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一篇《论戒》

论戒

  心如白云常自在

意似流水任东西

——题记

  戒,梵文sila的意译,意为惯行,音译为尸罗。佛经云:“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意为一心向善,诸事莫恶。佛家有五戒十善: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四口: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五戒重在止恶,十善重在修善。西方有摩西十戒,是西方文眀核心的道德观伦理观,以色列更是将其做为立法基础。其主要内容也是规定人世间种种不可为不可恕的恶行,核心意思即是:尽心尽意爱上帝,爱人如己。经过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拓展其宗教含义而为“自由,平等,博爱”,奠定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宗教意义上的“戒”,是要禁除一切可能致人以恶的行为思想或欲念,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一心向佛。这就需要出家修行断绝尘俗,是以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和真心虔敬的信徒,是值得尊重和敬仰的,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做出了舍与得的抉择且笃行无悔,去追求心中向往的境界,体现出人性伟大的一面。吾等凡俗中人皆视之为异类,概因非同一世界之人也。不能舍弃现实世界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而沉缅其间,物欲湮其心志迷其耳目,焉知于此之外,尚有极乐之境?故而《红楼梦》中有灵虚幻境,有“好了歌”,芹翁欲以此点化世人,迷途知返,惜乎知其理悟其道求其境者有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聊以自谑耳。

  出世修行,旨在成佛;入世亦可修行,旨在成就完美之人生。何为完美?儒家曰修齐治平,道家曰无为而治,墨家曰非攻兼爱,法家曰法术势融……诸子百家,各执一辞,莫衷一是。而无不将自家学说理论推演发展至登峰造极之地步,成就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此亦修行也,思理行践,自成体系。此亦验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理,是为戒,为后世修行者树立楷范。然此皆世之大智慧者所为也,吾等庸碌之人,何以为之?当执者何?当戒者何?

戒的世俗意思是禁除,约束。我们可以从寻常饰物――戒指,去追本溯源探究“戒”的含义。为了达到或维持某种完美的状态,人要按规矩不做什么,最好状态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 能持戒行,是心智坚定的表现,所戒者恶,即向善之始;所戒者偏,亦泯灭天性之行。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戒之有违人道;食色声情,天地所赐,戒之岂合天道?是以尘俗中人,当循戒之“止恶向善,爱人如己”之要义,莫做无谓偏执之戒,循天理而遵人道,善因心生,行为善果,不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佛偈有云:“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沾尘埃?”两者参比,境界立分高下。以行持戒者,由修形始而终于修心,以心持戒者,由修性始而达于生慧。修形与修心相辅相成,是层次与境界的不同,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而有“春心一点,不碍佛性”,“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因而,修行重在心而不在形。如果心境已达,可以不拘一切外在形式――道法自然,逍遥自在,由必然王国而入自由王国。如青莲、东坡一流居士,莫不如是。

故而戒是为了无戒,戒或不戒,一切随心。违心而戒,扭曲天性,何臻至境?诗意地栖居,是人与自然社会最完美的状态,何有禁戒,何有羁拘,一派天真烂漫而已。

  “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至无所不为”。戒当戒者,荣己益人。戒与不戒,全本乎心而践于行,随心而行,莫逆自然之道。

杂文一篇《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