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德國曆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不僅結束了德意志民族400年分崩離析的局面,而且憑藉充滿智慧的外交手段和政治眼光,一舉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其執政的26年中,德國遊走在各大國之間,遊刃有餘。

然而,隨著威廉二世的登基,一改俾斯麥時期孤立法國,迫使俄國保持中立的外交體系,拒絕俄國友好,積極與英國結盟。結果,非但沒有討得對方歡喜,反而促使法、俄兩國結盟,德國在歐洲越來越孤立。這都與威廉二世的獨裁和自以為是分不開。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逼走俾斯麥是威廉二世的最大失誤。

俾斯麥之所以能夠成就德國的輝煌,都與威廉一世始終信任分不開。儘管他的一些做法處處充滿著風險和冷酷,兩人也發生過爭執,但威廉一世從沒有要離開俾斯麥的意思,因為他知道普魯士的輝煌,離不開俾斯麥的智慧,他要知人善任。

只有29歲的威廉二世即位後,年輕氣盛,更有天生殘疾的自卑,稱帝后更加強勢和咄咄逼人,十分反感俾斯麥在外交的保守做法,最終迫使其遞交了辭呈。一時間成為全世界熱議的話題,不同的是,國內一片惋惜聲,列強們卻鬆了一口氣。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狂妄的威廉二世,認為只有與當時的頭號強國——英國結盟,才能真正的威懾俄國和法國。為了討好英國,斷然拒絕了俄國示好的舉動,甚至將埃及的利益,慷慨地送給對方。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英國非但沒有結盟的意思,反而避而遠之。

這讓自命不凡的威廉二世倍感屈辱和沒有“面子”。而法、俄兩國的結盟,使得德國在歐洲面臨著來自英、法、俄三方的威脅。他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向了“不夠意思”的英國,並十分幼稚地認為,既然結盟無望,那就走向對抗。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他要給英國人一個教訓。當英國人在南非作戰失利時,他竟然給南非總統發去一份賀電,讚揚他們維護國家獨立的精神,並將英軍比作“武裝匪徒”。電文引起了英國上下一片憤怒,反對德國的聲音越來越高,英、德兩國矛盾從此公開化。

俾斯麥苦心經營20多年的外交體系,不到2年就被剛愎自用的新皇帝毀於一旦。儘管俾斯麥也十分的專橫、跋扈,但他知道統一不久的德國應該“韜光養晦”、慢慢做大。如今,在威廉二世的“莽撞”下,德國的侵略性愈發彰顯出來。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肆意擴大殖民地,為殖民地而殖民地。

1892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繼續,作為加工型工業十分依賴對原材料的獲取,大國紛紛謀求海外殖民地,以獲取原材料對工業生產的穩定輸入。威廉二世也將目光投向了擴展海外殖民地,這一點,還是符合當時國內工業發展的需要。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要選擇有價值的殖民地。否則,不僅得不償失,還很有可能拖累整個國家。其實,俾斯麥執政時期,也知道擴展海外殖民地的重要性,但他更清楚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殖民地,必須符合這些特徵: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一是,政治上高度分裂。最好是“形如散沙”的國家,可以在統治期間,不會遭到大規模的反抗,減少殖民成本。二是,物產豐富。這是向海外擴展的目的,必須擁有有價值的原材料,可以維持本國的工業生產。

更重要的是,要有眾多的人口,不僅擁有廣闊的市場,消化本國的工業產品,而且還可以向企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獲取更多的價值。放眼全世界,當時符合以上條件的,只有印度。這也是英國,自始至終不願放棄和保護印度的原因。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除此以外,真正能獲得經濟利益的殖民地不多,大都是既賠錢又分散國力的貧瘠土地。說白了,有利可圖的殖民地早被英、法等國瓜分完了,現在擴展海外殖民地,不僅不能帶來經濟利益,還要維護殖民地的正常運轉,增加德國的負擔。

更何況,德國受地理位置影響,並不適合發展成一個海軍強國,也就無力去保護這些殖民地。然而,虛榮的威廉二世怎會有俾斯麥的深謀遠慮,他根本不考慮能帶來什麼好處,只希望通過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來滿足自己作為統治者的成就感。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無形之中,威廉二世推行建立的全球霸權,成了為殖民地而殖民地。他缺少的不僅僅是政治遠見,而且處處表現出來的咄咄逼人和不可一世,“軍國主義”色彩越來越濃,列強們對此十分戒備,特別是英國,不但疏遠,而且更加警惕。

不自量力的是,他要與英國進行軍備競賽。

1897年的德國,外交形勢十分嚴峻。法、俄兩國已經結盟,英國在處處戒備,盟友意大利又是一個“三心二意”、“牆頭草”的國家,只剩下一個老朽“不給力”的奧匈帝國。在威廉二世看來,唯一可行的是發展海軍,威懾英國。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他的做法是俾斯麥堅決反對的。德國陸軍在當時無人能及,為了平衡態勢,避免英國人猜忌,俾斯麥不主張發展海軍。因為,海洋霸權是英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誰發展海軍就是挑戰英國的底線,不但不會帶來安全,反而更加不安全。

可“無腦”的威廉二世,卻簡單的認為,英國之所以不願結盟,就是因為德國還不夠強大。只有將其引以為傲的海上力量比下去,所有的國家才不敢與德國為敵。殊不知,他的做法不僅逼著各大國競相擴軍,而且導致了“反德聯盟”的形成。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德國的《海軍法案》計劃用6年時間,耗資4億馬克,建造96艘各類作戰艦隻,並在長達14年的造艦過程中,4次調整擴軍計劃。但他不知道的是,英國一直執行“兩強標準”,即英國的海上力量,要大於海軍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相加之和。

於是,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軍備競賽。讓威廉二世有底氣的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新研製的“無畏級”戰列艦,擁有革命性的優勢,不僅噸位大,火力猛、射程遠、裝甲厚,而且擁有極強的機動性,可以擊沉當時所有的戰船。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一下子,將人類海戰帶入到了“大艦巨炮時代”。但超強的戰鬥力是靠金錢堆出來的,一艘“無畏級”戰列艦的造價,相當於現在的35億人民幣。英國也不甘示弱,宣稱德國造一艘,他們就造兩艘,雙方都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

但英國尚可維持,因為他們有印度可以榨取,而德國沒有,同時,英國只需發展海軍,而德國還有陸軍要發展。到了一戰前,儘管德國的海上力量已排名第二,但與英國仍有不小差距,並受地理位置限制,在一戰中根本沒有發揮作用。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更要命的是,迫於德國壓力,英國與法國主動“拋棄前嫌”,簽訂了《英法海軍協定》;同樣是在其強大壓力下,英、俄兩國也協調在中亞的矛盾,簽訂了《英俄協定》。至此,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正式形成,這都是威廉二世的“功勞”。

事實證明,俾斯麥是對的,德國在威廉二世的帶領下走向毀滅。當然,最根本原因還在於德國的皇權制度,皇帝的個人決定極大影響著國家事務,儘管獨裁者本人不具備過人的智慧,但他卻擁有無上的權力,這往往是悲劇的根源。

一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是如何組建起來的?軍備競賽,德國皇帝是關鍵

更可悲的是,很多聰明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國家毀在獨裁者的手裡,卻絲毫沒有辦法。俗話說得好“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更何況是一個國家,如果勝利,民眾除了一絲榮耀外一無所獲;一旦失敗,他們卻要承受全部的苦難。

在生活中,大家有領導無能,累死下屬的例子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