力十足的幹勁模式,再到專注“當下”的埋頭模式,讓不安成為成功的助推器吧!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什麼是復原力?

“喪”已經從一個人的狀態,演變成為了一種“喪文化”,隨便在網上搜出來幾句話,都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人們對未來的不安,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安的三種方式。

失敗的不安:預感未來不會順利,從而做出否定性預測。

  • 不敢談戀愛,怕遇到渣男渣女,怕養育孩子,怕買不起房子。

未知的不安:感到前路迷茫,前景難測。

  • 不敢面對挑戰,總覺得自己的努力可能不會有結果。

喪失的不安:擔心失去自己重視的東西,比如時間、金錢、職位、愛情等等。

  • 不敢早睡,總是覺得時間不夠,日子總是白駒過隙卻又一事無成。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不安情緒會將我們的思想侷限在特定事物上,打擊我們的自信心,造成做事猶豫不決,遲遲不能付諸行動的“停滯行為”,或造成害怕做決定,該行動時不行動的“迴避行為”。長時間積累的不安情緒還會導致心理疾病和衰老加快。

這時就需要用到復原力了,復原力是在我們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時,自我適應的精神力,它是增強“抗壓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基礎,也是我們培養堅強意志和自信的必備技能。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走出不安模式——讓情緒復原

為了恢復平靜,我們必須先處理一下腦子裡的負面想法。蔣方舟說自己從小到大一有負面情緒,她就把它屠殺掉。但在心理學家看來,採用鎮壓的方法處理負面情緒會適得其反,產生“白熊效應”——越是壓抑自己的某種想法,那種想法的反彈力就越大,嚴重時會危害健康。所以,我們不能和不安情緒對著幹,得像對待哭鬧的小嬰兒一樣,溫柔地安撫它。

在《復原力》中,久世浩司向我們介紹了安撫不安情緒的方法——三分鐘正念呼吸法。這個方法簡單易操作,只要找到一個可以靜坐的地方就可以了。

  1. 坐好後,先把呼吸放慢。呼吸是一個人情緒的顯示器,情緒越激烈,呼吸越急促,用三分鐘的緩慢呼吸讓情緒平靜下來。
  2. 然後將意識集中到觀察呼吸氣流上來,這樣做是為了把“在別處”的思想拉回來,鎖定在“當下”的呼吸上。
  3. 接下來就是用腹式呼吸法呼吸。從生物學上來說,不安造成的緊張情緒會讓我們感到壓力,這時,交感神經系統會控制身體,產生應激反應,從而指揮你戰鬥或者逃跑。長時間的感到不安,交感神經系統長期緊繃,精神變得脆弱不堪,身體健康也要受影響。而腹式呼吸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發揮它的平衡作用,改善內臟的血液循環,讓身體的器官和精神得到休息。而且吸入的氧氣還能安撫自律神經,讓自己平靜下來。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走進幹勁模式——讓動力復原

其實不安情緒也不全是缺點,在我們撫平不安情緒後,正確利用不安情緒的積極作用,可以讓我們走向“專注當下”的道路更順暢。

  • 不安的“警報功能”:可以讓我們察覺到那些被忽視的問題或風險

有時候,我們會擔心自己做的方案不能打動客戶,這時抓住不安給出的警報信號,細想一下方案缺陷,加以完善,就能增加成功的幾率。

  • 不安的“激勵功能”:促成積極的行動

每年十月,法國巴黎都會舉辦盛大的巧克力盛典,日本烘焙大師小山進總是害怕作品無法傳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評委無法理解作品的概念。這些不安的想法讓他更加認真地修改作品,最終,他成為了巴黎巧克力盛典上第一個獲得最佳巧克力獎的外國人。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 不安的“推動功能”:遇到困難,不安會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

當年,馬雲害怕阿里、淘寶缺乏想象力,淪落為一家傳統企業。所以,在馬雲的帶領下,阿里和淘寶成為了開創行業先河的龍頭企業,淘寶是國內第一家電商平臺,支付寶是第一款線上支付軟件和金融理財軟件。阿里旗下的天貓商城入駐了75%的世界百強品牌,63個國家和地區的3700個產品種類,14500個全球品牌進入到了天貓國際。這正是把不安化為“推力”的最好的例子。

從“警報功能”中我們意識到了被忽視的問題,“激勵功能”讓我們產生了要行動起來的想法,“推動功能”支持我們把想法變為實際行動,接下來“心無旁騖”的埋頭模式會讓我們的內心感到滿足和幸福,這是金錢和獎勵無法給與我們的體驗。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沉迷埋頭模式——讓心靈充實

埋頭模式是指人的精神高度集中,專注地做事,完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心理學家米哈伊·齊克森米哈伊博士將這種沉浸其中的狀態稱為“心流”。

處在心流中的人,心無雜念,做完後心中倍感充實,能夠體會到滿足感和幸福感。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形容的就是這種感覺。

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做事時進入心流,激發的是“內髮式動機”,而不是金錢、誇獎等外發式動機。為了再次體驗心流,必須接受更難的挑戰,從而促進了自我進步。心流還能夠高效利用那些會被消極情緒浪費的心理能量,即使身體感到累了,心裡也會因滿足而感到暢快。

進入心流的條件非常簡單,只有三個。

  • 設置明確的目標

蔣方舟說,“我觀察身邊人,一大半的痛苦都是因為沒有做好預期管理,某種意義上,痛苦的本質是源於對無法預見的現實寄予過高的期望。”

跑步運動員的目標是終點線,拳擊選手的目標是打倒對方,廚師的目標是做出好吃的飯,銷售經理的目標是完成銷售任務……

單一而且明確的目標能夠讓將無法預見的現實“可視化”,我們一鼓作氣朝著目標前進,成功了有滿足感,不成功也不會因為理想與現實落差太大而痛苦。不僅不會為其他事情分心,還能提高效率。

給不安情緒一記“化骨綿掌”:用復原力打造生活動力加油站

  • 挑戰與能力平衡

久世浩司認為“過於輕鬆的工作會使人進入心理上的‘無聊區’,而難度過高的工作則會使人進入‘不安區’。”想要進入心流,就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後設定稍微超出自身舒適區的“延伸目標”,就像舉重運動員每一次上場,都要在上次舉起的重量上不斷加碼一樣。不要把心思花在與別人競爭上,我們要做的是讓將來的我不斷超越現在的我。

  • 根據反饋修正行動方式

之前做培訓班老師時,每次學生考完試,我會帶他們分析捲紙,找出知識薄弱的地方。同樣的90分,有的學生默寫不行,有的學生作文不行,找到癥結之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能有的放矢,改變學習策略,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離開學校的我們,得到反饋的渠道更多,形式更多樣。拿銷售來說,領導對銷售方案的評價、客戶的滿意度調查、顧客的年齡層畫像等等,都有助於我們有針對性的修正行動,得到最好的結果。

越是感到不安,越要行動起來,掌握久世浩司在《復原力》中介紹的“復原力訓練”方法,讓我們把隨時出現的不安情緒從敵人,變成動力加油站,專注的做好眼前事,得到心靈滿足,從而觸底反彈,超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