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2019年12月12日。清水寺。奧之院。


79歲的住持森清範,打開保密嚴格的二重封筒,抽出了一張小紙條。


紙條上是一個字。據說是一國的社會訊息,國民的心靈圖像。


森清範看罷,拿起毛筆,蘸取墨汁,在1.5米高、1.3米寬的巨大和紙上,抄下了這個字:


「令」。


並把它供奉在千手觀音菩薩尊前。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從揮毫,到寫畢。這段不足30秒的漢字書法視頻,被電視臺轉播,網絡平臺直播,傳到數以億計的觀眾眼前。


但是,視頻拍攝的地點並不在漢字的發源地中國。


而在日本。


書寫漢字的主角也不是中國人。


而是日本人。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一年一度,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面向全日本徵集漢字,反應當年的世態。票選第一的字將成為年度漢字(今年の漢字),由住持親自書寫,公佈於京都市清水寺,登上東亞乃至全世界的新聞榜。


2018年,年初寒潮、三場地震、夏季豪雨和高溫的天災不斷,日本年度漢字定為“災”


2013年,東京奧運會申辦成功,日本國家隊晉級2014年世界盃,日本年度漢字定為“輪”


2008年,新首相麻生太郎上任,奧巴馬提出競選口號“Change”,日本年度漢字定為“變”


而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奧姆真理教製造沙林毒氣襲擊事件撼動全社會,日本將第一個年度漢字定為“震”......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每年一個字,不僅總結了大事記,也留下了人們當時的感受。


只是...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大和民族公元4世紀確立王權,早就創造了日文體系,有片假名和平假名。


但是,只要遇上莊重、正式的場合,比如年度字的評選、年號的頒佈、護照甚至貨幣的設計等等,漢字永遠是不二之選。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日本人對漢字為什麼執著?


日文為何總也離不開漢字?


這事兒說來話長。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故事開始的地方不在日本島,而在“樂浪”,今朝鮮半島。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國,設置了樂浪、玄菟 、臨屯 、真番四郡 。臨屯 、真番在他死後相繼廢止,玄菟也被移到了遼東。


是樂浪,吸收三個郡改廢后的屬縣,範圍擴大,成了漢朝統治東方民族的最前沿


《漢書》裡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此處“倭人”,就是指日本人。


他們分散在北九州,屬不同部族,定期去樂浪郡的首府朝貢,接收文化輸出。


一來一往,歲月更迭,中日友好,越來越甜。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對日本人來說,樂浪只是個起點,從這裡,他們逐漸接觸到中原。


福岡平原出土的西漢鏡、博多灣沿岸發現的銅劍、絲島郡小富士村遺留的“貨泉”(漢代銅錢),說明兩國交流很早就上升到了經濟文化層面,已經抵達權力中心。


自然而然,漢字在兩國間流傳。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從東漢光武帝賞賜的印綬、漢魏時期出口的銘文刀劍判斷,最遲公元1世紀,漢字已經進入日本島。


但當時的日本人仍把漢字當做某種圖案或裝飾。


奈良一面仿製自王莽鏡的古日本方格四神鏡,把表示十二地支的漢字順序都給寫錯了。


彷彿漢字的意義並不重要,日本人只要好看。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他們對漢字的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已經是5世紀末了。


日本應神天皇向朝鮮半島百濟國求賢。百濟王先後送上兩名學者:阿直歧和王仁。


他們能讀懂漢字和漢典,被應神天皇封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官方指定教材包括十卷《論語》一卷《千字文》


而讀懂課本,跳不過識字這一課。


漢字就此切入皇室血脈,用於達官貴人的書面交流。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 皇太子菟道稚郎子宇治墓,牌子上幾乎都是漢字


公元7世紀,百濟學者的間接講授對日本皇室也已經不夠用了。

天皇向中國特派“遣隋使”“遣唐使”,直接吸取先進文化。同時期,百濟國和高句麗滅亡,又為日本列島增添了一大批懂漢字的移民。

雙管齊下,日本人的漢字能力狂飆突進,已經能連篇累牘地撰寫漢字文章。

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七條憲法》,完全由聖德太子以漢字寫成。開篇即是工整大氣的“以和為貴,無忤為宗”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埼玉縣稻荷山出土的一把古日本鐵劍上,也赫然刻著7個大漢字——“獲加多支鹵大王”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這個名號看上去很野雞,其實來頭不小。


獲加多支鹵,讀作“wa ka ta ke lu”,也就是“わかたける”,也就是“大泊瀬幼武尊”。

也就是,雄略天皇


漢字在這裡不表意,只是標註了天皇本名的日語讀音。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回想小六子學英語那會兒,曾經用漢字標註讀音,在課本上寫滿“古德阿夫特農”“優而威爾康母”。


日本人假借漢字,拼讀日語讀音,大概也是如此自然的選擇。


他們並沒有多想,但一種專屬日本的拼音文字,已經萌芽。


假借,假借。


假漢字之名,讀日語之音。


日文之始:萬葉假名,就這麼發明出來。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萬葉假名取自《萬葉集》。裡面4500多首長、短和歌,多用漢字標記日語。


比如和歌八五〇,原文是: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短短五行字好似“亂碼”,但標上羅馬拼音再讀一遍,味道就不一樣了。不信你來,瞬間口吐日式芬芳——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不錯,萬葉假名的用法,你已經會了。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有了萬葉假名,記載天皇口述命令的宣命體中,很快出現了大小漢字混用的形式。靠右的小字,就是假名。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但用一個個方塊字標讀音想想都麻煩。平安時期,日本僧人通過拆字的方式,簡化出了片假名


這些很像注音漢字的符號,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日本正式政府公文、課本、學術書籍的指定假名。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但這還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可愛、寫意的日文。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比如小叮噹這句“不是啦”,用到的是另一種假名。


它們的發明者是日本弘法大師空海,也就是,電影《妖貓傳》裡那個能解咒的高僧。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相傳,空海在長安留學期間,學會了唐朝人很愛的草書,並用它嘗試書寫萬葉假名。


隨著筆劃逐漸變得飄逸,簡約、美觀的文字躍然紙上。平假名誕生了。


儘管筆劃不過一到兩筆,書寫成本比片假名低得多,平假名卻沒有獲得官方首肯。


它們最初只被日本女性使用,多見於私人信件、小說、日記與和歌中,還被稱為“女字”,社會地位不高。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直到紀貫之的《古今和歌集》、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大火,假名文學才登上大雅之堂。


而等到官方確定平假名的標準寫法,一晃已是1900年......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不過,漢字與平假名、片假名混用的日文,其實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成型。


日本人還根據自身需要創造了成百上千個“和制漢字”。比如,表示山口的“(とうげ)”、表示旱田的“(はたけ)”,表示十字路口的“(つじ)”,和去年那部爆火日劇裡你怎麼也讀不對的“(ゆうなぎ)的新生活”。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一些“和制漢字”甚至反向輸入中國,至今留用。比如“腺體”的“”,“鱈魚”的“”。


隨便翻開一張《人民日報》,你更會發現,那滿紙的“社會主義”“共產黨”“幹部”“中央機關”,都是當年被留日學生帶回國內的“日文”。


就連啟發了戰時中國新青年的《共產黨宣言》,也是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從日文版翻譯過來,才傳遍中國。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此時的日本,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靠朝貢、求賢,苦讀漢典的“倭人”了。


借用漢字,他們創制了完備的文字體系,撰寫了大量的日文經典,還擁有了獨具特色的國風文化。日益富強。


有人因此安居樂業,歲月靜好。


有人卻貪心不足,虎視眈眈。


後者在不斷追求更大、更強的道路上,投入了軍國主義的懷抱,走入極端。


於是,海上傳來一聲炮響。


戰爭開始了。死難者無數。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與日本軍隊一起侵入中國、朝鮮的,還有大街小巷上那些煽動人心的海報。


海報用工整的漢字寫著:“大詔奉戴日”“一億玉碎”“神州不滅”


何其諷刺。


曾經用來書寫友誼的文字,轉眼竟用來書寫狂妄。


但狂妄的結果,必定是失望。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點,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夢醒時分。


昭和天皇的玉音放送,讓7000多萬日本國民聽到了戰敗結果。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據說當時有人沒有聽懂天皇的演講,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


因為天皇的《終戰詔書》是用漢文訓讀體寫成的,言辭考究,頗有古人遺風。


而且這蠅頭小楷,一筆一劃,宣揚的仍是“神州不滅,國體精華”,掩飾著戰亂帶來的滿目瘡痍。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可失敗畢竟是失敗。


戰後日本失去了往日的威風,被美軍按住了命門。


就連天皇手中代表“皇宗遺範”漢字,也被盯上,為軍國主義的罪行背鍋。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帶著戰勝國的驕傲和專斷的態度,美軍進駐日本之後,立即要求日本政府廢除漢字,理由是要徹底拔掉軍國主義的惡根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按照美國人的邏輯,日本之所以發起戰爭,是因為漢字 太 難 學


日本民眾搞不定漢字,知識無法傳播,民主思想不能滲透,軍國主義乘虛而入。


所以,漢字必須“go away”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這當然是毫無依據的謬論。


但戰敗嚴重打擊了日本人的文化自信力,即使沒有美軍煽風點火,支持“廢除漢字”的日本學者也不在少數。


於是,日本文部省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當用漢字表》,羅列1850個漢字,把原本上萬的常用漢字量直接斬到了腳脖子。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可美國要的不是限制,而是廢止。差一個字,一個偏旁部首,都不算。


為了看似體面地達到這個目的,美國軍官還提出在日本搞一次“全國識字測試”。如果日本國民的測試結果不達標,則漢字必死,日文拼音化將全面推行。


他們特地找來日文拼音化的推崇者柴田武,負責組織這次測試,讓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套路,就等“不識字”的日本民眾往裡跳。


但他們沒有想到,在日本已有1600多年曆史的漢字,遠比想象中堅強。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這是當年測試題中的兩例。


兩萬名參與測試的日本人面對這種難度,在事先沒有被告知測試目的的情況下,奮筆疾書。


最終,識字測試結果揭曉——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把柴田武和駐日美軍都嚇了一跳。


一名美國軍官的臉當場就黑了,說這結果看上去不太好。


柴田武聽了也只能苦笑,“日本的識字率,恐怕比美國都高。”


這話毫不誇張。


因為在2013年,美國國家識字研究所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仍有14%的人口不識字,有21%的人口閱讀能力低於小學5年級要求......


碾壓級別的事實,擊垮了廢除漢字計劃。1850個漢字得以倖存,為漢字日後的崛起留下了火種。


等到21世紀,逐漸走出戰爭陰影的日本已將常用漢字量擴充到2136個,且文部省預估,未來還會不斷增補、擴充。


2011年的民調同樣顯示,72.4%的日本人認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可以消除日語同音字帶來的歧義,60.1%的日本人認為“漢字一目瞭然,有助於閱讀”


從莊嚴場合到商業宣傳,漢字在無所不及。與字形結合的設計創意,不斷衝擊著人們的眼球。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從樂浪,到清水寺。


從戰爭,到和平。


漢字在日本走過幾千年,已經融入血脈,無法被移除。


相關證據有:報考人眾多的漢字能力檢定考試,日本年度漢字,漢字綜藝節目,以及,日本遊戲人發明的漢字俄羅斯方塊......據說中國人都不太會玩。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但要說漢字對日本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小六子想到的是一名叫杏奈的女孩。


她曾寫下一個漢字,展出在京都的漢字博物館。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這個字,是“手”


寫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


親歷了這場災難的杏奈,在“手”字下回憶道:


日本就算再怎麼囂張,也終究無法捨棄的漢字


這就是漢字的力量吧。


四道筆劃,不僅僅是寫字那麼簡單。


記憶中的那隻還有溫度的手,彷彿又被握上。


而這一次,用心寫下“手”字的杏奈,再也不會放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