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在當前特殊時期,中國園林博物館“閉館不閉展,服務不斷線”,推出“園林線上課堂”,持續推廣科普教育。

為了讓您宅在家裡也可以享受一個人的專場展覽,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線上觀展,精選出30餘個歷年優秀展覽,以VR虛擬展覽和視頻科普等多種形式,帶您再次“回到展廳”,探尋園林歷史文化脈絡。


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虛擬展覽

足不出戶

線上觀看

“看見”圓明園展

品味皇家園林文化和造園藝術的豐富內涵


長按或手機掃描二維碼進入虛擬展覽

↓↓↓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圓明園,曾是清代百餘年的皇家御園,中國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


圓明園,寄託著清代帝王的理想追求。園內的景區設置、園林格局、建築樣式,無一不體現著皇帝的思想理念和旨趣品味。


時過境遷,美景無常,百年來的磨難讓這座御園褪去了色彩,人們無緣一睹它昔日的風華。


今天,“數字圓明園”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和前沿的數字復原技術,讓圓明園在數字虛擬世界得以“復活”,使世人重新“看見”這座“萬園之園”。


穿越滄桑,再現圓明,讓我們一同追述那段遠逝的輝煌。


圓明園概述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當時尚為四皇子胤禛的私人賜園。雍正帝即位後,圓明園躍升為帝王御園,並開始進行改建擴建,增設朝儀、行政等功能區域,以滿足清帝“園居理政”的需要,因此它也是與紫禁城並列的國家政治中心。


乾隆時期,圓明園達到鼎盛,園內景觀進一步擴充,形成了“圓明園四十景”。同時,乾隆帝將圓明園的範圍向外拓展,在東面新建了長春園,又將南面的綺春園併入御園範圍,這就是“圓明三園”。


三園面積5200餘畝,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150餘年中,圓明園歷經五代帝王的擴建改建,遂成為一代名園。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圓明園的山形水系,乃是將中國版圖濃縮於此,地勢西高東低,水流由西北順流貫穿全園;同時寫仿江南,水系縱橫交錯,水域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堪稱一座“水景園”。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圓明園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彙集了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經典園林類型,建築規格和質量極高,配以精心佈局的植物景觀,構造自然和諧的傳統園林;同時園內收藏有當時最為珍貴的古玩字畫、典籍善本,堪稱一座巨大的博物館。因此圓明園在歷史上還享有“萬園之園”、“一切造園的典範”之美譽。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作為皇家御園的圓明園,兼具朝儀理政、園居宴飲、文化教育、狩獵逐馬、神佛信仰、遊樂觀賞等各種豐富的功能,也是清代歷史的最重要見證者之一。


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侵略者焚燬,此後歷經多次劫難,至今僅存遺址。


第一部分:園居理政


圓明園不僅是一處用來遊冶賞玩的園林,它同時也是清代與紫禁城並列的“政治中心”。


康熙皇帝執政中後期,開始久居海淀的暢春園,開啟了清帝“園居理政”的傳統。雍正帝即位後,在新的皇家御園——圓明園建立了完整的朝政儀典和居住燕寢功能景區。


由此,清帝開始在圓明園長期駐蹕,同時在園中主持國家重大儀式典禮以及日常朝政,正如雍正帝所言“與宮中無異”。在長達一百三十餘年的時間裡,形成了前後五朝清帝長期駐蹕圓明園“園居理政”的歷史。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AR虛擬展示“園居理政”


朝政空間


雍正三年(1725),圓明園新建成了正大光明和勤政親賢兩處景觀,它們作為朝政儀典功能區,共同構成了圓明園的“前朝”。



點擊觀看“看見”圓明園↑↑↑


正大光明位於圓明園的正門——大宮門之內,正殿稱為“正大光明殿”,相當於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國家重要儀式典禮,諸如皇室及朝臣飲宴、官員考評、科舉殿試、接見外國使臣以及節日燃放煙火等活動,都在此進行。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位於正大光明以東的勤政親賢,功能與紫禁城中的養心殿類似,是清帝在園內聽政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本景的主建築,無論是抱廈、穿堂的建築佈局結構,還是“隨安室”、“養心室”、東西暖閣的室內房間設置,甚至室內的匾額、書畫、器物等,都可以看到養心殿的影子。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前朝後寢——皇家御園的標誌


前朝後寢,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傳統佈局方式:帝王朝儀理政之處為“前朝”,帝后居住的寢宮置於其後,稱為“後寢”,整個佈局沿中軸線左右對稱。


作為政治中心的圓明園,就遵循著“前朝後寢”的制度:從圓明園的正門大宮門、二宮門,到“前朝”正大光明殿,再到“後寢”九洲清晏的三座大殿,整個佈局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圓明園的前朝後寢,正是其作為皇家御園卓然於其他園林的最重要標誌,與皇宮具有相同的威嚴莊重。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長按或手機掃描二維碼

體驗正大光明場景360°再現↑↑↑


御園,就是整個天下


以九洲清晏為核心,環繞後湖的九座小島形成了圓明園最核心的區域——九州景區。


九州景區的佈局,其實寄寓了帝王天下一統、包舉宇內的雄心。“九州”一詞出自《尚書·禹貢》,代指整個中華大地,也就是“天下”。景區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正與全國的地勢相同;九州景區的最高點,是西北的杏花春館,這裡就象徵著崑崙山。九州景區正是把“天下”搬進了皇帝的御園!


圓明園中的“九州”,分別是九洲清晏、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彼此間以橋樑相連,構成了清代帝后在園中的主要居住生活區。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植物誌


牡丹:

“九州”之一的“鏤月開雲”,原名“牡丹臺”。這裡的牡丹明豔壯觀,更改寫和見證了清朝歷史。康熙六十年(1721),康、雍、乾祖孫三代在此發生了歷史性的“三帝會面”,讓少年乾隆“特被恩寵,迥異他人”(乾隆《樂善堂文抄》),為雍正父子先後成為帝王,開創“康乾盛世”鋪平了道路。


松:

松樹愈寒彌堅,中國傳統認為它象徵正直、堅貞的品質。九洲清晏的清暉閣前種植有九株喬松,與乾隆皇帝同齡,“年將與我齊,從幼看枝放”(乾隆御製詩),可惜後來毀於一場大火。乾隆對此悲傷不已,當即下令在原處補種松樹。為了整體景觀的相襯,他甚至將周邊建築改小改簡,來匹配尚未長成的幼松。


杏:

“九州”的另一景“杏花春館”,是一處以杏花為主題的園林。“環植文杏,春深花發,燦然如霞”(乾隆御製詩),與阡陌耕地組合成景,彰顯初春時節的田園野趣,更是讓唐代大詩人杜牧名作《清明》中的“杏花村”在御園中生動再現。


竹:

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謙虛、正直的氣節與品質。“九州”中的“天然圖畫”,原名“竹子院”,以滿栽竹子的院落為主景,“深院溪流轉,迴廊竹徑通”(雍正御製詩),正是寄寓了帝王對高潔個人品質的追求。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長按或手機掃描二維碼

體驗上下天光場景360°再現↑↑↑


第二部分 暢襟仙境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古代帝王統御全國、富有天下,但這並非他們的全部追求。帝王也有著自己的精神世界,渴望超脫俗世,追尋仙境,追尋信仰。


中國古代擁有豐富的仙境神話傳說,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東海仙山傳說體系和崑崙山神話體系。早至秦始皇就遣人赴東海尋找仙山靈藥,這種對仙境的追求傳承千年,清代皇帝也不例外,同樣渴求仙境。清帝在圓明園中就建造有多處以傳說中神仙境界為原型的景觀。


中國又有著多種宗教信仰包容共生的悠久傳統,清代皇帝往往也兼具多種信仰。由此在圓明園中形成了種類、數量眾多的祭祀廟宇景觀,兼採中西,釋道並舉,正如御製詩中所言“何分東土西天,倩它裝點名園”。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御園中的“一池三山”


傳說東海有三座仙山,分別名叫蓬萊、方丈、瀛洲,山上居住著仙人,宮闕樓閣都是金銀所建,更有人食之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從秦始皇開始,就形成了參照東海三仙山修建園林景觀的傳統,即在湖中設三座小島,這種園林佈局模式稱為“一池三山”。


清帝也把“一池三山”搬進了圓明園,這處景觀名為“蓬島瑤臺”。“一池”,指的是園中最大的水域——福海;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島,也就是“三山”。島上兩卷七間大殿,殿宇皆覆琉璃瓦件。據說從福海岸邊觀察蓬島瑤臺,無法觀察到宮殿的模樣,尤其在薄霧升起時,有如仙境般虛無縹緲,需要乘舟親臨才能一睹其真容,更增添了此景的神秘感。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色彩斑斕的極致仙境


圓明園福海東北,有一組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建築群,稱為“方壺勝境”。據《列子·湯問》,“方壺”就是東海三仙山之一的“方丈”;“方壺”之名還含有“壺天”、“壺中天地”之一,這是道家文化中仙境的代稱。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AR虛擬展示“暢襟仙境”


方壺勝境分三排排列的十餘座建築,每個屋頂皆由兩種顏色的琉璃組合在一起,黃、綠、藍、紫色交相輝映,每幢建築各不相同,五光十色,異常華麗,讓人感覺到一種仙山瓊閣的氛圍。


恢宏的樓閣建築,配合斑斕而富於變化的色彩,加之在其中供奉千餘座神像,臨水而建的方壺勝境,其華麗的形象和在水面倒映的美景,共同構成了清帝心目中仙山瓊閣的極致體現。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襯托仙境的植物景觀


方壺勝境能夠製造一方仙境,還有賴於園林中植物景觀的選擇。


荷花:荷瓣漂紅霞一湖

方壺勝境水域廣種荷花,與景區瑰麗建築的倒影相襯,讓整體景觀的色彩更加豐富和飽滿。


梧桐:梧桐枝上玉闌干

《詩經·大雅·卷阿》有云:“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廣泛種植於方壺勝境景區的這種行道樹,正是取“鳳棲梧桐”的神話意味。


松柏:拿空松柏與天參

松柏歷寒不衰,四季常青,象徵長壽,這同皇帝追求長生的神仙思想不謀而合。方壺勝境景區高大參天的松柏,體現出格外的莊嚴肅穆之感。


芭蕉:蕉心抽綠畫千軸

方壺勝境景區,種植有產於南方的芭蕉,在北方園林中栽種南國風情的植物,帶來充分的神秘感與穿越感,烘托著幻境的氣氛。


第三部分 西風東納


在中國古人的眼中,“天下”乃普天之下,“中國”乃天下之中。天下其實是以中國為中心,向周圍無限輻射延展,遠遠超越疆域界限的“全世界”。而在皇帝—— “天子”的心中,更是天下一家,一家天下——自己乃全世界的統治者。


在清代,中國與國外的接觸和交流增多,不少來自歐洲的傳教士還在清廷供職。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國傳統園林逐漸開始吸納西方園林元素。


作為中國園林藝術集大成者的圓明園,在西風東納的潮流中走在了前列。園中修建的西洋樓園林建築群,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仿建西式園林的範例。圓明園中的西洋園林,實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典範,在西式建築的模板上,又融合了很多中國傳統的元素,二者通會融合形成了全新的風格樣式。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西洋樓


位於長春園北部的西洋樓景區,從乾隆十二年(1747)開始陸續修建,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基本建成,總平面呈“T”字型,佔地面積約7公頃。其中包含諧奇趣、黃花陣、方外觀、養雀籠、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線法畫等景點和大量的噴泉、雕塑、植物。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西洋樓由供職於清廷的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蔣友仁等與中國匠師合作設計完成,主要表現為歐洲18世紀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兼採中國傳統建築手法,是中國皇家園林中首次大規模仿建西方園林與建築的重要實例。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中西融合-噴泉水道


噴泉(水法)是西方園林中的必備元素之一。西洋樓中的噴泉採用意大利背屏式設計,同時引進西方先進機械原理;噴泉水池中的石雕或銅製雕塑,卻多以中國傳統題材為主,如十二生肖、猴子打傘、猴子託印等等。西洋樓景區的噴泉體現著中西最高水平建造工藝與藝術的融合。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西洋樓中的水道,也體現著中西結合的特點。西方園林的水道往往呈現規則的幾何形,中國傳統造園手法則崇尚自然的“高山流水”和理念。西洋樓中,有時採用傳統中式的蜿蜒水道,配以駁岸;有時採用矩形等規則圖形的西式水道構景。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中西融合-植物景觀


西方經典園林的核心佈景原則是講求規整對稱,在園林中往往以中軸線左右嚴格對稱。這種思想也體現在西式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上,樹木往往都經過人工精心裁剪,改變其自然生長樣貌,形成錐體、球體、圓柱體等規則形狀;園內花壇,則勾劃乘菱形、矩形或圓形等幾何造型。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西洋樓配置的樹木植物景觀,既有西式修剪樹木造型,又配以中式傳統園林自然姿態的松柳;西洋樓中的花壇,採用了西式幾何形狀花壇樣式,但其中又配種中國傳統的牡丹花等花種。西洋樓的植物景觀可以說集中反映著中西方園林理念的交融。


園林線上課堂(33)| 觀展·VR看“看見”圓明園展

找尋“萬園之園”


一座可供朝儀理政的園林,一座容納九州天下的園林,一座建造神話仙境的園林,一座兼採中西風格的園林。


這就是圓明園,一座獨特而又集大成的中國傳統園林。


建築的背後永遠是人,園林的模樣始終代表著其主人的意志。圓明園之所以面貌如此,乃是因為它是百餘年曆經五代清帝的皇家園林。園林主人——皇帝的治國抱負、天下觀念、審美意趣、文人風雅、思想信仰方方面面,都體現在了這座園林之上。


“看見”圓明園,正是為您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圓明園。它能夠獲得“萬園之園”的美譽,絕非只因為景色的優美、建築的精巧或材料的高檔,更在於它是帝王審美理想的物化表達,其背後的人文歷史內涵無可估量。


“萬園之園”塵封的歷史,等待我們去重新發現。


“園林線上課堂”將推出更多形式豐富的優質科普,藉助互聯網的力量,讓大家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能瞭解璀璨瑰麗的園林歷史文化、藝術、生態和科技。美的園林,就在你身邊。


關注中國園林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微園林”

線上觀展覽 賞文物 品文化

後續還將有更多精彩的“園林線上課堂”系列推送


溫馨提示

1、做好個人工作場所清潔消毒,勤洗手,多通風,增強防護;

2、同一辦公空間內有多人時,佩戴好口罩,保持適度距離;

3、正確獲取權威發佈的疫情信息,不傳謠、不信謠;

4、消除恐懼心理,作出理性判斷,保持良好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