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複習一個月分數還不及"學神"考前突擊一天?你的方法用對沒?

要說班裡最招人恨的,大概非班上的"學神"莫屬了。

在乎考試、願意為考試花時間的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學霸,工夫用在了平時,考試前也不用臨時惡補,就能考的不錯;第二種是"學神",考試前一兩天翻翻書、做做題,也能考的不錯;而有的"學弱",認認真真地把書從頭到尾看完,花的時間也不算少,但成績就是不夠優秀,心裡無論如何也不能平衡——為什麼別人花的時間比我少,卻能考的比我好?是腦子"開過光"了嗎?

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學神"們真的就是比普通人腦子多長了幾道褶嗎?苦苦讀書,卻依然成績不那麼好的學生,難道真的是因為智商不及"學神"們嗎?

突擊就能拿高分的"學神",到底比別人高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不同人智商上限的分佈是滿足正太分佈函數的,智力水平中等的部分,幾乎要佔據了全部人口70%。也就是說,在智力的極限上,即使稍有差距,也絕對談不上誰要比誰差太多。而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通過的大部分考試,在智力上的需求還完全達不到我們的智力上限。因此,通過短時間複習取得好成績,絕對不是高智商人士的特權。

研究表明,人們在推理、解決自己擅長的專業問題時,往往有以下特點:

辛苦複習一個月分數還不及

【擅長解決問題人士的特點】

1. 在解決問題時,洞察、遷移的能力更強:

更善於識別出信息的關聯性比如在覆盤一盤有意義的棋局時,高手更容易看出各枚棋子排布的關聯性,能記住更多棋子位置,而不擅長的人則看不懂箇中門路,只能記住少量棋子位置;

更傾向於先深入理解題目的意義,再解題,而不擅長的人則只能挨個套用可能的公式,直到試出答案,更像是在碰運氣。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同樣是面對一道積分問題,高手可能一眼就看出來,是奇函數在對稱區間上的積分,得數為零,而積分學的不那麼好的,可能就費勁地化簡、變形被積函數,最後還可能會算錯;

2. 在學習時,知識組織得更系統:

將記憶的每個知識都條件化了,即這個知識在什麼條件下成立、在什麼情況下能使用、為什麼要運用,都理解的比較清楚,所以在做題時思路往往很清晰,能不費力地從大腦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識。而不擅長的人記憶的知識常常是流於表面的、瞭解不夠全面的,只知道是什麼,卻忽略了為什麼、怎麼用、在什麼情況下會用,所以面對題目就比較茫然了,時常搜索不好哪些信息可用;

把知識有系統地組織起來,會關注一個知識與哪些其他知識有關,以及它們是怎麼關聯起來的,所以在解決一些"拔高題"時,更能發現核心的切入點,懂得結合不同知識,思路更靈活。而不擅長的人學習知識往往是零碎的、堆壘的、不成系統地排列的,所以當涉及到知識交叉使用的問題時,思路就容易卡殼。

以上幾點,體現的就是他們學習能力與遷移能力的相關性:在學習時,越系統,理解的就越深刻,分析問題時頭腦就更清楚。而遷移能力就是檢驗這一學習效果的重要標誌——你學習的越系統,在看待問題時,認識得就更深刻,也很清楚什麼時候會用到哪些知識,遷移能力就更強了。考試的目的也正在於此——檢驗你是否學會應用、遷移知識了。

我們對學神們直觀上的感受,就是他們很聰明。學習同一個知識點,他們就能立馬聯想到和哪些別的知識點是類似的、相關聯的;同樣是閱讀一道例題,他們往往能很好地遷移到其他題目上去,看到新的問題,就能立即聯想到類似題目的解題思路,以及反應出考察的是什麼知識點。也就是說,他們聯想、遷移的能力強,常常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習起來絲毫不費勁兒。

所以花同樣的時間複習,效果卻是比普通人好很多的。

而費時費力卻成績起色不大的學生們,他們常常反映,雖然看過書,好像也看懂了,但就是做題不會做。最常問的問題就是:這道題用什麼知識點解啊?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做啊?你是怎麼想到這個解法的?根本原因,就是你雖然知道書裡都講了什麼,但是各部分知識都是分離、零碎的,你還沒有把它們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系統,所以理解的不夠深刻,也不善於遷移、應用。遇到問題,當然要茫然啦。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學神"只不過是學的更系統罷了,複習的效率更高,所以才會學的如此省時省力。所以,也不是非要重新投個胎,或者說要再多長個腦袋,才能做"學神"。只要有科學的、系統學習的方法,你也可以。

獲得更強的遷移能力——系統性學習的秘訣

那麼,如果想系統化學習,你要注意什麼呢?

1. 理解性記憶而非機械記憶,多探尋為什麼

比如,在學習導數的意義時,如果你只是記住在路程-時間函數中,斜率代表速度的話,那麼在質量-體積函數中,斜率又代表什麼呢?這個問題裡並沒有一個概念涉及到了速度,你要怎麼解答呢?

而如果,你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斜率在路程-時間函數中代表速度,那麼你就很容易想到,在質量-體積函數中,斜率代表的是密度。

你可以用圖像來輔助理解,比如在理解不同函數的性質時,藉助座標圖,能更直觀地看到它們的特點——它是增函數還是減函數,斜率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再比如,在理解內燃機是怎麼運作時,藉助內燃機的工作圖示會比只看文字說明更清晰。

2. 多建立知識的聯繫:

第一,是建立新知識之間的聯繫,因為每一門課程的各個部分,都是由邏輯串聯起來的。比如你學高數時要先學微分,因為它是導數的基礎,而積分運算是求導運算的逆運算,等等,這是高數里各個大塊的聯繫。還有更細緻的,比如,在求極限的問題下,你還要分清不同類型的未定式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化簡,等等。

第二,是建立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聯繫,藉助既有認知來解釋新的知識,這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同時,將新的信息塊鑲嵌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真正化為己用。

為什麼建立聯繫,會讓學習的效果更好呢?

打個比方,你是記憶一串毫無邏輯可言的漢字容易,還是記一整句話容易?那當然是一句話啦,因為一句話是有具體意義的,每個位置應該放什麼樣的詞,都是烙印在你的語言習慣裡的,無形中,有邏輯的語句就減輕了你的記憶負擔。

而複習時也是這樣,如果零零碎碎地記,就很容易忽略知識點間的關聯,系統性就差了很多。你要記憶的不是成塊的、關聯著的知識系統,而是一個個分立的知識點,這信息量就無形增大了。就只能記了下一個,忘了上一個。這種一味"下苦工"的複習方法,並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你得看到更大的體系,用邏輯建立起知識點間的聯結,才能更好地記憶它們。

並且,你可以一邊梳理知識體系,一邊總結、記錄,方便日後複習。

3.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關注與解決問題相關的信息

學習,就是為了要用它。時刻記著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關注的是哪些信息可以解決問題,要怎麼應用來解決問題,第一可以幫你集中注意力,避免在無謂的細節中分散精力,迷失在牛角尖裡。第二,如果一個問題需要結合不同模塊的知識來解決的話,那麼這也是幫助你發掘知識間關聯的有效手段。不過本質上,這個過程中你就是在練習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不過,對於重要的部分,最好關注多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一本好的教材,你會發現,它給出的案例往往不止一個,這是因為針對一個知識點設置多個使用的情境,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識到底是怎麼運用的。就比如在學習複合函數求導時,例題不止會列舉出三角函數複合冪函數的解法,還會列舉出對數函數複合指數函數的解法,等等,全面地展示給你求導法則是怎麼用的。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微積分的話,就不要貪圖省事只關注一個例題了,最好多動手算幾個。

另外,利用習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瞭解自己到底懂了多少,能夠及時發現薄弱點,並且消除它。

辛苦複習一個月分數還不及


【系統性學習的秘訣】

PQRST學習策略,給你的腦子也"開個光"

學神的例子告訴我們,應對考試,並不是你付出的時間越多,回報就越大,而是你複習的時間越有效,回報越大。

把前面的要點總結起來,梳理成PQRST學習策略。你可以在備考時,貫徹以下步驟,實現系統化的學習,提升複習效率,"學弱"也能逆襲成"學神":

1) P(Preview)——預覽:

瀏覽主要標題或課程提綱中的要點。瞭解這門課程主要在講關於什麼的知識,涉及到哪些內容,需要你學會解決什麼問題,等等。

當你的學習目的在於快速從書中獲取學習內容——即你的學習目的僅僅是應試時,你就可以僅僅關注其中關鍵部分的信息,也就是所謂的考試重點。說白了,就是你要先清楚考試的要求,譬如你必須掌握哪些信息,哪些信息重在理解概念(如理解什麼是玻色子,什麼是費米子),哪些信息重在掌握應用步驟(如分部積分法),以及在何種情境下使用這些信息等等;還有哪些內容沒那麼重要,只需要簡單瞭解就行;而哪些又是不做要求的,那你就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了。

然後你要對這些信息按照重要程度進行優先級排序,對複習安排做到心中有數——你只需按照排序,先抓大塊,掌握最重要的,然後再抓次要的小細節,做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有針對性地安排複習,就可以達到成功應試的目的了。

2) Q(Question)——問題:

在對課程要求、複習安排進行整體瞭解後,提出一些要回答的問題,作為下一步的任務。

· 對於概念類知識,你可以提取一些關鍵詞,問題就是這些概念的解釋或定義是什麼,概念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它們有什麼深層含義?可不可以用圖像表示?圖像是什麼樣的;

· 對於流程類的知識(如內燃機的工作流程),你可以問自己,它是由什麼驅動的,怎麼工作的,為什麼要以這樣的步驟工作;

· 對於操作類的知識點,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操作,操作時有什麼限制條件嗎,等等;

· 對於推理類的知識,都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思路;

· 不同的知識點之間有什麼關聯?哪些是細分的概念?哪些又是最概括的概念;

· 新的知識是否與你已有的知識相關聯?你有沒有什麼熟悉的東西可以對新的知識進行類比理解?新的知識可以與你的知識體系的哪一部分對接;

· 課後的習題是非常好的指引你複習重點的材料,還有學校往年的考試題,都是很不錯的參考資料。你可以直接使用某一章相關的習題,代替這一步的"提問",引導你進行下一步。

3) R(Read)——閱讀:

有了問題之後,在閱讀教材時就能引導你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了。你要重點關注與之前提出的問題最相關的信息,一邊閱讀,一邊思考這些信息要怎麼與問題的答案關聯起來,並且要關注書中與問題類似的例題,它們會給你很詳細、很標準的解題參考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時刻注意:嚴格切合主要內容,不要添加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或偏離主題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關注重點,忽略偏題的小細節和其他衍生問題。像這樣,集中注意力在重點內容的重點問題上,忽略掉與考試無關的細枝末節,可以節省不少複習時間和精力,大大提高備考效率。

4) S(Summary)——總結:

一般複習時,都是將全書按照章節來簡單分塊。每複習完一章,就總結一下這一章的內容,並融入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進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做一些書面筆記,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錄音等等形式來輔助記錄,一是鞏固理解和記憶,二是留下資料方便回過頭來再次複習;

一定要注意,整本書都看完之後,還需要對全書內容來一個大總結,關注不同章節間的聯繫;

5) T(Test)——測試:

準備一些沒有做過的題目,每複習完一塊,都要及時進行測試,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真的會用這些知識了。如果遇到困難的地方,你再回頭從書中找參考,或者詢問老師和同學,及時解答這個疑問,並對第4步進行完善,即總結這個問題為什麼要用這個知識點?為什麼要這麼用?解題思路是怎樣的?我為什麼之前沒想到?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題目(包括用了相同的知識點、相同的解題方法、相同的思路等等)?我把它們都歸納、總結到一起了嗎?

辛苦複習一個月分數還不及

【PQRST學習策略】

此外,各種相關研究表明,同伴交流有助於極大地改善學習習慣。因此,在學習時,找個合適的"夥伴",互幫互助,互相監督,複習效果會更好哦!畢竟,團隊的力量是很大的!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用科學的方法,成功變成"學神",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的GPA不夠高啦!

——END——

辛苦複習一個月分數還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