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前面聊過保險的配置( ),綜合比例大約是家庭年收入的10%以內。那麼,現在就來具體聊聊各險種的配置,具體該怎麼配。


一談到保險,大家的第一印象大概率就是各種保險公司賣的各種商業保險,以及各種穿著西裝皮鞋打著領帶的賣保險的人。大部分人對這個推銷群體、他們推銷的產品、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整個保險行業,印象都非常差。坦白說,雖然我曾經也幹過這個工作,但是對他們的印象也一般。


不過,今天,咱們先不聊這些需要推銷的商業保險,咱們先來聊聊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都參加、都很喜歡(討厭)的保險,社會保險。


一談到社保,可能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各個地方到政策也都有自己到特殊情況。不過這都不著急,今天咱們先來理一理,什麼是社保,有哪些組成部分,社保的現狀,有哪些不足,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參加社保,怎麼參加等內容。


長文預警:要講的內容有這麼多,又不想分太多篇文章,因此,本文會比較長。那麼總結成一句話(敲黑板):


社保雖然是國家強制要求參加的,但是這個保險確實是對我們普通人最有利的一項保險。如果家裡沒礦,一定要參加。


如果不想讀長文,或者沒時間(不管什麼藉口(理由)都可以啦),讀到這裡,就可以直接拉到最下方,點擊收藏轉發,然後就結束啦~


什麼是社保


首先,咱們聊聊什麼是社保。社保,全稱社會保險,俗稱“五險”或“三險”,嚴肅的百度(別問我為什麼用臭名昭著的百度)百科上說,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從上面百科的定義來說,社保首先是一種制度,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社保只是名義上交保險,實際並不是保險,或者說其作用不僅僅是保險。而社保的作用,主要就是為因為各種原因,長期或短期失去工作的人,提供收入補償,比如年紀大了、生孩子了、病了、受傷了、失業了等等,讓人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了後顧之憂。


因此,綜合來看,社保是以制度的方法,通過強制繳納,實現保險的作用。他的作用和目的主要是兜底整個社會的經濟底線,讓被納入到社保中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證起碼的生活,日子都能過下去。


而也正是因為它的兜底作用,也因此決定了,他的覆蓋範圍非常之廣,覆蓋時間長度很長,收支平衡的要求很高,平攤到每個人的頭上的支出也就不多。它的目的和作用也只是保證體系中的基本生活,也就是基本的一日三餐,餓不死的程度,要想過的更好,還是得靠每個人自己的收入和資產。


這裡只是順著社保的定義順便提幾句,具體的優缺點,在後面會更詳細的說。


其次,隨著它的定義,我們可以推衍出社保的幾個特點:


1、保障性,保障勞動者在其失去勞動能力之後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2、法定性,國家以立法的形式,強制實施,不參加涉嫌違法。


3、互濟性,通過大部分人繳納費用,社保基金以調劑的方式給失去勞動


4、力的人以補償


5、福利性,社保不以盈利為目的,用最少的花費,解決最大的社會問題,具有很強的社會福利作用


6、普遍性,實施的空間範圍很廣、時間跨度很長、涉及到的人群很普遍。


7、範圍限制性,保險範圍限於參保的人,其他社會成員不包括在內,且內容範圍僅限於人身,而不包括其他的財物等。


第三,說了這麼多,社保到底包括哪些東西呢?


社保的主要項目包括五個,分別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PS:本文的各項內容,都是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為依據,數據也都取自於職工保險,本文對於居民社會保險只有大致介紹,沒有具體數據。


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是5個項目中最複雜的一種,也是失血最嚴重的一種,也是全社會最關注的一種。因為只有這個保險,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會用到,或者說我們都相信我們一定會用到。


先來說說養老保險怎麼領。養老保險,顧名思義,就是你老了給你發錢的保險。也就是說,這個只有在你老了的時候,你才能領錢。而且,按照規定,領這個錢有一定的條件,比如辦理了退休手續、還活著等等。那麼,你老了就一定能領到這個錢到麼?當然不是,你還必須要最少繳滿15年才可以!


再來說說養老保險的分類。目前中國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是社保中的養老保險,不是你自己跟保險公司買的),主要分三類。


第一類,也是我們上班族最常聽說的一種,就是

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這個應該是在三類中相對最正常的保險,因為有人交費,有人領錢,雖然隨著老齡化日漸加劇,也有日漸虧空之勢,但是總體來說,至少在目前,是三類中最健康的。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第二類,就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這個比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要晚出來一點,覆蓋的人群主要是除了職工以外的全體人員,這一類內部還可具體分為城市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市和農村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但是運作體系都差不多,都是居民按月繳費,退休(達到退休年齡)時可以按月領取,但是繳費很少,對應的,領取的金額也不多,城市發的錢大約是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上下浮動,農村的一般一個月在幾十到二三百不等。這一類目前是大比例虧損,整體來說,基本上是純粹的福利,絕大部分錢都是國家財政補貼的,是職工養老保險以外的重要補充。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全國覆蓋,從上海到西藏,從漠河到三沙,絕大部分人能領到這樣一份收入,範圍之廣,跨度之大,舉世罕見!不得不佩服我黨的決心和能力。


第三類,就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這個是當初社保改革時遺留下來的一個問題,也是廣為詬病的雙軌制中最不公平的一個點,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參與人員不用繳納任何費用,但是卻享受這比企業職工更高的養老金,所有金額全部有國家財政補貼,就這一點,一直被罵。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前幾年推行並軌改革,已經要求該類單位職工同樣按比例繳納費用,雖然這部分費用最終還是以漲工資的名義由財政完成補貼,不過好歹也算是從流程的角度完成了並軌,是一個不錯的開始。關於養老金髮放的金額遠高於企業職工,相信隨著國家和地方財政的入不敷出,壓力漸大,養老金風險日漸暴露,未來也會逐步得到解決。


隨著上面三大類的養老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國也基本上完成了整個社會的福利體系的建立,將全中國絕大部分人都納入到了國家社會保險的保障體系。雖然這只是基礎的社保體系,每個月每個農村老人100塊錢上下的養老金,在我們眼中沒有任何作用,這一點也一直伴隨著社保體系推廣而被詬病,但是,對於身處其中的農村老人來說,這點收入卻大大改善了很多老人的生活水平。我們不能站在月入幾千上萬的一線城市角度,去揣測著100線城市以下的農村老人的生活,我們揣測的,並不是事實。


在中國,存在差異非常大的不同群體,從收入接近發達國家大城市的奢侈消費,到窮如非洲的農村,什麼樣的人群都有,收入跨度非常大,能夠在這樣差異巨大的土地上,建設完成如此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成就,確實值得稱讚。


工傷和失業保險


說完了最複雜的養老保險,再來聊兩個簡單的,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這兩個的性質和分類,是社保體系中最簡單的,不過與之相對的,是受益的門檻最高、流程最複雜的兩個,同時,從保險的目的來說,也是絕大部分人都絕對不願意享受的兩個。一起來看看吧~


工傷保險也稱職業傷害保險,顧名思義,指勞動者必須是由於工作原因,並在工作過程中受到意外傷害,或者因明顯的職業因素引起的職業病,由國家和社會給予相關人或家屬以必要的物質補償和幫助。也就是說,要能夠享受到工傷保險,唯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由於工作原因產生的意外,另一個是職業病。


先來說職業病,這個有很強的限制性條件,必須是明顯的職業危害因素導致的職業病,才有可能獲得補償,如粉塵、放射線、有毒有害等工作環境導致的職業病,對於大部分坐在辦公室看著本文的小可愛們,最多有個頭疼腦熱、頸椎痛、腰椎突出(秀哥你坐下,沒叫你),想要達到這一點很難。除了對病種和環境有嚴格界定以外,還要提供各種材料、配合進行勞動能力鑑定等流程,辦下來確實不容易。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辦好之後,該領錢了。這個時候就有得選了,到底是選一次性的補助呢?還是選長期補助呢?一次性補助,一級傷殘是24個月工資,每輕一級大約少2個月,講真,這個金額其實是不多的,按照全國平均工資來看,2018年平均工資是6.8萬,兩年也就是不到15萬,家裡的頂樑柱換這點錢,真不多。那如果選擇長期拿錢呢?一級是每個月領本人工資的90%,每輕一級少5%,在剛開始時可能還過的去,可是,隨著通貨膨脹的不斷髮展,工資又不漲,慢慢的也就入不敷出了。


說完職業病,再說意外導致的工傷。其實對於大部分坐在辦公室看著本文的小可愛們,意外工傷應該是最有用的。而其中最有用的點,就是在上下班途中出現意外,也算是工傷的。這個應該是離我們很多人最近的工傷保險的應用。比如,下班回家路上被車蹭了,上班順路買早餐的時候跌了一跤,下班路上買菜被菜市場的人流擠的撞了一下等等,都可以算工傷,獲得工傷保險的醫療支付。


門檻高、成功難、代價大的工傷之後,就是門檻更高、成功更難、代價相對小一點的失業保險了。


同樣,失業保險也是字面意思,失業了之後才能拿到補償。只要失業就能拿錢麼?


別想了,哪有這麼好的事。要拿到這筆錢,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才有資格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1、非因本人意願失業,也就是說,被公司裁掉的才算。


2、辦理了失業登記,並且有求職意願。


3、交費滿1年


這三個條件,任意一個不滿足,都辦不下來失業保險。


按照字面意思,看起來,這門檻也不高啊,我咋老是說門檻高呢?


別急,先來看看這三個條件的本質內容。先來看第一個,要被公司裁掉才可以,怎麼證明是被公司裁掉的?你說你是被公司裁掉的就是被裁掉的麼?當然不行,你必須要出具相關的證明,比如裁員通知、裁員證明、開除證明、或者載明是開除或裁員的離職證明等情況,也就是說,無論是什麼證據,都代表著是公司不要你了,而且是書面通知的。而在中國,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是沒有所謂的集體裁員的說法的,被公司幹掉,公司給的唯一的理由就是績效不行,也就是間接說你能力不行,下家拿到你的這份離職證明的時候,你覺得HR心裡會怎麼想?確定她(他)不會質疑你的能力?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再看第二個,首先要辦理失業登記,這是小事,然後要有求職意願。什麼叫求職意願呢?這個是沒辦法量化和證明出來的,那麼就需要通過一些流程或方法來證明,目前用的比較多的,就是按時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曾經幫朋友完成任務,聽過幾節這種課,大概一半是面經,一半是技能。面經嘛,和大學的就業指導課差不多,技能嘛,都是一些基礎技能,學員嘛,現場看到大部分都是農民工,這些基礎技能和麵經對於他們還是非常有用的。而從他們的穿著來看,再和他們聊聊,發現這一個月一兩千塊錢的補償,對他們非常重要,甚至到了依之為生的地步。


這整個流程走下來,其實就一個感覺,是赤果果的,對於一個稍微有點體面的人的尊嚴,反覆踐踏,踩了又踩。當然,你可以說,既然他失業了,那還要尊嚴和臉面有什麼用,能賺錢吃飯就好。這,我無力反駁。只是,說這話的人想過沒有,在你有一天失業的時候,你會怎麼辦?這種失業救濟,其實兜底的是整個社會,是對暫時陷入低谷的人的救濟,是他過去工作中交的錢所應得的福利,不能、也不應該以這樣一種踐踏尊嚴的方式來拿到這個錢。況且,這種失業可能只是暫時的,他們可能很快就能找到新工作,這個救濟最多隻能領24個月也是一個明證。


不過,雖然這兩個險種門檻高、領取難,但是他們為社會兜底的作用還是很大的。而作為我們上班的人,碰到需要的時候,該領還是要領,畢竟日子還是要過的。


醫療保險


下面來說說社保體系中第二複雜的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一樣,也分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不過少了一個機關事業單位的,這並不代表機關失業單位的職工沒有醫保了,而是把這個分類囊括在職工基本醫療裡面了,可以再仔細的讀讀,是職工基本醫療,不是企業職工。


其實醫保是離我們最近、也是我們最常用的一個險種,使用頻率比社保中其他4個險種加起來都多,最簡單的,日常去醫院看個門診、去藥店買個感冒藥刷的醫保或社保卡,這就是醫保的一部分。如這只是醫保的一部分,那還有一部分呢?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醫療保險,險如其名,就是當參保人員因疾病需要支出醫療費的時候,由醫療保險給予一定補償。


需要注意的是,社保中的醫療保險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第一是參與是強制性的,這個與社保是一脈相承的,這個不用多說。


第二是對於費用的用途是有限制的,從醫保中支出的所有費用,都必須用於醫療相關的費用,這個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些不法分子用這個去大量的消費非醫療服務,導致真正需要醫療的人,由於其他的人使用太多而沒錢拿。醫療保險的本質,其實就是通過社會所有人集資,去救助和補償因疾病需要醫療服務的人和家庭,避免家庭因重病而限於貧困。所以啊,這個錢是很多人和家庭的救命錢,通過各種方法去大量套取這個錢,真的是不合適的。


第三是使用方法,一般是採取事後報銷的形式的,即使目前正在和醫院進行對接,以解決家庭事前支出壓力過大的問題,但是依然還是以事後結算為基本方法的,在事後與醫院進行結算。


第四是可報銷的範圍,必須是在醫保發布的列表範圍內的,如哪些手術、哪些藥能夠報銷,其他的就不能報銷,所以就有一個社保目錄內和社保目錄外的這個區別,社會上的很多醫療、意外類的保險,也會用這個目錄作為參考,來制定自己的醫療補償標準。一直以來,這個目錄是以性價比作為優先考慮,所以會有很多價格不高、同樣效果也差的藥物在目錄內,稍微有點經濟條件的家庭,或者負責任的醫生,都會大量使用醫保外的藥物和技術,這也就導致了大量的不滿、灰色渠道等情況。不過,目前國家正在大規模的擴展這個目錄,未來必然會有更多的更先進的技術和藥物進入社保目錄內,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治療。


第五是基本原則,這個很重要,醫保是以補償為基本原則,以補償為基本原則,以補償為基本原則,重要的事說三遍。所以腦子沒壞掉的話,就不要在這個上面動賺錢的腦筋,都是違法的。其實這一條,和第二條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側重點不同。


第六,醫保報銷是按比例報銷,且有最高限額。醫保的報銷比例方面,主要分幾個方面,一個是住院還是門診,一個是醫保目錄內的分類,還有一個是在職與退休,還跟醫院的等級也有關係。


第七,對於參保人的健康條件沒有要求,即使曾經患過重疾,也可以參保,比社會上所有商業保險都門檻低。


在報銷比例方面,給大家幾個表,大家自己去觀察吧。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藥品類報銷政策


乙類藥品是部分報銷的,具體的報銷方案不同,有可能是80%~90%,有可能是定額自負的。對於其他的診療項目和服務方面的報銷,都是集中在基礎且必須的,比如腫瘤化療、B超、X線等項目,以及住院床位費、留觀床位費等設施,而對於整形美容、牙齒矯正、PET檢查、質子重離子治療等,則是不報銷的。


額外提一句,作為惡性腫瘤的重要治療方式之一,質子重離子治療目前不在醫保內,不過聽說有部分醫院已經加入,正在考慮將全部醫院都加入。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普通門急診報銷政策


先看備註中的扣除順序,不是所有門急診費用都是按比例報銷的,是先扣個人賬戶,扣完後再計算免賠額,在超出再按比例報銷。這個順序很重要,很多人都沒關注過,主要是一般來說,每年的個人帳戶是用不完的,所以關注這個意義不大,不過在收入降低、普通門急診費用上升的時候才會關注到。


這裡涉及到醫保的賬戶體系,後文再單獨說。


普通門急診的報銷比例,從表中看,年紀越大,報銷比例越多,這個應該是考慮到年紀大的患者支付能力更弱,醫院等級月底報銷比例越多,則可能是考慮到一般門急診都是在普通醫院掛門診就解決的,也是為了鼓勵小病在社區醫院解決,避免去大醫院無端佔用寶貴的醫療資源。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大病門診報銷政策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住院報銷政策


將大病門診和住院放在一起講。需要先說明的是,最高支付限額、超出部分報銷比例、備註裡的內容,是兩個表通用的,但是大病門診僅在適用病種裡的三類病中才能報銷,否則不能報銷。


對於大病門診,這個可能主要是考慮到有些大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頻繁的去門診掛號、治療等,所以才會有這一項。不要問我住院的大病為什麼還要去門診,我也不知道,有是醫療行業的朋友可以解釋下。


同樣先來看備註,請注意,這個備註也適用於住院,首先,大病門診沒有免賠額的概念,也就是說在門診花多少報多少,不過雖然沒有免賠額,但是有最高限額,而且是和住院共享的,最多能報下來51萬,舉個栗子,小甲在職,因為癌症住院,共計花費100萬,那麼理論上他能報銷的金額為:(100萬*85%-51萬)*80%+51萬=78.2萬,這部分是由統籌基金支付,自負12.8萬,如果個人賬戶裡的錢足夠,那麼這12.8萬可以完全由個人帳戶支付,自己不用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是很簡化的計算,還要考慮到使用的藥物、治療手段是否能報銷、住院的免賠額等情況,朋友們可以參考,不要完全套用。


對於住院的報銷,同樣先看備註,請注意,這個備註也適用於大病門診,首先,封頂金額以內都是由統籌基金支付,超過部分有附加基金支付,這個其實和賬戶體系有關,後文單獨說。其次,這裡首次提到了歷年個人賬戶,這個也是賬戶體系,後文再說,先記住一點,個人帳戶的錢足夠的話,自負部分就全部走個人帳戶扣除,不夠的話,則需要自己用現金補足。


這裡就整個醫保的報銷,來舉個綜合的例子,可能會有疏漏,大家可以補充。


比如,小明同學(小明好可憐)今年40歲在職,由於胃痛,去醫院治療,剛開始以為是小事,長時間吃藥治療後不見效果,後來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查,被查出了癌症,需要住院,經過神醫的妙手回春,總算治好了,前後總計花費了150萬,其中,普通門診花了5萬,住院相關的費用20萬,治療費用70萬,檢查費用25萬,藥物費用30萬,化療無效後,治療方案中採取了質子重離子治療,一個療程先後花費了50萬(實際比這個貴,一療程好像是120萬),藥物中使用了很多進口藥,大約有15萬。那麼,理論上能報銷多少呢?


OK,一個一個來算,首先,檢查、藥物部分,總費用25萬+30萬萬,假設都在報銷範圍內的項目,那麼總計可以報銷55萬。


再來計算普通門診費用,普通門診花了5萬,如果他今年個人賬戶計入金額超過5萬,就一分錢不用掏,不過大部分人不太可能。算他一年內計入賬戶金額為1萬元,那麼醫保個人賬戶支付1萬元,剩下的4萬元走報銷流程。假如他一半在一級,一半在三級醫院掛的普通門診,那麼可報銷金額為:(4萬-1500)*0.5*65%+(4萬-1500)*0.5*50%=12512.5+9625=22137.5。


再來看住院和大病門診費用,共計花費20萬+70萬,住院項目普通病房、普通床位、重症監護等,治療方式中質子重離子的50萬不能報銷,那麼可報銷金額(70萬-50萬)*85%+(20萬-1500)*85%=17萬+168725=338725,沒有超過最高限額,所以這個金額可以完全報銷。


最後,總計可報銷金額為:55萬+22137.5+338725=910862.5,需要自負金額:150萬-910862.5=589137.5。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上面把情況儘量的設計複雜了,但是依然還是很簡化的情況,而且費用假設不一定合理,具體的報銷項目、報銷比例的適用範圍也不同,因此僅供參考,僅用於解釋報銷比例。


另外需要多提一點的是,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是不報意外傷害產生多醫療的。


關於醫保的繳費連續性,有兩個需要注意,第一是終身報銷的問題,一般需要累計15年以上,中斷後再交都算累計,若不夠也可以在退休時補交,每個地方具體情況不一樣,不過總體政策沒啥差別。第二是中間斷交問題,一般來說,中斷繳費的次月1日,一般門診卡啥的就沒法用了,連續3個月中斷繳納社保,則會無法報銷,或者報銷額度被削減,所以,儘量不要連續斷交3個月以上。國家層面在斷交的問題上沒有統一規定,有需要的話可以去查看所在地的情況。

生育保險


再來說說最後一個險種,就是生育保險。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生孩子時候給的錢。主要是針對女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這個險種的受益人只能是女性,但是男性同樣也要繳費的。


這個險種的用處比較單純,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生育相關的醫療費,第二個是生育津貼,生育醫療費是指在懷孕及哺乳期,用於生育所需的且在規定範圍內的檢查費、治療費、手術費、住院費、藥費(除自費和營養品)等相關費用,都由生育基金支付,個人不用支付;生育津貼是指,在產假期間,生育基金按照上年度該職工平均工資,支付每個月的生育津貼,也就是說產假期間,每個月的工資照發。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除了上面兩個的常規項,各個地方還有一些特殊規定,什麼營養費、計劃生育手術費(就是自願流產、絕育等)之類的,除此之外,還有關於產假的計算,在各個地方也略有不同,比如對於獨生子女家庭可能會多加30天(以後可能是多生的家庭)、晚育家庭加15天等等,不過大致都在3個月到5個月之間,不會偏差太大。


還有一個對於男性在生育險方面的安排,首先是假期,已參保的男性會有看護假期,一般是在10天到15天,在假期內是按照繳費工資/30天計算工資的。另一個是對於女性沒有參保,僅有男性參保的家庭,且參保1年以上,可以按照一定金額一次性報銷生育醫療費用,不過沒有生育津貼,這個每個地方的規定不一樣,可以具體到對應地方的政務公開平臺上查一查,目前上海順產的報銷金額為12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在生育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單位是不能隨便開除的,如果有人被開除,可以去仲裁或起訴,基本上是穩贏的,而且能有一大筆賠償。

上面就是社保的基本情況了。


繳費和領取


那麼接下來就再說說社保的繳費情況,具體是怎麼繳費的。


在說繳費之前,需要先理解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是繳費基數,一個是繳費比例。繳費基數就是繳費的工資金額,這個一般是根據當年全省的平均工資情況來確定的,一般是全省上一年度平均工資60%~300%,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主要目的可能還是為了平衡貧富差距,不至於窮人和富人差距太大。繳費比例比較簡單,就是按工資金額的一定比例繳費。


以上海2019年(每年都會調整)的標準為例,職工的繳費基數最低為4699元,最高為23496元,假如職工領取的是最低工資2480元,但是他的繳費基數依然是4699元。


繳費比例分兩個,分別是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見下表。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需要說明的是,工傷保險的繳費比例是浮動繳費,按行業不同而分為八檔,所以會出現一個區間範圍。而且,目前應該是在打折期間,除最低檔以外,統一下浮到80%繳費,官方說法是,階段性調整。


另外,養老保險的單位繳費比例,5月1日重新調整了一次,調成了16%


對於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的領取方式,前面都說了,這邊就說下養老保險的領取方式,其實就是一個公式:


養老金 = 個人賬戶養老金 + 基礎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解釋一下幾個名詞。


個人賬戶儲存餘額,就是個人所有繳費的總和,再加上每年給的利息。不過坦白說,在養老保險沒有進行股票投資的時候,這個利息就是可有可無了,以後隨著養老金投資政策鬆綁,應該會有變化吧。


計發月數如下圖,找到對應退休年齡的就行了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養老金計發月數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就是字面意思。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這個是指個人這麼多年繳費過程中,平均每個月的繳費工資水平。可以理解成繳費過程中平均每個月的繳費基數。


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公式還有一個變種,這裡就不介紹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


算了這麼多,舉個栗子吧。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按照上述條件測算,計算結果是每個月能領33523元,其中基礎養老金29433,個人賬戶養老金4090,如下圖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上述測算來自國家社會保險公共平臺,講真,這麼高的養老金,嚇了我一跳,重新調整了幾個條件試了試,發現應該是我設置的條件偏寬鬆了,姑且用這個吧。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去這個網站上測算一下自己的退休金。


關於在不同的地方繳費、跨省工作怎麼領取養老金,見 。

賬戶體系和存在的問題


那麼,下面就說說養老和醫療這兩個複雜險種的賬戶體系,以及與之對應的計算方式,其他保險是沒有所謂的個人或統籌賬戶的。


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有兩個賬戶,分別是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每個賬戶都有自己都作用。


先來看看養老保險的賬戶情況,從91年的養老保險改革開始,就確定了個人繳費作為基本繳費方式,然後在93年就提出了個人帳戶與統籌賬戶相結合的統賬結合模式,95年正式確立,一直沿用至今,中間雖然幾經改革,都只是調整繳費比例、劃撥機制、管理和發放辦法等內容,統賬結合的最底層制度幾乎沒動過。


這兩個賬戶,實際上就是一種記賬方式,賬戶內的資金分別來自個人繳費和單位繳費,個人繳費進入個人賬戶,單位繳費進入統籌賬戶,在收到繳費後,分別在在各自的賬戶裡積累,既攢本金,強制儲蓄,又吃利息,資金增值,等到需要發放養老金的時候,再從各自的賬戶裡,按照指定的公式,分別提取出來。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在進行養老金體系建立的時候,為了解決已經退休或者將要退休的人的養老問題,同時政府為了避免承擔這個龐大的轉製成本,於是在現收現付模式上,允許本來應該隔離的個人帳戶和統籌賬戶相互調劑使用,大量挪用個人帳戶的養老金,發放給建國後到改制前後的所有退休職工,承擔了大量本來不應該由本期個人帳戶承擔的養老負擔。


結果嘛,很現實,就是導致了當期大量已繳費的個人帳戶真的僅僅變成了一個賬本,賬戶內卻沒有相應的資金,造成了個人帳戶的空轉,甚至由於管理不善,導致大量的數據丟失、錯誤,賬目不清。


幸運的是,這幾年,隨著養老壓力越來越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養老保險的現狀和未來,國家也意識到了這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一直在強調做實個人帳戶,而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有了承擔歷史問題的底氣和能力,比如最新的動作,國有資產劃轉充實社保基金,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措施,既能償還一部分歷史欠債,又能讓養老金的存量資金跟隨國家經濟一起騰飛,一舉兩得。


另外還有很多的具體細則,加強管理,及時備份,都在將養老保險的管理往規範透明的路上引導,隨著這些措施逐漸生效,也必然會讓養老保險的透明性、規範性、安全性、持續性更上一層樓。


而對於統籌賬戶的安排,則是指有政府統一安排的賬戶,按照目前的情況,絕大部分都是由各級地方政府統籌,同樣,若存在收支缺口,也是由各級政府自行補齊。不過隨著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統籌的級別在開始逐漸提升到國家層面。這部分賬戶的資金,目前主要來源於單位繳費部分。統籌賬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高低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再分配。這部分賬戶資金,由政府統一徵繳、管理、使用。


統籌賬戶的目的,主要就是收入再分配,平衡高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間的養老金水平,不至於存在非常極端的差距。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不過,就和個人賬戶一樣,實際運行下來的結果卻並不是十分的理想,只能算是部分實現了目標。


在制度安排中,是由各級地方政府負責的,則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制度安排上,會有諸多不便,比如跨統籌區域轉移很難等。第二個是地方政府的資金使用不透明,比如挪用統籌基金用於城市投資、為了政績超額髮放當期養老金等。


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這些制度安排問題,就直接導致了養老保險本來的目標只是看起來做到了,但是代價卻是透支交了整個養老金的潛力,從長期的角度威脅到了養老金存在的根基,讓參與的人員對養老金的未來持悲觀態度,大幅度拉低了養老保險的信用度。


除了這些制度安排上的問題,其實養老金還有一個底層邏輯的問題,就是老齡化,這個問題不單單是中國面臨的問題,而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在面臨的問題,只是中國尤其嚴重而已。隨著老人越來越多,領錢的人越來越多,交錢的人越來越少,進入到養老保險基金的錢也會越來越少,在這樣惡性循環下,投資收益也無法覆蓋需要支出的部分,最終一定會耗光所有養老金結餘,導致整個養老體系崩盤。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所有問題,都已經被設計制度的那群人關注到了,他們正在進行各種嘗試,進行改革,雖然這些改革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的底層邏輯問題,不過卻能切實解決各種制度安排上的問題,這些措施還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再來說說醫療保險的賬戶,醫療和養老一樣,也是分為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的,統籌賬戶也叫統籌基金。所謂的個人帳戶,其實就是我們日常中用的醫保卡,能夠用於普通門診、買藥等,所謂的統籌賬戶,其實就是報銷賬戶,當有需要走報銷流程的費用時,就是統籌賬戶裡的錢。


先來說下這兩個賬戶裡的錢是從哪裡來的。首先是個人賬戶,個人的繳費是完全進入個人帳戶的,然後還有一部分單位繳費的錢,會被劃入到個人帳戶,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這個文件的規定,原則上要求比例是單位繳費的30%左右,不過這只是原則,具體比例是各地自己定定,一般是20%不到,也就是說,按照前面的繳費標準,大約有2%不到的資金會從統籌賬戶劃到個人帳戶。


醫保的賬戶體系,主要就是用來解決日常使用和大額報銷的問題的,雖然也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比如套取醫保資金、審核速度慢、先付後報壓力大等,但這些都是階段性、表面性的問題,不影響整個醫保的底層制度。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醫保最大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廣覆蓋、水平低,只能保證基本的醫療費用,無法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不過在這個問題在目前階段也是正常的,要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廣覆蓋、高水平的醫保,對財政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對管理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另一個是持續性問題,這個問題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會遇到的,是整個社保底層邏輯的問題,是任何福利體系都必然面對的問題,是無解的,所以不說也罷。


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相信醫保未來能提供的醫療服務會越來越好,比如目前正在大幅度推進的一項改革制度,將會讓醫保的保障水平上一個大臺階,這個制度就是一致性評價和集採製度,而且,這個制度不單單對醫保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會大幅度降低醫療費用,對整個醫療體系的重塑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小結


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只是想把社保知識儘可能全面的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交錢的時候,交的放心,交的安心,交的開心,也能大致計算出自己能領多少錢。


社保是整個中國社會福利體系的基礎制度,是普通人能享受到的為數不多的國家福利制度,而且也是相對公平的一項制度,對於個人、家庭、社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具體到一個一個的人,這個制度是門檻最低、槓桿最高、保障最全、體系最好的保障,沒有之一,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計算清楚。所以,不要覺得繳費太多太長,而不願參與,等到想要參與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可能有人說,現在社保岌岌可危,現在交錢,三四十年後退休的時候,領不到怎麼辦?我想說的是,雖然現在說社保各種危險,但是還真沒到火燒眉毛的程度。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來源:《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

按照社科院比較客觀的數據來參考,大約在2028年當期結餘為負值,即當期繳費收入無法支付當期養老支出,大概到2035年,才能耗盡養老金累計結餘,正式進入整體的入不敷出的負債狀態。


而國家很顯然已經關注到了社保潛在的危機,目前正在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來嘗試將這個進度延緩,注意,我說的是延緩,因為這個問題不是制度安排能解決的,而是整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口結構發生本質性改變、社會財富創造失速而導致的,是整個人類都面臨的問題,是所有社會福利體系都必然面對的問題。


那麼,咱們來大概過一下,目前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第一個重要的制度,是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而延長退休年齡。第二個是醫保領域的一致性評價和集採,雖然與養老無關,但是這會影響到財政補貼的額度,在財政整體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很顯然,在醫保這邊補貼太多,必然會降低養老保險的補貼。第三個制度,是統籌級別由地方往中央收攏,提高統籌的公平性和靈活性。第四個制度,國企股權劃轉到,可以讓社保基金享受到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第五個制度,市場化運作,放開社保基金投資股市,除了能穩定股市、讓股市更好的服務經濟外,還能讓社保受益於整個國家發展。第六個制度,做實個人帳戶,對各個賬戶對資金使用去向嚴格監管,落實專款專用。


相信隨著後面各種政策或制度一一落實,相信各種基於制度和政策進行對套利、違法行為,將會逐漸減少。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社會整體財富的持續性增長,社保本身的持續性,也將會得到大幅的延長。而且,隨著各方面的進步,說不定會衍生出一套新的福利體系,要知道,我們現在視作理所當然的社保體系,最早是在1889年前後才在德國開始建立,在1935年才正式由羅斯福在經濟危機中籤署《社會保障法》,才正式確立了全國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到如今也才不到100年,未來幾十年,在新一輪的經濟危機中,發展出一套新的社會福利體系,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很長,可是卻都只是基本介紹了一下各個險種的情況,浮光掠影。每一個險種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情況,都不是一篇文章能寫完的,如果有想深入瞭解的用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相關資料,然後一起探討。

岌岌可危的社保,我們還能參與嗎?(深度長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