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國粹,弘揚中醫!

中醫在這防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做用。

中醫悠久的歷史

中華文明從誕生到今天,有很多文化一直保留至今,比如我們的語言、文字,以及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等等,除此之外,中醫藥也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不斷流傳至今的,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寶藏!

中醫方劑的歷史悠久!

經過歷代醫藥學家廣泛的醫療實踐發現,單味藥物通過適宜配伍形成的方劑,更能適應臨床的需要,方劑也逐漸發展成熟。

20世紀70年代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抄錄於帛卷之上的醫書。經過考古專家的整理,得名《五十二病方》,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作者失考。這部在歷代文獻中都沒有記載的醫書被公認為是對中醫古方的最早記述。

中國現存最早的重要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載方13首,已總結出有關辨證、治則、治法、組方原則等,為方劑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融理、法、方、藥於一體。載方314首,組織嚴謹,用藥精當,療效卓著,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

孫思邈集唐以前醫藥文獻,結合個人經驗編撰《備急千金要方》,載方五千三百餘首,另有《千金翼方》載方兩千餘首,囊括眾家,高出前輩。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官府藥局的成藥配方範本,後頒行全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編制的成藥藥典。

明代朱橚編撰的《普濟方》廣收博採,載方61739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古代方書。作者為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封號周定王,另著有《救荒本草》。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徵引大量古方。據李時珍自己介紹,“直接舊本載方2935首,新增方8161首,共計11096首”。除了介紹他本人行之有效的經驗外,保存明代以前的古代醫方也是李時珍的一大貢獻。

保護國粹,弘揚中醫!


醫學鉅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藥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可見當時在全球都是頗受歡迎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組織相關專家對古代方劑和民間的單方、驗方進行了大量的發掘和整理,編寫出了系統的方劑學教材,並於1993年出版了《中醫方劑大辭典》。該辭典收載上至秦漢,下至1986年底一千八百餘種中醫藥及有關文獻中有方名的方劑9萬餘首。

目前臨床常用的經方、名方和經驗方已經被生產為多種劑型的中成藥。根據專家的統計,2010版《中國藥典》共收錄成方製劑1006個,涉及873箇中藥複方,24種劑型。

而我大中華歷史上這些著名的神醫每個人都有很多經典的傳奇故事,由於時間關係,咱們這裡主要講講孫思邈!!!

二 孫思邈的傳奇

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保護國粹,弘揚中醫!

大部分歷史書籍都認為孫思邈活了141歲,也有說活了165歲的!這不僅是在唐朝,在當地都算是高壽了!

可見藥王之名並非浪得虛名!目前在國內很多地方都還有藥王祠!可見藥王自然是備受推崇的!

幼年“聖童”

他從小勤奮好學,7歲讀書,每日能背誦1000多字,有“聖童”的名聲。到了20歲,已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既精通儒道思想,又對佛經深有研究,學問非常淵博。

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沒有接受,而是立志行醫。他的這種志向,是從切身體驗中養成的。小時候,孫思邈體弱多病,經常上門請醫生診治,耗盡家產,卻療效不佳。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而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一切都使他感到:人的生命最重要,比千金還珍貴;一個藥方能救人.功德能超越千金。

有一次,孫思邈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上前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就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地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紮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甦醒過來,胎兒也順利產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讚他的醫術高明。

據古書記載,唐貞觀年間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理完朝政後留下大臣徐懋公問道,長孫皇后懷胎十個多月不能分娩,現在又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太醫無能為力,這該如何是好?徐懋功看著一臉愁容的皇帝說道,臣早聽說民間有位叫孫思邈的名醫,疑難雜症一經他手都能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召他入宮為娘娘診治,唐太宗聽後表示贊同,立即下令找孫思邈入宮,孫思邈入宮後,唐太宗迫不及待的召見了他,並請他立刻為長孫皇后看病,這時陪同診治的太醫們可坐不住了,他們認為如果孫思邈一旦為皇后治好病,皇上就會重用孫思邈,就直接威脅到太醫們的地位,為了阻止孫思邈為皇后看病,太醫們聯合上奏,孫思邈地位低下,不能讓他接近皇后鳳體,正當唐太宗猶豫的時候,孫思邈自告奮勇說,我可以懸絲診脈,唐太宗覺得這個辦法可行。

孫思邈於是讓宮女取來一根紅線,自己握著一端,另一端讓宮女系在皇后的右手腕上,孫思邈坐在窗外的桌子旁,開始為皇后診脈,他捏著絲線不一會兒便說,已經瞭解了皇后娘娘的病情,雖說孫思邈醫術高超,但他真的能懸絲診脈嗎?當時正在焦急等待的唐太宗,詢問孫思邈該如何診治,孫思邈答道,只需要在皇后娘娘左手上扎一針就能分娩,再吃上幾副湯藥就會逐漸痊癒,唐太宗大喜,他命孫思邈即可給皇后扎針,果不其然,皇后很快順利分娩,專家說,並不能通過一根絲線來診脈,那孫思邈是如何得知皇后病情的呢?

原來孫思邈在懸絲診脈前,已經像服侍皇后的幾個宮女詳細詢問了皇后的病情,又要來了太醫所開的處方,掌握了不少情況,孫思邈在懸絲診脈的時候,其實想的是如何開藥方,唐太宗看著剛出生的皇子非常高興,親自在宮中設宴款待孫思邈,想讓他留在宮中掌管太醫院,而孫思邈卻婉言謝絕了唐太宗的提議,孫思邈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它應該是解除天下人的疾苦為己任,他不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它既不追求榮華富貴也不願意專職為某一個人服務,所以他拒絕了唐太宗的要求,到民間去行醫,這應該說是個非道德思想非常高尚的人,唐太宗也能理解,所以也沒勉強他。

孫思邈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都有求必應,深為百姓崇敬,孫思邈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難以檢索,他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該書系統總結了唐初以前的醫學成就,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製藥等,其中《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成為中醫倫理學的基礎,總論是各科臨床施治,包括婦科三卷,兒科一卷,五官科一卷,內科十五卷,外科三卷,另外還有解毒急救,食治養生,脈學及針灸學的內容,孫思邈認為人類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往往能救人一命,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

孫思邈醫術醫德名揚天下,很多人都會慕名前來找他看病或拜師學醫,據史書記載,初唐文學家盧照鄰因患疾病找孫思邈醫治,後來竟然拜孫思邈為師,他還幫助孫思邈寫成了另一部著名的醫書《千金翼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保護國粹,弘揚中醫!

公元673年,30多歲的盧照鄰染了麻風病,他頭髮稀疏,臉上長滿毒瘡,四處尋醫無人願意收治,盧照鄰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孫思邈,看著面前的盧照鄰,孫思邈便知道了病因,他讓盧照鄰留下接受治療,盧照鄰被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所折服,堅持要把孫思邈為師,孫思邈覺得盧照鄰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實在不忍心將他拒之門外便沒有推辭,收下了這位弟子,一天盧照鄰坐在院子裡望著眼前的梨樹悶不做聲,孫思邈走過去,問他有什麼心事,盧照鄰說道,我身患惡疾,就像這棵生了病的梨樹,前些日子我寫了篇文章,取名《病梨樹賦》,請老師過目,孫思邈讀後搖頭說道,你對疾病太悲觀了,要放寬心,這樣病才能早些好起來。

盧照鄰在恩師的耐心指導下,心胸漸漸變得開闊起來,不久後,他幫助師傅孫思邈寫成了另一部著名的醫書,《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孫思邈在寫完了《千金藥方》之後,又經過二三十年的臨床實踐,又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對《千金藥方》加以補充,一共分了十三卷,大家可以想象三十卷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他這裡邊的內容特別是其中把養生和臨床結合治療起來來研究防病治病,對後世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公元682年,百歲老人孫思邈去世,他被後人尊稱為藥王,我們將其故鄉陝西省的五臺山改名為藥王山,還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孫思邈所寫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後人廣泛印行,並流傳到海外,成為中醫藥學的重要著作。

中醫功高地位尷尬

從古至今,中醫一直被中華民族視為文化瑰寶,它不僅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它一直在保護著我們無數華夏兒女的健康。

醫者仁心!中醫用微小的成本,維護了整個民族的健康與繁衍,從而成功避開了歷史上在歐美流行的黑死病、航海敗血症、鼠疫等等,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醫確保了中國人口在歷次戰亂、變革、種族入侵等情況下依舊能夠穩步增長;傳承保證了中國古人的道法自然,順應天性,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理念,共同促進倫理道德的進步。

中醫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役中也顯示了強大的威力,而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有80%的相似度,毒性比SARS低,中醫既然能對付得了‘非典’,對付新冠肺炎自然也有辦法。

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多是一些年老體弱者,致死的病例也主要是一些年老體弱及有基礎疾病的患者,這些人大多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而中醫剛好在扶助陽氣、增強免疫力方面優勢明顯。

另外,中醫的整體治療也更容易減輕併發症,在預防疾病和治未病上,中醫也更有優勢,既然體質弱、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再根據新冠肺炎的病位在脾、肺的特點,那麼,一般人就可以備一些補脾肺之氣、增強免疫力、預防外邪侵肺的中成藥!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對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過卓越貢獻、拯救了無數生命的中醫中藥,國人則難以認識到其價值,動輒貶之為“不科學”、“迷信”、“落後”而大加鞭撻。

甚至不斷提出“廢除中醫”、“告別中醫中藥”等主張,致使中華民族的瑰寶近百年來慘遭厄運,不斷萎縮而竟至陷入難以生存的境地。

改革開放以後,文化上全盤走向了西化,西方科學佔據了中國科學的主導地位,從此,中醫被當成了偽科學,一路被打壓到了現在。

要不是這次新冠病毒來勢洶湧,幾乎所有中西醫生都上了前線,我們又有多少人還能看到中醫大顯神威?

真心希望這一次成為一個新的轉折點,讓我們的中醫能夠被國人重新認識,從而發揚光大!!!

四 中西之爭備受打壓,背後的故事

其實打壓中醫已有百年之久!

伴隨著西文東漸,西方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在十九世紀末開始發生激烈的碰撞。

鴉片戰爭失敗使不少國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從清政府迫於洋務需要開始,至1919年的“五四”運動被稱為新文化運動,加劇產生了傳統文化自卑,自暴自棄。

西方西醫文化藉機進入中國並落地生根,兩種異質醫學體系並存,衝突在所難免,中醫在這場持續至今的文化爭論之中始終處於被動弱勢的地位,導致不少人認為中醫已落後於時代,是封建迷信的騙人把戲。

現代西醫是在傳統的希臘-阿拉伯醫學的基礎上利用自然科學發展的理論成就建立起來的,是西方理性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則是在上古六經文化、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屬於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兩種文化體系下的醫學知識體系,中西醫分別內含了各自文化母體的元理論框架、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

西醫代表著人類對人體進行還原與邏輯建構的認知路徑,而中醫則代表著人類對人體進整體與取象比類的認知路徑。

中西醫之爭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認知自然和人體的路徑之爭。方法論和認識論的本質差異,導致二者始終處在矛盾的緊張關係之中。

由於中醫理論採用古代樸素辯證唯物哲學陰陽五行學說,為現代科學技術所不能理解。因此中醫治療過程與現代以西方醫學科技為主的手段難以對治療過程進行觀察和掌握。

中醫理論對臟器的描述多為抽象描述,與西方醫學解剖上的人體器官有聯繫,但是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因此中醫理論中描寫臟器的功能作用往往令西醫感到一頭霧水。

由於中醫診斷治療過程上天入地,講天文地理氣象,給缺乏全局觀的西醫以及迷信現代科技的人以玄學巫術的感覺。

中醫和西醫最本質的區別是:內與外,整體和局部, 固本和治標。

首先來說內與外。中醫注重查找引發病變的內部原因, 切脈就是體察病人內部的狀態。

中醫慣用的望,聞,問和切四診就是充分了解病人內部臟器變化的診斷方式。

西醫注重的是導致發病的外部原因,首先檢查是什麼外部原因導致生病, 比如說, 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一般是採用化驗和藉助儀器設備來進行診斷。

其次來說整體和局部。中醫注重的是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態, 採用全面分析考量的原則。比如說,病人說頭痛,中醫會考慮到病人的抽菸喝酒, 飲料和食品,作息時間, 以及家庭生活和情緒。

西醫則會用先進的儀器設備來檢查病人的頭部,不會考慮病人的飲食習慣和作息時間以及生活境遇等因素。反正中醫看病診斷時考慮到病人的方方面面,而西醫是頭痛查頭, 腳痛查腳。

最後來說固本和治標。中醫開的藥方主要是幫助病人增加自身的免疫抵抗力,具有慢性的功效, 是從根本上幫助病人增強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西醫開的藥方和採用的治療方案都是針對局部病灶的,通常採用手術切除病灶和服用化學藥劑來消除感染引發的炎症。所以,西醫對於晚期已經擴散的癌症幾乎一籌莫展。

由於政府對中西醫採取相同的法規和醫政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兩種醫學的各自發展狀況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對其支持力度。

受國家科學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西醫從民國政府開始就控制著各級醫政管理機構,享有整個醫療行業的話語權和行政決策權。

科學主義的獨斷性和排他性使得西醫對中醫始終持著貶低與打壓的態度,導致中醫在近代被動地爭取自己的話語權和行政自主權。

中醫如果在未來的醫政管理機構中不能爭取獨立自主的地位,就會繼續受制於西醫和科技界的異化性改造,淪為被邊緣化的替補醫學,直至消亡。

而根據解密說,洛克菲勒的有計劃的戰略計劃,是促使我們中醫在近代處於劣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00多年前,石油集團——洛克菲勒財團發現:他們的技術可以合成任何的分子結構。因此,他們有計劃有預謀地想染指最有需求的行業——醫學,並以此牟取暴利。

他們深知傳統醫學、自然醫學是可以治好疾病的,為此他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把所有的傳統醫學和自然醫學通通幹掉,甚至從人類的意識裡完全抹掉。

為此,在一百多年前他們就處心積慮地發動了一場維持幾十年的變革——給整整一代美國人洗腦,讓所有人接受以人工合成藥物為治療方法的現代醫學。因為天然的藥物是上帝給的,是免費的,而人工合成的藥物是他們可以申請專利的,有了專利就可以溢價——就可以合情合理地牟取暴利了!(全民洗腦運動細節詳見《癌症的真相》一書)

同時,為了進一步遏制天然藥物在市場上的流通,他們通過政府成立了嚴格審查上市藥物的機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讓他們挑選的人坐鎮FDA,嚴格管理所有的上市藥物——只有符合他們規定的:帶有副作用的人工合成的藥物才能上市。而且把審核的標準(門檻)提高到5億美金以上——意味著只有醫藥大財閥才有資格送審。

備註:以下文字參考自著名中醫,中國保健會副會長陳學忠 教授:

中國也並沒有擺脫洛克菲勒財團的黑手,美國人忌諱中醫的“安全、有效、廉價”影響西醫競爭力。由於美孚石油公司幾乎是“中國油燈”用油的唯一供應者,因此他把錢用來設立中國醫藥基金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扮演著“偉大的白人教父”的角色,來向他卑微的孩子們傳播知識。洛克菲勒基金會投資達4500萬美元用來“西化”中醫。

1917年創辦洛克菲勒北京協和醫學院(下稱校),是我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學院校。總投資達4千5百萬美元,其主要目的是用來“西化”(實際是摧垮)中醫。

學院被明確告知,如果它們想從洛克菲勒慷慨的贈與中得到好處,學院就必須使全部中國人民信服地把他們經過多少個世紀檢驗的傳統醫生所用的安全、有效卻又廉價的草藥扔到垃圾箱裡,讓中國人民贊成使用美國製造的昂貴的有致癌、致畸作用的“神”藥,當這些藥物致命的副作用再也掩蓋不住的時候,他們就又用不斷研製出的新藥來代替。

現如今,中醫抗不過西醫,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醫院的醫生和管理者都是通過西醫體系洗腦培養出來的,甚至包括中醫學院的課程也是讓被洗腦的人才制定,所以培養出來的中醫其實很多都是偽中醫!

2004年,當小洛克菲勒死了以後,美國人漢斯·魯斯克撰寫《洛克菲勒藥品帝國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the Rockefeller Drug Empire:The Drug Story)將洛克菲勒對中醫的一種陰謀策劃和盤托出。

洛克菲勒集團策劃了一個類似送煤油燈的策略,於1915年在中國成立了協和醫學院,把西醫打進來,並以學術基金會的名義免費培訓中國人學習西醫。這個基金會可以給中國教授西醫的學校贊助,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給這些學生並通過這些學生給中國人灌輸這樣的思想:即放棄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安全有效廉價的中醫”,而相信昂貴的西藥。但中醫是安全有效且廉價的,它的競爭力是非常強的,可是怎麼繞開這點呢?通過“科學”!於是洛克菲勒財團就打著“科學”的旗號說:中醫不科學。

這樣就繞開了中醫最具競爭力的方面。從思想上讓老百姓知道科學是最好的東西,中醫不科學,所以中醫不好。這樣就使得自古以來為中國人所發展的中醫學逐步消亡。

漢斯·魯斯克在書中這樣寫道:“醫學院校被告知,如果它們想從洛克菲勒慷慨的贈予中得到好處,它們必須讓5萬萬中國人民信服地把他們經過多少個世紀檢驗的安全、有效卻又廉價的草藥扔到垃圾箱裡,讓中國人民贊成使用美國製造的昂貴的有致癌、致畸作用的‘神’藥,當這些藥致命的副作用再也掩蓋不住的時候,則需要不斷地用新藥來替代。如果他們不能通過大規模的動物實驗來‘驗證’他們古老的針灸的有效性,這就不能認為有任何‘科學價值’。西醫對幾千年來證實的針灸對人類的有效性毫不關心。”

同時,洛克菲勒集團也收買文人來批評中醫、在政府內推行取締中醫、提倡廢醫留藥等等,由於西醫在手術、搶救方面的高明,因此洛克菲勒集團的醫用器械、西藥的銷售量大增。

張緒通在文章中稱:“該文坦白地道出了緣由,洛克菲勒及其家族以學術基金會的名義,捐了一點錢給中國的醫藥界,美名其曰‘幫助中國實現中藥現代化、科學化和國際化’,目的就是要中國人對自己的中醫藥學術的根源與體系產生懷疑,以至於厭棄。然後打出‘拯救中醫中藥’的美名,以‘中醫藥現代化、科學化’的幌子,達到徹底操縱、把控中國的中醫藥及其市場的目的,完全有他們的戰略預謀。”

廢止中醫案的背後推手

清末,由於清政府一直採取以洋壓漢的政策,尤其是慈禧與光緒相隔一天死亡的事實,太醫院被廢置,中醫就此不被重視。此時,大量的官派留學生歸來,其中學習西醫的學生基本上是一致反對中醫的。然而,據《近代中西醫爭論史》中所載,從歷史上看,早在“甲午戰爭前中西醫之爭就已開始,當時只限於學術上,加之早期的西醫幾乎全是外國傳教士,也不便公開與中醫為敵。……廢止中醫之爭始於清末,但僅出於民間,到1916年餘雲岫出版《靈素商兌》大肆否定中醫並非偶然。然始創由政府職能部門進行廢止中醫,還是在1928年原協和醫學院院長及中華醫學會會長劉瑞恆當上南京政府衛生部副部長之後。他採取行政手段,照餘雲岫等人主張,廢止中醫。而餘雲岫於1934年主編《中華醫學》雜誌5年之久,大塊的反中醫的文章曾在該雜誌上發表。……1928年底,劉瑞恆中華醫學會會長任滿,轉而充當衛生部副部長,其背景即在美國人的支持”。

“廢止中醫案”之所以能在當時的衛生部通過,主要是與會的人均是留學歸來的學習西醫者,如主持人劉瑞恆繫留美學習西醫者,餘雲岫繫留日學習西醫者,餘下的均是留學美英學習西醫者。自1929年2月,在南京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由衛生部副部長劉瑞恆主持,與會17人中沒有一位中醫。這次會上通過了“廢止中醫案”。當中西醫之爭由民間討論走到了以行政手段進行廢止中醫的境地時,中醫存亡之事就成為了一件攸關中華民族文化存亡的政治大事。

在今天看來,不論西醫在進入中國的開頭有多麼不光彩,然而現在的結局是,它以現代、快捷、直接的優點迅速拔得頭籌。

五 發展中醫刻不容緩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當然相信西醫的科學性,但是,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應該同時相信中醫的科學性。

中醫也是一個科學體系!中醫的“四診八綱”和臟腑學說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中醫的溫病學、經絡學是世界醫學中獨一無二的。

我們應該尊重中醫,發展中醫!

在中國,對中醫的歧視處處可見。中國的西醫師有157萬人,中醫師只有27萬。在綜合醫院中,中西醫的比例約為1:9甚至5:95。

更奇怪的是,在中醫研究機構和中醫學院也存在這個問題,中醫院中,病歷90%是用西醫診斷學和病理學的術語寫的,能用傳統的中醫學理論和方法來診病和開方的,一種說法是不到一萬人,而且這些人年事已高。果真這樣,那就悲慘了!

種種跡象表明,中醫正在不斷走下坡路,走向衰落。這種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轉,這個曾在理論上、實踐上達到最成熟、最有效的水平的醫學,將成為過時的東西。

西醫固然能把病人的病情搞得明明白白,但他們在治療方法上,一般只注重這個臟器、這個系統的疾病,而忽視人是一個整體,忽視人的每一個系統、每一個臟器都是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互相關連的。

因此,西醫一遇到癌症,就是切除!一遇到肝硬化、肝腹水、黃疸指數過高的病人就是做人工肝或者做肝移植;一遇到心臟功能不太好的病人就是手術搭橋、置放心臟瓣膜、安人工支架……  

這既增加了病人的負擔,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中國有句老話,叫“牽一髮而動全身”。何況是一個系統、一個臟器?

如果西醫也能像中醫一樣地講究一點醫療的整體性,講究一些保護性醫療,也許,西醫就不只是“讓人明明白白地死了”。

當然,中醫在讓人“糊里糊塗地活”的同時,如果也能像西醫一樣告訴病人病理,弄清原理,讓人能夠“明明白白地活”,那不是更好嗎?

六 中西結合初露端倪

承認西醫的作用,尊重中醫的價值,堅持中西醫結合,和為貴,而不是互相敵視、互相取消!好在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了積極信號!

2月10日在領導指出“不斷優化診療方案,堅持中西醫結合,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加快篩選研發具有較好臨床療效的藥物”

“要加強醫療救治,繼續鞏固成果,堅持中西醫並重,組織優勢醫療力量,在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上拿出更多有效治療方案。”

2月13日召開小組會議要求: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加快藥物臨床試驗,有效的要抓緊向救治一線投放,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12日聯合發佈通知,進一步在新冠肺炎等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醫協作機制,強化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提升臨床救治效果。

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上面的權威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也表明了對中醫西醫的立場。

這一立場,並不僅僅是因為出自領導人之口而有權威性,更因為是基於歷史、源於實踐,因而具有科學性。

承認西醫的作用,尊重中醫的價值,堅持中西醫結合,和為貴,而不是互相敵視、互相取消,這不僅是中華“和合”文化的體現,也是科學與民主的精神要求。

弘揚中醫迫在眉睫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強國,對人類文明有過重大的貢獻。中國只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後了,但這是社會的落後,管理的落後,經濟的落後,而不是文化特質的落後。

中國人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氣壯地弘揚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力宣傳和發展中醫中藥學,要在世界範圍內為中醫中藥“正名”。中醫是成熟的科學,不是經驗醫學,更不是偽科學。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

現在,西方人也已經覺察到西醫西藥的侷限性了,但又沒有其它辦法,很多人把目光轉向植物藥物,希望從傳統醫藥中尋找出路,這是中醫中藥發展的好時機。

中國應該加強中醫中藥的教學和研究。中國要培養大批真正能用中醫藥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診病治病的中醫師,不是一萬人,而是五十萬、一百萬人。這樣,輸送到世界各國的假中醫也就少了。

中國應該制定中醫藥學的標準,當然不是以西醫學方法來評判的標準,並使它逐步成為國際遵循的唯一標準。這樣才能消除國際市場上那種傳統中藥按植物藥物,或者西藥標準劃定的混亂局面。中醫中藥有自己的標準,用別人的標準就不是中醫中藥了。

現在迫切要做的事情有三條:一是設法使中國的一些一流學者掌握認識論,即有關現代科學在方法學上與中醫學相適應的認識論。二是繼承、開發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三是系統地發展屬於中醫自己的現代技術。比如研製鑑定中藥的新技術;藥物功能論斷的新技術;在醫學文獻迄今還沒有包括進去的中醫治療功能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方法論和具體方法等等。

生命只有一次,當下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瞭解中醫,學習中醫,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雖說不是為了治病救人,只是為了自己在生活面前不盲目,在疾病面前不被動,生命只能交託給醫生。

中醫中藥代表了自然,只有中醫中藥才能使人體獲得陰陽平衡,寒熱平衡,重獲健康,只有中醫能最大化幫助我們重新拿回健康的主導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