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劉禹錫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中學時代,我們都學過這一篇經典文言文——《陋室銘》。彼時的我,只把它當作是一篇需要我們去記憶和背誦的得分點,卻沒成想,簡簡單單的一篇文章,它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學校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一個人應當有很高尚的志向,因為立志,會指引你未來人生奮鬥的前進道路,而作為學生的我們,所謂的志向,無外乎從身邊人學,從書本里看,從環境中感悟。我想,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渴望成為世界首富,但最起碼的安樂知足,是社會會教給你的最最寶貴的財富。讀書的時候,我沒想過劉禹錫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老師在教我們的時候,告訴我們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散文,它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和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消極循世、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也許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這是劉禹錫的真實想法,能夠做真實的自己,這是他的志向。

那麼,問題來了,我的志向是什麼呢?

10歲時的我,第一次趁著家人午睡,偷偷摸到當警察伯伯的配槍,模仿《刑警本色》裡的王志文瀟灑酷炫拔槍的動作,即使最後被發現捱了頓猛揍,但伴隨著"我在風雨中追逐,尋找那前面的路..."的BGM,想要成為一個警察的心(尤其是刑警),這團火就沒曾停熄過。這,應該算是第一次立志吧。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但還是那句話,所有的志向,在社會現實面前,會得到真正的印證。我的警察夢的終結,來自於12歲剛上初一時期的我,帶上的近視眼鏡。

為了與籃球場上那群只會近身肉搏的野小子有所區別,尤其是我媽在暑假狂追的《漢城大飯店》裡裴勇俊的金絲邊框眼鏡的誘惑下,我認為的帥氣男子的形象,由一臉正氣的王志文,正式轉變成斯斯文文的韓流範了。於是乎每晚打著手電筒躲在被窩裡看漫畫和小說,午飯時故意坐在電視機前眯著眼看《灌籃高手》,一個月不到,我成功的近視100度了。還記得那天我火急火燎地拖著我媽去眼鏡店配眼鏡,夢寐以求的金絲邊框沒能等到,永恆的宅男黑框開啟了相伴我青春期成長的旅程。那天起,離我而去的,除了10歲的警察夢,還有2000年初第一批哈韓族的身份。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我又重新回到了籃球場,和野小子們打成一團。別忘了,家裡電視機播放的,除了我媽愛看的韓劇,還有我的最愛,那個喊著"教練我要打籃球"的男人。

帶上了眼鏡,內線是進不去了。畢竟那時一副眼鏡也挺貴,如果讓我媽每天洗完我的打球一身臭汗的衣服之外,還要每天去給我配眼鏡,我估計我挺難活到18歲,有鑑於此,出於對三井壽的喜愛以及他們對我身材的真實描述,XX中學三井胖的稱號,開始響徹全場。現在回想起來我也很納悶,三伏天中午2點多,室外操場地面溫度快50°的天氣,還在外面瘋狂打鐵的我,擁有的不是一身腱子肉,而是白白胖胖的膘,可能那幾個夏天唯一的收穫,就是把白膘養成了黑膘。不過這不影響我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三分投手的這一志向,請記住,那年我12歲。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籃球夢貫穿了我的整個初中時代,即使我不是場上打球最飄逸的那個,也不是跑的最快的那個,更別說是在內線"嗙嗙"撞的最強壯的那個,但我絕對是場上三分投手中,最胖的那個。然而籃球志向就像臉上的青春痘,在青春最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

15歲,高一,校際籃球賽,隔壁班班草,我暗戀的班花,三分線外出手3次,三個帽。我的籃球夢和我的萌動的青春一樣,支離破碎了。

那段時間我想了很久,也想過很多東西,除了青春期應有的反思之外,更多的是我居然開始思考哲學了。我也不知道是因為夢想啊,志向的打擊太多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的未來到底要幹什麼,不是取決於我想要幹什麼,而是我能幹什麼。

於是我思考的重心,就變成了我能幹什麼。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那時的我略微總結了一下,成績嘛,還過得去,年級前十吧,雖然因為某種不為人道的原因選擇了文科而沒去我更強的理科,但應該不會影響我考大學。長相嘛,張偉臉,雖然不是校園裡的大眾情人,但平均分以上的顏值,也不會影響我找對象吧。能力嘛....你們讀書的時候會考慮這個嗎?不是前兩項就完事兒了嗎?對的,所以我只考慮了前兩項。但我萬萬沒想到,我不堪回首的高中時代,就敗在了這兩項。

我相信,早戀,是所有中學生都無法迴避的話題,至少我是這麼想的,不過現在回首,可能也不能稱之為早戀,但有些邏輯就是這樣,就好像莫比烏斯環,一環扣一環。簡單來說,我喜歡上了一個姑娘,用暗戀更為準確,然後因為喜歡的姑娘喜歡了我的發小,從而產生的一系列狗血劇情夠拍七八季《最好的我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忽而今夏》等等情節讓我不想回憶不想贅述的往事。而這些因素統統讓我無心學習導致成績大幅下滑本來三次模擬考平均分600左右夠上重本最後高考滑鐵盧盧盧盧盧如多米諾骨牌般效應的結局就更不是我想追憶的了。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總而言之,18歲的我,志向是和那個姑娘,一起去未名湖畔,在秋日暖陽下,看博雅塔影默煙舫。

然而志向就是夢想,夢想就是空想,空想就是你茶餘飯後的一支菸,燃燒你生命當中所有的不切實際和自以為是。

所以最先燃燒的,是我的暗戀。

然後,是我的大學。

我去了一所,離我家只有2公里遠的大學。

前面忘記介紹我從小成長的環境了,因為在一開始我就說過,環境也是會影響一個人立志的重要因素。

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大型的國有重工業單位的家屬區。這樣的廠礦單位,在南方某省非常多,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變化發展,其中大部分的企業都改制或者破敗了,而我父母供職的這個國企,因為與房地產和石油經濟有著緊急相連的產業鏈關係,反而越發風生水起,所以從建國以來的幾十年間,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都發展成了省市重點教育單位。而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

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我們念大學以前,我念書學習的半徑,沒有離家超過1公里。

好容易我上大學了,因為前文提及的高考失利,我終於離開家唸書了,離家,2公里。

我不是想強調,因為格局的原因,我會變的越來越坐井觀天不知世界之大,反而我想出去闖蕩的心格外的強烈,於是渾渾噩噩度過大一大二後,20歲的我,立志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當然,不是一個人,因為我遇見了我的Mrs Right(英文好的別說我錯了,本來想用Miss來著,可是我敲著鍵盤碼字的時候看著她坐在邊上玩手機,耳朵裡全是她帶來的小天使吵鬧的聲音,明明已經結婚好幾年了,我幹嘛還用Miss)。

20歲呀,真好。最雄姿勃發,氣宇軒昂的年紀,對所有的事情都無畏無懼,滿腦子是天上地下我最大,我能行,我可以闖,年輕的成本就是在於不怕犯錯,也犯得起錯。所以當我鼓起我最大的勇氣和經朋友介紹的她表白時,想的不是我能否給她的幸福,而是她那張因害羞而紅的像蘋果一樣的臉,真的很好看。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可是Mrs Right跟我說,我們不適合。因為彼時的她剛結束學校的實習,打算去南方工作,她無法接受異地戀。我大急,忙告訴她"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她只是冷冷地對我說,對她而言,朝朝暮暮,才有溫度,不然就會像她手裡的那袋冰淇淋,融化時,冷得刺骨,即使是在夏天的日暮。

是的,初次告白的我,是在她家樓下,當時的囧樣,像極了她手裡融化的冰淇淋。

所以這一次我的志向失敗了麼?開什麼玩笑,那可是20歲呀,我無畏無懼的20歲,把最不可能變成可能的,20歲。

她會在9月去南方,我還有時間。

20歲。這一次,我的志向是你了,我是認真的。我對自己說。

學校宿舍後門離她家不到4公里,步行過去約50分鐘,每晚宿舍關門是在11點,而她吃完晚飯下樓去公園散步的時間是在晚上的7點,那麼我每晚可以跟她相處的時間約2小時20分鐘,一個月就是4340分鐘,合260400秒。我需要在26萬秒內,讓她相信所謂未來,所謂以後。

於是我開始了我的計劃。每晚約她出來散步,談人生和理想,雖然有些是我為了附和她的興趣和憧憬瞎掰的(哪個男孩子沒這麼做過站出來讓我瞅瞅),我想要她認識我這個人,真正切切感受的我的誠意。

一月以後的某一天,她的心跳由每分鐘80下,突然上升到120下。嗯,我握著她的手腕量的。

然後在中秋節前,我送她坐上了南下的火車。站在月臺上看著玻璃後的她強顏歡笑的臉,我瞬間意識到她可能是對的,在註定要分離的前夕去強求一段感情,除了是因為荷爾蒙作祟而導致的不理智判斷,有多少是堅定自己的志向不動搖而對未來的的期許和篤定呢?彼時的我不知道,也不清楚,我唯一知道的是,我可能要和《六弄咖啡館》裡的小綠一樣,去感受一段地獄般的異地戀。

你以為的異地戀,只是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麼?

撥開瀰漫在未來路上的迷霧,橫垣在我們面前的,還有彼此的信任和堅守。

20歲的我們在一起了,我最大的志向,是可以和她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於是我開始見證。

我見證了家鄉到南方的火車提速由8小時變成了6小時,見證了高鐵的修建最快1小時45分鐘,見證了南方北京路上的銀記腸粉店其實不如街邊小吃店,見證了體育西地鐵下的蘿蔔牛腩其實蘿蔔更好吃,見證了市橋多如牛毛祖傳手機貼膜小攤。

還在大學的我能做的,除了省下生活費和零花錢利用假期奔赴南方與她相聚幾日外,更多的是每天的早午晚三通電話。在那個沒有微信視頻的年代,開通校園情侶套餐的我們,電話和短信就顯得無比珍貴了。所以異地相處的我們,每天三通電話和不間斷的短信成了我們賴以溝通的橋樑,而恰恰是這些橋樑,一絲一縷搭建成了我們通往婚姻的道路。

22歲,大學畢業,我也去了南方。兜兜轉轉,期間我們有過歡笑,有過吵鬧。也出現過分分合合的狀況,可是"在一起,不分離",除了昇華為我們兩個共同的志向外,也成為我們唯一的羈絆。

25歲那年,我實現了20歲的志向,也成為了我人生中第一個成功的志向。

我們結婚了。

次年,小愛出生。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記得小愛剛到這個世界,我還沒法接受二人世界從此多了一個人,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好像是你的內心深處原有的小空間,又擠進來一個小壞蛋,她高興的時候會尿你一臉,吵鬧的時候哭聲震天,睡不著的時候會抓你頭髮,而想跟麻麻睡的時候會用腳丫跟你的臉談判。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那時候我還沒想過怎麼樣成為一個父親,可能我還年輕,還不夠成熟,可是我想成為一個好父親。

26歲,立志,成為一個好父親。

好父親的定義,遠遠不止你會給女兒賺奶粉錢,至於要怎麼樣成為一個好父親,到現在我還沒找到捷徑。

相比較而言,Mrs Right 就是一個好母親。她克服了產後的焦慮症,以及月子期間小愛成晚成晚無休止的吵鬧,十個月的斷夜奶,晨昏顛倒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我都覺得是個噩夢。可是Right女士,卻告訴我什麼才是一個優秀母親的典範。而我作為父親,卻一直在角色轉變中游離。

當然,也不是一成不變。

從一開始的晚上睡覺從不起夜,到現在每天晚上定時跟戒掉紙尿褲的小猴子把尿,從早上睡懶覺到每天清晨被小猴子用腳丫踹臉喚醒泡奶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學會成長。

《請回答1988》裡爸爸成東日曾跟女兒德善說過:"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26歲的我,也憧憬著小愛長大了懂事了的那一天,告訴小愛,我很榮幸啊,可以和小愛一起長大。小愛今年4歲啦,爸爸今年也4歲啦,因為爸爸是因為小愛出生那天起,才成為爸爸的。

這個志向,也將會成為我一生的執念。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人們常說的志向,可能包羅萬象,因為生而為人,最精彩之處就在於,我們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我們都擁有著自身獨特的思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應當是我們作為人所擁有的座右銘。所以就志向而言,就應該無高下之分,無繁簡之別。

劉禹錫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無論他所處的環境有多簡陋,只要他自己本身的品德高尚,那麼所處的陋室也將變得美名遠揚。他的志向在於修身,更強調的自我的修養。但作為承載這一切的量體,是我們為人的本質,作為人,是富有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虛弱,是俊美還是醜陋,是高大還是矮小,是年輕還是老邁,其實並不影響你的志向。

因為志向就是夢想,夢想就是希望,希望是值得你用盡全身力量去創造去改變去追尋去奮鬥地、懷揣著捨我其誰的信念而不顧一切也要將其實現的意志力,希望會是你骨子裡最堅硬的那根脊樑,因為它承載你人生最美好的信仰。

正如我花了數千字贅述我前半生所立的志向那樣,它們並不會因為我的成長而產生不同結果的變化,同時這些志向本身也沒有高下之分,它們只是記錄著我人生這部紀錄片中,有關回憶的剪影。好的不好的,開心的難過的,放縱的收斂的,無畏的敬畏的,正式這一幀幀志向,穿插在我回憶影牆的大幕上,才構成了我這樣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不不不,陋室影響的,永遠只是你對未來的認知。至於未來應該如何,你又該怎樣立志,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的開始了。

故事說到這,應該要結束了,不過我突然想起,我還有一個志向沒有實現...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斯是陋室,就影響我立志?

是的,我還想擁有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帶上我最親最愛的家人們,在房子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個志向很宏大吧,其實也很簡單的。

你看"宅"字,掀開房頂,只有"乇",房子裡只有稻草,那也是房子呀,因為不管房子是用什麼建的,和你一起住在房子裡的人,也是你一生的志向與夢想吧。

DL

2020年2月21日於湖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