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如果不籤條約換個人去籤是不是會更有名聲?

用戶3815676998628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現在也是一線高中歷史教師。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李鴻章簽署條約既有責任也有無奈。

對於古代,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清朝了。說到清朝,自然少不了要提到康熙。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下,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也是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之一。後世都評價說“康乾盛世”,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乾隆時期,雖然天下依舊太平,清朝看起來依然強大繁華,但實際上卻隱藏了很多問題。乾隆逝世,清朝隱藏多年的問題也開始慢慢暴露出來,比如說:國庫空虛,錢銀不足;八旗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威風;再加上內憂外患。清朝也開始慢慢走向衰弱。

一九零零,慈禧向列強宣戰,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當時還在南方的李鴻章聽聞後,老淚縱橫的說道:內戰何時才能停止。大清帝國早已腐朽不堪,儼然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朝廷一封接一封的電報傳到李鴻章的手上。慈禧已是十分驚慌,下令將李鴻章調任為直隸總督,授予為全權大臣。今日不同往時,這是個苦命的差事。老辣的李鴻章十分清楚這個道理。

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因為李鴻章精通洋務,不僅讓慈禧賞識,也讓洋人很是有好感,甚至聲稱“所有的談判,沒有李鴻章就無法達成共識”,李鴻章就這樣能者多勞,為滿清的腐朽買單,奔走於列強之間,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自《馬關條約》後,李鴻章不僅受了傷,還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李鴻章也心灰意冷不願再為清政府揹著賣國的罵名,但是清政府並沒有放過他,西方列強也沒有放過他。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文件上,李鴻章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了“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這個字這麼寫是有特殊意義的,把李鴻章三個字,巧做安排,合為一體,看起來大體像個 肅 字的形狀,仔細審視,會發現是李鴻章三個字合在一起,表示著中堂大人是代表清政府籤的條約,而不是自己擅作主張,有這層隱含意義,因為中堂大人曾被清政府加封肅毅伯。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僅寫一字,揭露其無奈!


歷史的塵埃HISTORY


李鴻章作為晚清的重臣、名臣,幾乎所有晚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都會有他代表清朝政府簽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稱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李鴻章主子慈禧太后更是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據說聞訊李鴻章死後,慈禧太后悲痛欲絕,以至於吐血。



《馬關條約》前夕,李鴻章因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被慈禧摘去了所有官爵與榮譽,而在去日本準備簽約的伍廷芳卻被伊藤博文告知“如果中堂大人來,我們自然樂意接待”,於是慈禧又恢復了李鴻章的所有官銜與榮譽,責成他去馬關代表政府簽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條約肯定有恥辱和不公,但是別無他人可替代。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是舊相識了,此次條約簽訂是一場拉鋸戰,在所賠付銀兩問題上,李鴻章竭力爭取,少一點,甚至有“實在不行就再少點吧,就當老夫回國的旅費吧”,其實不知,白銀兩億兩和三億兩在國人眼裡,其實都是一樣,即使李鴻章在談判中途受到日本浪人襲擊,左臉頰受傷,血流如注。李鴻章同樣是一個賣國賊。

1901年7月,《辛丑條約》簽訂時,有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作為中方最高代表,慶親王理應簽字,慶親王正在猶豫時,李鴻章突然說道“這天下最難寫字,便是這自己名字,你以後路還長著,這賣國條約,就讓老臣來籤吧”。簽完之後,李鴻章病情加重,吐血不止,以至於在臨終之時,俄公使還在逼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李鴻章已經無法言語,油盡燈枯,唯有老淚縱橫!



李鴻章曾在私信中提到:我是大清國的裱糊匠,我這一生辛苦不過是糊了一個紙房子!


蘭陵不算黑


不然,這正是李鴻章勇於任事的表現,曹操知道廢漢獻帝自立便是漢賊,所以不自立,以李鴻章的才智來言他不會連這種事都看不出來,正是這樣,才需要相當的勇氣。後世但凡有見識的人,就該怪李鴻章,你有能力卻不能站出來,就為了你的名聲?

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一個人身上便是滅頂之災。

當時清政府對外交的還處在國與國的朝貢,是李鴻章開闢的新式外交。自古封建王朝只需要防著山海關之外的少數民族和內地的農民起義軍,只需要守住比較重要要塞即可,而現如今列強依靠輪船可以從各地登陸,侵略之國也從一國變成幾國結盟。李鴻章稱之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而這些歷代官僚都沒有碰到過。而是李鴻章在一步步摸索中走出來,奏請辦水師,辦兵工廠,派軍官留洋,他也不知道對不對,因為以他的權利只能做這些。

李鴻章在訪問歐洲之時,見到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問了其兩個問題,其實道盡了李的無奈。

李鴻章;“如果一個做大臣的人想要給國家盡力辦事,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見都與他不合,合起來拉他的後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想按自己的想法辦事,該怎麼辦呢?”

俾斯麥;“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能獨攬大權,那還有什麼事辦不了?”

李鴻章;“比如現在有一個大臣,他的君主無論誰的話都聽,君主身邊那些大臣、侍從經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義干涉大事。要是這樣,這個大臣該怎麼辦呢?”

俾斯麥想了很久才說:“一個當大臣的,假如真心操勞國事,估計沒有一個不被君主體諒的,唯獨在婦人女子手底下辦事,就不好說了。”

中國歷史上最討厭的人便是,不做事的人卻雙眼緊緊盯著做事的人,只等他有一點錯誤,便去皇帝面前打報告,只待你變的渾身和他一樣黑,他才能放過你。而李鴻章面臨正是這樣的局面。滿族貴族他得巴結,慈禧老佛爺更別說了,同是漢人按理說不應該為難於他,卻對他處處掣肘。甲午海戰之前,翁同龢因為私仇處處為難北洋水師,導致自1890年,也就是甲午戰爭四年前,北洋水師在未購買過一槍一彈,這種人在日後竟然是主戰派。輸了也怪罪不到他頭上。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邀請其一同赴日合談,嚇得其連說不可、不可,外交非我所長。

關於李鴻章貪汙,李鴻章這種想做事的人,深知道朝裡有人好辦事的道理,得買通慈禧身邊的李蓮英吧,得買通些滿清貴族替其說話吧。況且他又是帶兵的,你沒錢誰給你幹呢?談信仰?李鴻章的厲害之處便是同樣讀四書五經作八股文章被選拔為官,可他能在受到西方文化慢慢作出改變。令他的對手伊藤博文這位留過洋的首相欽佩不已。

李鴻章的墓被打開之後,陪葬品只不過一副眼睛、一塊懷錶、一根柺杖、一把劍。李鴻章大概也是戚繼光、胡宗憲式的人物吧,貪汙是為了辦事,結交權貴,也是為了辦事。


史爭朝夕


  不籤,名聲肯定不錯。

李鴻章是真苦,長大方知他。他因為親手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遭到了人們的聲討和嫌棄,他本人也是頂著很大的壓力,最終鬱鬱而終。其實簽了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李鴻章自己心中也很不舒服,但是弱國無外交,那個時候的李鴻章也只能頂著來自國內和國外的壓力去簽上自己的名字。李鴻章代表晚清政府去簽字的原因大致有四個,最後一個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堂大人,

  第一點就是李鴻章是慈禧太后的人。慈禧太后在那個時候完全的掌握著清朝的大權,對李鴻章也是非常的信任,李鴻章之所以去籤那麼多次,就是慈禧太后下的命令,指定李鴻章去簽字。因為那個時候的列強們不僅僅是想要掠奪一些既定的利益,他們還認為慈禧太后太落後了,應該換個人來管事兒。這種想法就會嚴重的影響慈禧太后的地位,派遣李鴻章過去就是指望著李鴻章維護慈禧太后。

  第二點就是李鴻章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還是漢人大臣。他也是那個時候朝廷中最重要的大臣,慈禧太后掌權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把滿族的一些要員給除掉,扶持了一批漢人的大臣。後來左宗棠等人相繼的去世,只留下了李鴻章這一個人,所以作為清朝的中堂大人,就相當於一個代言人。

  第三點是列強也想和李鴻章打交道,因為列強們已經摸清了李鴻章的底線和套路,能夠在談判桌子上更好的和李鴻章進行討價還價,爭取利益的最大化,雖然李鴻章也不是一味的妥協,但還是那句話,弱國無外交,李鴻章也深深的知道這一點,所以有的時候也只能被迫的接受條件,簽上自己的名字。

  最後一點就是對應了開頭的兩句話,少年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李鴻章固然成為了歷史上的罪人,但是那個時候,總有一個人來揹負這種不好的名聲,李鴻章在面對內在和外在的壓力之下,依舊毅然決然的把這份不好的名聲攬到了自己的身上,不得不說他的一些行為和做法在長大以後我們才能明白,小的時候也只是知道李鴻章動不動就去籤條約,但是沒有考慮過當時的大環境。


蜀劍


不見得,這裡面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李鴻章簽訂不平等條約這個鍋,是李鴻章自己來背,還是需要其他人,比如說慈禧太后;二一個問題,李鴻章背鍋成立,拒絕簽訂不平等條約,恐怕不會比現在有名!

第一點:後人往往誇大了李鴻章的作用,倒是他自己總結的非常恰當: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不能決定清朝的國運,因為清朝是家天下,李所在的時代,天下是慈禧的。有權利賣國家的,只有慈禧一人,李只是一個執行者而已。

第二點:為什麼會有不平等條約呢?打不過人家嘛!國家積貧積弱,當政者想要苟延殘喘,謀求黃粱美夢的和平,只有割地賠款。

當然了,中法越南戰爭是個例外,仗打贏了,條約輸了,這一句李鴻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點:李鴻章與外國人打交道,最擅長的是所謂以夷制夷的戰術,自己不行,豺狼虎豹都要啃咬,利用這幫畜生之間的矛盾,巧妙周旋,為國家苟延殘喘贏得一點時間;

但是李鴻章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沒有血性!奴才做慣了,很難硬氣起來的。

第四點:假如清廷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抗爭到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亡國是一個可能,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沒有什麼掩飾的。亡國之後會如何呢?首先是幾個地域遼闊的少數民族地區有分裂獨立,被不同國家殖民的可能。其次,大部分列強會謀求經濟和外交方面的利益,但是多數對佔有中華本土的興趣不大,一個是鞭長莫及,一個是兵力原因。真正對國土有興趣,恐怕只有北極熊和倭寇兩家。

總結:晚清之際,誰都無法拯救一個垂死的政權。李鴻章簽約不簽約,不能影響國運大勢。但是晚清培養的軍事力量,為後來的政權更迭提供了軍事保障;群狼爭奪的局面,因為無法一家獨吞,每個帝國支持不同力量,反倒給中國本土力量的發展提供了奇特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