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看了《銀河補習班》後,兩個問題讓我陷入沉思之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學生為什麼而學習?

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周總理在12歲那年在東關模範學校讀書時,魏校長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有回答為吃飯,掙錢,當官等等都有,唯有周總理鏗鏘有力的答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博得大家的一片喝彩,後來,周總理來踐履了他的目標和誓言,成為國人效仿的標榜。

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在《銀河補習班》裡,馬皓文問兒子馬飛:“為什麼而讀書時”,馬飛習慣重複了媽媽給出的答案:考上清華、北大……馬皓文就講:考上清華,北大隻是個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

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把夢想比作靶心,射箭當作人生,找準靶心,每天拉弓射箭才有意義?否則連靶心都沒找準,天天盲目射箭又有什麼用處,深深的觸痛了現實中的你和我。

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現實生活當中的你和我,又何嘗不似馬飛那樣渾渾噩噩的走了過來,老師,家長們並沒有很坦然的告訴我們讀書,學習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而讀書?老師和家長只是希望我們努力讀書,成績好,考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正似周總理的同學回答那樣,說明中國教育依然有許多問題存在。

教育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上至孔子時代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循循善誘的觀點。在電影裡也提倡,一對一的輔導,個性教學,古代,現代,將來在中國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就算是歐美髮達國家也是做不到的。

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雖然印度電影《地球上的小星星》中的八歲伊桑,在美術老師一對一的輔導下,重新激活了他的畫畫天賦,這也只是電影裡才有,印度更不可能實現。但是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裡,講的是一個得了種叫圖雷特綜合症似狗汪汪叫一樣的女老師奈娜,用寓教於樂的教學方法,讓全校墊底的9F班19位學生逆風翻盤的故事,奈娜老師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啟迪,引導學生對知識,讀書產生興趣,讓他們感受到讀書是一件快樂事,而不是戴上腳僚手拷的苦差役。

馬皓文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導兒子馬飛,從討厭學習,逃課到熱愛學習,最後拼命學習成為中國宇航員的礪志過程。

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而老師在高考為目標的指揮棒下,只注重知識的掌握和堆積,嚴重缺乏實用,脫離現實,教育之弊端顯露無疑,十幾年寒窗苦讀,人生第一大考之後,迫不及待的撕碎課本,紙片,試卷,飄零整棟大樓,而不是對知識的眷戀和對未來專業知識的精進渴求,無不說明教育的無奈和悲哀。

印度教育當中的奈娜老師,剛接手9F班時,學生是全校最不聽話,逃課,賭博,喝酒,抽菸,聽天由命,經常惡作劇的學生,初來乍到的奈娜老師嚐到了粉筆裡裝的炸藥,故意不搞結實的椅子,讓奈娜老師出盡洋相,但是奈娜老師用獨特的教學方式,生動有趣的教育吸引下,硬是把懸崖邊的學生,一個個拉了回來,由厭惡學習,到熱愛學習,再到努力學習,期末考試居然有學生得到了級長勳章。

而以閻主任為代表的中國老師教育出來的學生,像他兒子一樣,從小拔尖,高考全省第一名考上好大學,因一次考試得58分,居然不願意與兒子溝通,拒之門外,兒子在想不通的情況下選擇輕生,瘋瘋顛顛成為一名精神病,無不是對現代教育的諷刺。

從《銀河補習班》裡,看中國與印度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在《銀河補習班》裡,馬皓文始終堅信:興趣才是打開夢想的鑰匙,對學習感興趣的人,讀書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教育要做的就是啟迪,引導學生對讀書,學習產生興趣,拿到實現夢想的鑰匙,其他才是次之,包括高考。

記得我讀書時,有一同學,對做物理實驗很感興趣,自己經常放學後弄些電阻,電容,變壓器之類的玩,變壓器的線圈拆了又裝,裝了又拆,羨慕得我們要死,因為他爸是本校老師啊,而我們有那個興趣,沒那個可提供興趣生存下去的條件。他的物理成績很牛,但是英語卻差得無藥可治,為了考上全省重點班,學校要求英語老師單獨輔助他,後來才有起色。

愛因斯坦曾講: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只要解決了學生興趣的問題,又何愁培養不出頂尖的人才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