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趣事,從原始人的生活習慣說開去

,瘦身成了很多人特別是美麗女士最關注的事情,那些已經婀娜多姿的美女們仍然在“節衣縮食”,努力做出弱不禁風的樣子。可是,事與願違的是,大多數人通過節食的方法來瘦身,卻怎麼也瘦不下來。”為什麼喝涼水都胖啊?”煩惱之餘,有放棄的,有追求各種稀奇古怪明顯損害健康的方法的。

其實,早在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告訴我們,為什麼有的人會胖,有的會瘦。就如原始人告訴我們,男人必須強壯,因為要去捕獵長毛象,女人必須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適應力,因為要養育下一代。那麼,原始人也不總是生活在和風細雨中,能有大批的長毛象乖乖來投懷送抱。如果遇到災年呢?那時,火山爆發、冰河世紀、洪水、颶風比今天多很多,如果在一個寒冷的季節、缺吃少穿,原始人們如何捱過災年呢?答案很簡單,儲存脂肪。

今天的科學告訴我們,人體中有一種儲存能量的好東西(瘦身的女士肯定不這麼認為):脂肪。脂肪分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其中,白色脂肪大量存在於肌肉組織、器官、骨骼附近,除了可以保護身體組織,還可以將人體多餘的熱量與能量儲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於是,每當遇到災年,缺吃少穿的原始人進化出一項功能,就是就將吃下去的東西按照一定比例轉換成白色脂肪儲存在身體裡,以備度過災荒。特別是女人,還要給孩子額外存儲一份,所以脂肪轉化率要比男人高的多。而男人們要追捕獵物,吃下去的東西要轉化成肌肉的,拿來多餘的換脂肪啊。而這些儲存的”能量快”就在人體又冷又餓的時候轉化成能量,讓人度過災荒。(駱駝要說:這個技能是和我學的)

所以,原始人形成的這一基因遺傳到今天,就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想象:越是吃不飽和冷的人,脂肪轉化率越高。因為這是避災的本能,人自己決定不了。所以我們看很多人,越是節食,越是露著小蠻腰,就越是把吃下去的食物轉化成脂肪,以至於越節食反而越容易增加體重(尤其在饞得忍不住大吃一頓的時候)。這就是那些美女們靠節食瘦身卻失敗的原因:違背了自然規律。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因為漫長的幾十萬過去,人類遇到的災年越來越少,直到這個吃豆腐腦可以吃一碗倒一碗的土豪時代,基因還是有一些變化的。人類進化出了褐色脂肪。根據奧地利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褐色脂肪可以把白色脂肪轉換成熱量,而本身體積又小,又不易儲存(妥妥的助人為樂型啊)。而這種脂肪除了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多,成人有沒有就要看遺傳基因了,這就是所謂的胖與瘦的基因的由來。

綜合上述知識,想要瘦身的男人美女們還是順應自然規律,該吃飽就吃,該穿暖別露肉,然後邁開追獵長毛象的步伐去健身吧。只有這樣,食物才會少轉化為脂肪。即便有脂肪,也會變成熱量和肌肉。不然身體發現挨餓受凍,還不活動,“看來災年來了,那麼,準備儲存脂肪吧”。“長矛都扛不動了,要肌肉乾啥,轉化成脂肪吧”。於是,世界上又多了幾個對著鏡子百思不得其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