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今年夏天的新劇《小歡喜》奈何我看到一半沒敢看了(但最終還是看完了)我感覺裡面的那個人完全跟我自己很相像特別是講到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時。

其中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其實這段看的太虐人了...

喬英子聰明乖巧,品學兼優,表面看上去一切都很好,可平靜的表象下,卻暗藏著洶湧波濤。而英子的夢想是報考南京大學,但宋倩堅決不同意,一門心思讓女兒只能衝刺北大清華。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宋倩的咄咄逼人,和英子最後崩潰爆發的“狠話”,是多少家庭的真實寫照,雙方在無休止的爭論下兩敗俱傷。為這件事和母親大吵幾次後,英子崩潰了,甚至不惜以死相逼。她站在河邊歇斯底里吼出的那句話,足以讓所有為人父母的都膽戰心驚: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宋倩是一個控制慾特別強的母親。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管控,逼著英子吃藥膳,早晨空腹吃生海參。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她甚至還在英子客廳和房間中間裝了一扇大玻璃窗,方便她隨時查看孩子。家裡來客人了就拉下百葉窗隔絕打擾。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學習上,她更是看管囚犯一樣,牢牢控制著她的行為,禁止英子的一切課外活動,無視英子說了無數次的夢想。

在誓師大會的時候逼迫英子把心願改成“考700分,上清華北大”。

那一場母女倆在一起痛哭的場景,戳中了無數人的心。

當女兒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她打了女兒一個嘴巴,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也被徹底擊潰。

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啊!

這樣一句話,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心裡的那份沉重和壓抑。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如何評價宋倩這樣的母親?

她很愛女兒,並且盡職盡責,而且她也有很多無可奈何的地方,這點毋庸置疑。

可問題是,當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希望都捆綁到女兒一個人身上,這份愛就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給孩子的愛多一分,對孩子的控制也多了一分。“我把一切都給了孩子,怎麼能不按照我說得來?”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就是無數個普通母親的樣子,她犧牲了太多,才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女兒,沒有誰是壞人。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想讓女兒考清華北大,沒錯。制止女兒逃學,沒錯。逼女兒吃補品,也沒錯。在成年人的邏輯裡,只要是為了考高分兒,都沒錯。

但孩子們眼中的快樂,心中的理想,難道就可以直接被忽略掉了嗎?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喬英子的目標是南京大學,因為南大的天文專業最牛,而她的原型,正是2007年的一名上海考生,名叫胡一鳴。他在填志願的時候,沒有選擇父母期望的大學,而是選擇了南大天文系。016年,美國宣佈發現引力波,而胡一鳴就是科研團隊的一員。如今,胡一鳴是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副教授,現實中的“喬英子”,實現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如果胡一鳴的父母堅持讓他報其他學校,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但絕對不是他想要的。

宋倩的身上,其實帶著很多中國母親的影子,讓人又愛又恨:“你看,媽媽現在變成這樣,還不都是因為你!?”“我這都是為你好,爸媽能夠害你?”這樣的愛,太讓人窒息,太讓人喘不過氣了。

當付出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當愛變成了一面“為你好”的旗幟,父母的行為和語言,會在孩子的心裡劃下一道道傷痕。被控制的人生,哪怕看上去再完美,也是千瘡百孔,華麗之下,蝨蟲遍地。

剝奪孩子的快樂和自由,也許能收穫短暫的成效,然而很多父母都忽視了一點:人生是場馬拉松,只有輕裝上陣的人,才能跑得最遠。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穩穩地飛翔。

平常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似乎都有過忍不住跟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因為孩子不聽話,因為孩子做錯事,因為恨鐵不成鋼等等等等,我們口口聲聲說是愛,都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毫不留情的去批評,去責罵。

可實際上,捫心自問一下,當我們對著孩子面目猙獰的時候,究竟是愛?還是我們自身情緒管理出了問題呢?

請記住,罵不是愛,罵不能解決問題。你對孩子發脾氣,他就會改正問題嗎?並不會。

發脾氣只會損傷親子關係,只會讓孩子幼嫩的心靈上留下傷痕,我們都會希望孩子是一個快樂健康的人,那麼,我們不快樂,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孩子又怎會幸福?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正確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首先,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很多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這種情況無可厚非,但在與孩子有所接觸的時間裡,應該多與孩子聊天、交心,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正確引導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應當如何解決,如何排解壓力,讓自己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

其次,父母不可以考試成績來定奪孩子的好壞。好孩子與壞孩子之間只差父母的一個肯定,有些父母在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就氣急敗壞辱罵孩子,並更加嚴格要求孩子,剝奪他的自由成長時間,取而代之各種補課、家教,在多重的學習生活壓力下對孩子的心理與生理成長都是特別不利的。

最後,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教育孩子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尊重他人,遇事不煩躁,樂觀積極向上。讓孩子在素質文明高度自覺的環境裡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也是對他未來生活態度、人生目的的最佳導向。

看完《小歡喜》後我很感慨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管好自己的嘴巴,將美好的留給孩子,將不好的自己帶走。

對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的一切,他們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不論好壞。無心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有一顆改進自己的心,意識到粗暴的語言對孩子是有傷害的,盡全力減少傷害的發生,就是進步。願我們都成為更好的父母,一起共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