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不動就想“主宰”啥的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羅素、愛因斯坦、楊振寧等等古今中外的科學家都說過相似的話。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多種角度,可以解釋說“科學原本是為了打破神學,卻最終會發現一切努力反而會成就了神學才是真理的本源”,也可以解釋為“宇宙的主宰,才能稱之為神。而科學的方向就是朝向成為主宰而努力”。無論如何,“朝向成為主宰而努力”並不代表著人類當下就有了“主宰”的能力,就可以像“主宰”一樣。沒有這種能力,卻以為自己就是“主宰”,頤指氣使、招搖過市、自鳴得意,這就是愛因斯坦另外一句鮮為人知的論斷:“大部分都在做‘無意義’的努力與追求”。

每個生命都是自然孕育而生的,當然也包括人類。但是不少人都莫名其妙地認為“順應自然”就是“被奴役被壓迫、水深火熱、不抗爭便沒有活路”,把自己每天生活的意義定義為“懟天懟地” ,是不是可笑的邏輯?動不動就“改造”、“征服”,這些只是無知且狂妄。任何科學家,無論什麼領域,都是以“觀察”、“總結”做為研究的手段,“觀察總結”本身的目的,在於“領悟”,只有其中一小部分被我們所領悟的道理,才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但這種應用也不是“征服”,而是“順應”。區別在於是否要打破秩序、打破平衡?“順應”就是“可以在一定情況下利用規律,但不要打破秩序、不要打破平衡”。

“鑽石”的認知,不折不扣是人類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儲量、應用價值”都與“價格”嚴重背離。除此之外,關於“石油”的認知,這恐怕也是如此。“石油不是清潔能源”這已是共識,然而“石油是不是不可再生?”、“石油是不是稀缺,幾十年內就會被採光?”、“石油是不是就應該被提煉加工、被燒掉,才不叫浪費?”這些問題,越來越禁不住推敲。“有了核能,為什麼還要燒石油?”“被採光的油井,為什麼間隔數年或數十年後又會重新出油?”現在有一種關於石油的解釋,似乎更加合理:地球是一個生命體、是有機體,地球也需要新陳代謝、物質流動。那麼“石油”,這種流動的有機物,就是“地球的血液”,擔負著維持地球生命的使命。無論如何,怎麼能在還不知道“是不是過量開採”的情況下,就隨意亂採呢?而且明擺著“核能”“太陽能”遠比“石油”更高效。人類最要命的陋習是什麼?總是在沒完全搞明白的情況下,就瞎搗騰,就去打破平衡、造成無法恢復的破壞。甚至明知道怎麼做更好、更合理,卻因為一己私利,故意“隱瞞”、“炒作”、“誤導他人”。

“觀察、總結、思考、順應”,“尊重自然、尊重平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屑於“觀察、瞭解、總結”,卻熱衷於“打破規律”“鑽漏洞”,甚至以“打破了規律,卻逃脫了懲罰”為崇拜對象,這種價值觀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終究會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