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想“陰襲許都”,曹操本人又不在,他這些敵人是要幹什麼?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攻佔了袁氏集團總部所在地——鄴城後,曹操順勢把老巢從許都搬到了鄴城。

從公元196年到204年的八年時間內,許都一直都是漢獻帝及曹操集團的政治中心。

在此期間,不少人都有打過“陰襲許都”的如意算盤,並且基本都是趁曹操領兵在外、不在許都時動的念頭。

既然最大的敵人曹操不在許都,那麼這些人還為何對陰襲許都存有如此之高的興趣呢?此舉利害點何在?

動輒想“陰襲許都”,曹操本人又不在,他這些敵人是要幹什麼?

曹操雕像


一、“陰襲許都”的都是些什麼人?

其一是袁紹的謀士田豐。建安五年,劉備斬殺了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車胄,自立為徐州之主。憤怒至極的曹操親自帶隊東征,要給劉備點顏色看看。田豐於是向袁紹建議,不妨趁曹操不在而南下偷襲許都。此建議被袁紹以小兒子生病了走不開為由而無限制擱置了。

其二是劉備。他被曹操打敗後奉袁紹之名來到汝南,與原黃巾軍劉闢聯手北上,試圖偷襲許都,被曹仁打敗了;

其三為劉表。客軍劉備按劉表的命令北上,雖然先在葉縣打敗了夏侯惇,可隨後被兵多勢眾的李典擊敗,只得退回新野。

其四為孫策。已擺平江東的他,想站上更大的舞臺,因此也就策劃了“陰襲許都”。只可惜還沒等他渡過長江,就被刺客刺成了重傷,不久就因病辭世了。

動輒想“陰襲許都”,曹操本人又不在,他這些敵人是要幹什麼?

劉備

劉表、劉備都算是以袁紹為首的“反曹聯盟”成員,孫策卻不是。

孫策的會稽太守、吳侯、討逆將軍等官爵都是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封賞的,但隨著在江東的聲名鵲起,他也動起了爭雄天下的心思,準備與曹操掰掰手腕。

以上這四人,除了不停依附於人的劉備,在當時來說也都堪稱最具實力或最具潛力的諸侯了。

二、“陰襲許都”的時機選擇

以上這些人動偷襲許都的打算,基本都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袁曹大對決——官渡之戰前後。

此時,人多士眾的袁紹至少在表面上保持著對曹操一方還不算小的優勢,袁紹本人也對徹底掃平曹操抱有比較大的信心。

即使這樣,袁紹也並沒有託大,他倒是主動聯絡了荊州劉表與宛城張繡,要求二者北上合擊曹操。劉表呢,雖然沒有在袁曹之間“騎牆”,但卻按兵不動;張繡則更乾脆,在賈詡的建議下第二次投降了,並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為曹操出力不少。

劉備倒是響應袁紹的號召與黃巾軍劉闢部聯手北上了,可他們這幾千烏合之眾焉能成什麼氣候?走到半路就被曹仁打退了。

動輒想“陰襲許都”,曹操本人又不在,他這些敵人是要幹什麼?

袁紹劇照

孫策襲取許都的計劃也是發生在200年。即使不是因為遇刺身亡而沒來得及真正行動,就是真發兵成行了,孫策得手的機會也不是很大:一則一年前曹操陣營的廣陵太守陳登曾連續兩次擊退孫策、孫權的優勢部隊,此次孫策部隊能否順利從徐州穿過都尚未可知;再則孫策大軍還沒出動,曹操方面的情報部門就提前獲取了相關信息,以致郭嘉對曹操說孫策必定會死於刺客之手。即使孫策沒死,許都方面有了提前防範,還能算作“陰襲”嗎?

總體來說,這幾者的所謂突襲許都計劃,都發生在官渡之戰前後,尤其是之前,此時整體形勢雖然尚未明朗,但他們無疑都更看好勢力更大的袁紹。趁火打劫般地在曹操背後捅上一刀,或許也是他們向即將取勝的袁紹遞交的投名狀吧。

但除了“莫須有”的所謂投名狀外,這些無利不起早的諸侯之“陰襲許都”就沒有其他更為重要的利益訴求嗎?當然有。

三、各懷鬼胎的“陰襲許都”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袁紹、劉備等這些人來說,有人要的是名,有人貪的是利,還有人想名利兼收,他們都鬼精著呢。

動輒想“陰襲許都”,曹操本人又不在,他這些敵人是要幹什麼?

孫策劇照

孫策要的是名。年方二十五歲就幾乎白手起家打下整個江東事業的他,正拔劍四顧心飄然,膨脹的厲害。除了已收囊中的大半個揚州,孫策還想吞併劉表的荊州和曹操的徐州,甚至更多。

孫策知道,僅靠他在江東一路攻城略地而賺取的威名,已不支撐他實現更大的抱負,他想幹一票大的以在更大範圍內成名立萬:突襲許都,將漢獻帝控制在手,效法曹操來個“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就是孫策的核心算法。

袁紹可不像孫策那樣想把漢獻帝弄到手,要想弄他早就弄了,甚至時間還在曹操之前。他偷襲許都就想南北夾擊將曹操主力徹底消滅在黃河沿岸。就像姜文電影《讓子彈飛》中張牧之對黃四郎說的,“沒有你,對我更重要”,對袁紹來說,沒有曹操,才更重要,漢獻帝一點也不重要。

當然,按謀士田豐最初的設想,陰襲許都一旦得手,除了截斷了曹操的退路,或許還有另外一層更歹毒的算計在裡面:雖然曹操的將士都在官渡前線,但家眷應該都留在許都。一旦許都城破,將其家眷全都控制在手,在前線替曹操賣命的將士馬上就慫了,戰鬥意志瞬間都煙消雲散。

動輒想“陰襲許都”,曹操本人又不在,他這些敵人是要幹什麼?

關羽

後來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的失敗也果真用事實證明了,一旦老巢失守,家眷被敵人挾持,再熱血的將士也都會心理崩潰,要麼選擇向敵人投降,要麼如鳥獸散。

對曹操也是一樣,許都一丟,甚至連決戰都不用打,他的失敗就被註定了。

對當時還沒成氣候的劉備來說,襲取許都或許是個名利兼收的良機:以兩漢劉氏皇族的身份,把漢獻帝從曹操手中解救出來,無疑是天大的忠義之舉,便於贏得好名聲;再不濟還能以討伐“奸臣”曹操的名義,大肆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可謂穩賺不賠的大好美差,何樂而不為?

四、陰襲變陽襲,夢碎了一地

袁紹原本就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做出這件事,至少有兩次機會都白白浪費了,這都源自他的“好謀而寡斷”;

本該趁袁曹在官渡對峙時直取許都,但劉表卻按兵不動;官渡之戰塵埃落定後戰機已失,劉表卻又小打小鬧讓劉備北上騷擾,也註定成不了大事;

動輒想“陰襲許都”,曹操本人又不在,他這些敵人是要幹什麼?

劉表劇照

至於孫策的偷襲許都,或許更多隻是喊喊口號,壯壯聲勢罷了。

總之,各路諸侯所謂的“陰襲許都”最後都變成了無比招搖的“陽襲”,雷聲大雨點小,誰認真誰就輸了。過多的利益算計,矇蔽了他們的視野和格局,或許這就是他們的成就遠不及曹操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注:所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疑問,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