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億單身人口,你的孤獨這個世界聽得見

2.4億單身人口,你的孤獨這個世界聽得見

說起“孤獨”兩個字,不知怎的,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個畫面。


一位老人,鬚髮皆白,戴著草帽,坐在陰涼處,吧嗒吧嗒地抽著煙鍋,不遠處還有一頭老牛,低頭吃著草。烈日當空下,老人說著人話,老牛回著牛叫,卻搭得順暢和諧。


遠在畫面之外,我沒來由地被蔓延而出的孤獨氣味感染著。


這位老人叫富貴,他的牛也叫富貴,是餘華《活著》一書中一家四代僅剩的兩個生命。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印象很深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蕩起的波浪。


在那個貧瘠的年代,土地是養分,勞作是途徑,唯獨談不上富足,不論是從身體上還是精神上。


呼一口氣,吃一口糧才是唯一有觸感的存在。那時候的人們都不談“孤獨”,認為那是虛無縹緲的存在。


01


伴隨“孤獨”常常出現的詞語是“一個人”。


就像很流行的國際孤獨等級表,從第一級到第十級,“一個人”是固定的前置定語。

2.4億單身人口,你的孤獨這個世界聽得見

這好像在宣告,一個人就是孤獨它本身。


三十歲之前的人生裡,我有過一個不大不小的執念,想過一個完美的一個人的生日,不需要親朋,也不需要伴侶情人。


去到北京的歡樂谷,還享受到生日半價的優惠,像個勇士一般,過山車、天地雙雄、太陽神車,挨個兒體驗了個遍,很興奮,意猶未盡。


我努力地證明著一個人也可以很開心,可最後卻敗在了旋轉木馬。


驚險刺激後產生的多巴胺,在搖搖晃晃的溫柔裡被排山倒海的噁心不適感打敗。


那一刻,我看清了的自己,孑然一身,踽踽獨行,像個孤獨患者,病未入膏肓,卻也無人過眼。


三歲小孩的孤獨,是上幼兒園第一次與媽媽分開的恐懼。


二十歲的孤獨,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該如何抉擇卻要一力承擔後果的長大。


三十歲的孤獨,突然就變成了剩菜剩飯,心血來潮做了四五個菜,但只夾了幾口就吃不下去了。


而在後半段的人生,孤獨也在一點一點加深,相識的人一個個離去,過去的時代漸漸地被新潮技術覆蓋直到蹤跡難尋。


人赤條條來,再赤條條去,這是一趟孤獨的旅程。


《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一個人勝似兩人的快樂,大概是少有的存在。


《月下獨酌》中李白的低吟,“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才是這個世界更多的現實。


2.4億單身人口,你的孤獨這個世界聽得見

02


古時的皇帝,一朝踩在萬人之上,便也站在了懸崖之巔,他開始自稱“寡人”,他又常感嘆“高處不勝寒”。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


他大權獨攬卻在孤獨中陷入迷途,開始失去方向。


一個人的寂寞或許還好消解,人群中的形單影隻往往無從擺脫。


竇文濤在《圓桌派》中說,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總有好多事情去做。


健身運動、做節目、看劇、吃飯、洗澡……,時間被東一點西一點瑣事佔據,根本沒有間隙感覺孤獨。


是的呀,一個人習慣了這樣的生活,自然是不覺得有什麼,但往往走出去置身人群中時,才會切膚地從每一個毛孔感受到孤獨真實的存在。


年前小華從國外回鄉探親,感概一別數年,正好趁著春節組個局熱鬧熱鬧。


本是一件重逢喜事,小華卻在餐桌上如針刺火烤煎熬得不得了。


一頓飯的功夫,有的人盡是揶揄酸話,“國外拿到綠卡了吧,大別墅豪車的配著,還以為你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呢”。


有的人極盡拿腔作勢,“今年樓市不好,剛買房價就降了,還好股市行情不錯,又掙回幾十萬,明年打算做期貨再賺一筆”。


還有的人抱怨連篇,“天天夾在婆婆老公中間兩面受氣,孩子也不聽話……”。


這個聚會除了見面,更多的是敷衍客套、炫耀油膩、苦情牢騷。


小華告訴我,那一刻她好想逃離那個聚會。


我想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像小華一樣的人,聚會中的燈光越閃耀,道路上的人潮越擁擠,越覺得自己孤立,被放逐孤島,跟這個世界難以融合。


三木清說過這樣一句話,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


孤獨是鴛鴦火鍋裡冒出絲絲縷縷的熱氣,是家裡多餘空置的碗筷,是萬家燈火亮起時眾多房間中的其中一個小格子,是身邊千千萬萬個人都是你的同類卻依然嗅不到相同氣息的落寞。


就像那句話說的,所有人的狂歡,不過我一人的孤獨。

2.4億單身人口,你的孤獨這個世界聽得見

03


據2018年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我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規模已達到2.4億。


單身、獨居、外賣、一人文化成為社會熱象。


正如時代在變,需求也在多元化,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也從人開始變成寵物、電子設備、虛擬感情等等。


但不論是奉行家庭理念,還是獨身主義,孤獨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下來。


換句話講,無論一個人也好,兩個人也好,還是一群人也罷,孤獨總是不可避免,它隱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總是需要被撫慰。


曾經,卡夫卡三次逃婚,太宰治說自己是個不適合結婚的人,但他們用孤獨的靈魂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作品和思想,填補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需要。


現如今,一邊肉體的廝守殘存著熱乎勁兒,一邊靈魂需要共鳴相合,獨居的盛行也恰恰說明,我們開始更加註重純粹的關係需要。


很喜歡馬家輝的一個觀點,他說,有一種情況是無可取代的,當我們放棄獨居選擇和另一個人生活在一起,那是在建立一種共同體的關係,而這種相依為命的感覺是沒辦法被其他獨居的一百個好處來取代的。

2.4億單身人口,你的孤獨這個世界聽得見

在這城市裡,

我相信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

想著同樣的事情,

懷著相似的頻率,

在某站寂寞的出口,

安排好了與我相遇。

——張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