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裡哪一句話或一段故事使你感動?

《追風箏的人》裡那一句

“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的一句話令多少人感動,這是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忠誠表白,為了阿米爾,哈桑願意做千千萬萬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後叫的第一個人名是“阿米爾”,意味著他

將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猶如對母親一樣的依賴。他心甘情願地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為阿米爾犧牲,體現了一個孩子到一個男人不變的忠誠與正直,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體現了人性中的大善,卻與民族、宗教和等級等全部無關,他是哈拉扎人,是什葉派,是富家奴僕,沒有金錢地位,沒有接受文化的機會,可是他勤勞勇敢、忠誠正直,擁有赤裸裸的原始個體所具備的一切完美特性。

《追風箏的人》裡哪一句話或一段故事使你感動?

《追風箏的人》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如下: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阿米爾的故事。

阿米爾生於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人社區中的一個富裕家庭。

其父親"爸爸"是普什圖人,一名法官的兒子,成功的地毯商人。

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則出身哈扎拉人。

阿米爾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

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遊戲。

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即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因為阿富汗斯坦的傳統是線被切斷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

爸爸對兩個孩子都很喜愛,但嫌阿米爾過於怯懦。

兩個孩子和人打架時總是哈桑出頭。

阿米爾展露出寫作的才華,但爸爸並不看重。

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成了阿米爾的忘年知己。

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斯坦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

社區中一個仰慕納粹的普什圖族孩子阿塞夫和阿米爾、哈桑發生衝突。

哈桑用彈弓維護了阿米爾。

1975年,在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贏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奪冠軍,哈桑則保證去追到第二名的風箏以證明阿米爾的戰績。

但在哈桑的歸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

阿塞夫要哈桑把風箏給他,但哈桑不肯,於是他強暴了哈桑。

這一切被阿米爾看到,但由於怯懦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

之後的日子裡阿米爾由於無法面對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僱,被嚴詞拒絕。

於是阿米爾在13歲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

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認了偷竊。

阿里和哈桑不顧爸爸的反對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賈特山區。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斯坦,1981年爸爸帶著阿米爾逃往到巴基斯坦白沙瓦,把家留給拉辛汗照看。

後來阿米爾父子又遷到美國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居住。

阿米爾在美國上大學,畢業之後成了作家,還在聖何塞的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將軍塔赫裡的女兒索拉雅,並和她結婚。

爸爸在此期間因肺癌去世。

阿米爾和索拉雅搬到了舊金山。

他們想有一個孩子,但始終沒能如願。

2001年,罹患絕症的拉辛汗從巴基斯坦給阿米爾打電話,讓他去巴基斯坦,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原來拉辛汗在阿米爾父子走後, 去哈扎拉賈特找到了哈桑及其母親,他們一起回到喀布爾管理阿米爾家的大房子,哈桑還有了一個兒子索拉博。

然而1996年塔利班佔領喀布爾之後,強佔了這個房子,還因為種族歧視當街槍斃了哈桑及其妻子。

索拉博進了孤兒院。

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回去喀布爾救索拉博,但阿米爾不願意。

拉辛汗於是告訴阿米爾,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爸爸的私生子。

阿米爾在出租車司機法裡德的幫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爾。

在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兒院之後,發現索拉博已經被一個塔利班頭目帶走,而這個頭目會出現在足球賽上。

阿米爾在球賽中約了這個頭目,並在之後其住所見到了他。

原來這個塔利班頭目就是阿塞夫。

阿塞夫在被蘇聯人扶植的共產黨政權的監獄中受盡折磨之後加入塔利班,和蘇軍作戰,成了一個頭目。

索拉博已經成了一個性侵犯的舞童。

阿塞夫告訴阿米爾可以帶走索拉博,但必須和他先處理一些陳年爛賬。

在屏蔽左右之後,阿塞夫戴上不鏽鋼拳套,輕鬆毒打毫無搏擊經驗的阿米爾,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離的彈弓打瞎了其左眼。

阿米爾和索拉博這才趁機逃出。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因為阿米爾無法證明索拉博是孤兒,而無法取得美國簽證,從而收養索拉博。

索拉博需要暫時入住孤兒院。

出於對孤兒院的懼怕,索拉博割腕自殺,之後被救起。

在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回到美國之後,索拉博因為感情受到傷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

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一個週末,在一個公園裡,索拉博終於因為追風箏對阿米爾微笑。

拓展資料: 阿米爾 主人公阿米爾是一個有著複雜形象的人物,在與哈桑玩耍時慫恿哈桑用彈弓將胡桃射向鄰居家的狗、朝山羊擲石頭等惡作劇被發現後,從來都由哈桑來揹負,並且認為理所當然。

儘管他是一個孩子,但阿米爾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民族觀念,"我從來沒有認為我與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因此在開哈桑玩笑或捉弄他之後,儘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

乃至鬥風箏比賽結束後,阿米爾看到哈桑為保護追到了的風箏被阿塞夫強暴的場景,懦弱地跑開了。

而阿米爾的心裡活動是:他只是個哈拉扎人,不是嗎?可是,對父愛的渴求、對優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對惡勢力時的自保並不能籠統地說是人性的惡,阿米爾只是表現出了人性中本來面目。

何況自此以後半生,他都被愧疚自責的陰影所纏繞。

面對曾經的錯誤的時候,心靈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經使他在贖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實質性的贖罪行為(回國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極大的彌補。

所以阿米爾已從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蛻變成正直勇敢的能夠擔當的男人。

文章中阿米爾設計使哈桑父子離開的片段體現了人性當中的劣性戰勝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終阿米爾踏上為自己也為父親的贖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終戰勝劣,小說的主題得到昇華。

《追風箏的人》裡哪一句話或一段故事使你感動?

追風箏的人的佳句欣賞

1、“為你,千千萬萬遍。”——全書最經典的一句話,這是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表白也是承諾。他做到了,也從未後悔。

2、“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欺騙的好。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3、“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己爬上來。”

4、“我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我的真面目,我裝得太累了。”

5、“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這裡,有你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6、“哈桑知道。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裡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

7、“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

8、“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9、“可是人就是這樣,總會活在某個時限內,那裡的世界也許是幾年之後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但這又是我們無法突破的。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

10、“我們是否知道我們心中的風箏到底在什麼地方,人生錯過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天空放飛起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追風箏的人》裡哪一句話或一段故事使你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